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專訪傅盛:你隻要去用AI,就強過90%的人了

(2025-01-07 10:30:16) 下一個

專訪傅盛:你隻要去用AI,就強過90%的人了

提問。能踩中風口的人,都有什麽特質呢?

你可能會說,運氣。

要麽,他們可能原本就很有錢。要麽,又生在了好時代。

又或者,這人一定很有夢想。

那些踩中風口的人,總是高瞻遠矚,預判了時代的預判。反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



算了,回頭看看自己的這一堆爛攤子,沒錢又迷茫,隻恨自己沒有生在遍地是夢想的時代。

“是這樣嗎?”我把話頭遞給了一位連續踩中風口、不斷顛覆行業規則的人。

他做了360安全衛士,做了金山毒霸。他出來創業,隻用了3年,就在美國敲鍾上市。

關鍵,這一係列做完,是2014年。



那一年,他才36歲。

“什麽呀。”他卻這樣回答:“都覺得是夢想,但其實我們都是被逼的。”

一開始,也是在各種不確定性中,不斷地找路,碰得頭破血流。

每一步,也都很痛苦。



我直覺覺得,他的故事裏,一定有許多普通人也能借鑒的經驗。

這人是誰呢?

前段時間,我的進化者訪談欄目,請來了獵豹的董事長兼CEO,傅盛。這話,就是他說的。

我問他,如果用幾個標簽,你會怎樣介紹自己?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產品經理。創業者。”他頓了一下,“好奇心。”

“好奇心?”我問。

“對,好奇心,我覺得是我身上很重要的特質。我有兩大驅動力,一個是好奇心,另一個是恐懼。”

好奇心。恐懼。



有意思。

其實,這兩個,都不是我第一次聽創業者提到的詞了。

但這一次,我很想知道,一個人的好奇心,到底是從哪裏生長出來的?而恐懼感,又是如何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帶著他一次次完成躍遷的呢?

以及,當他完成了原始積累,財富自由了,又為什麽要去繼續做機器人和AI?這裏麵又有什麽新的商業洞見?



我實在太感興趣了。

“這是無糖的嗎?”傅盛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就從好奇心說起吧。”

專訪傅盛:你隻要去用AI,就強過90%的人了





好奇心



深圳。千禧年跨年。



酒吧人很多,沒有座位。

22歲的傅盛,在酒吧裏蹦迪。

他邊蹦邊想:深圳這城市,20年前還隻是個小漁村,現在都大變樣。自己這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是不是也該變一變?

彼時,他才剛到深圳。工作不好找。情況,不算很好。



在此之前,他在廈門的國企上班,妥妥的鐵飯碗。蹦迪之後沒多久,他便去了北京,一頭紮入了互聯網的世界。

互聯網在後麵這麽20年,就是大規模發展了。在這個時間點進去和沒進去,簡直就是人生的重要差別。

他是怎麽想的?

答。決策全是好奇心驅使,但結果全是被逼的。



好奇心,從哪來?

時間往回撥20年。

傅盛出生在景德鎮。景德鎮是世界瓷都,他總能見到很多外國人。

這些金發碧眼的人和自己很不一樣。為什麽不一樣?他們從哪裏來?他們的世界是什麽樣子?



從小,他就對外麵的世界產生了好奇。

再加上,傅盛的父親在全國跑銷售。十歲之前,他就被父親帶著去過很多地方。有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有綏芬河這樣的邊陲小城市。

這樣的經曆,更是增加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就總想要去看看不一樣的東西。”

後來讀大學,他選了信息專業。說是信息技術,其實主要是當作計算機專業來培養的。



這讓他在95年就開始接觸電腦,探索欲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生長環境。父母職業。大學專業。



在大學,傅盛因為高考沒考好,所以學習很努力,不僅成績優異,社團活動積極,是班長,還是學生會副主席。



但畢業後,他很受衝擊。

照這個趨勢發展,他畢業找工作,一定也是同學中的佼佼者。對吧?

但當時,許多同學去了深圳,做程序員。在平均薪資1000多的情況下,他們能拿6000、8000。

而傅盛呢?600、800。



作為家裏獨子,想著父母在不遠遊,傅盛畢業去了廈門,加入了一家國企。

雖然錢不多,但生活挺安穩的。換做現在,大概也是不少年輕人想要的日子。

不加班,打鈴就走人。公司給上戶口。事少離家近。

但不到一年,傅盛坐不住了。實在無法繼續這樣的工作。



當時那個戶口,國企給你辦,但你要簽一個五年合同。簽合同沒問題,問題在於,有很高的違約金。

傅盛說,給違約金都要走。

為什麽?是有職場辦公室鬥爭,還是環境不好?

都不是。



隻是因為,生活過於平淡。

那段時間,他把新浪軍事論壇上所有的帖子都看完了,因為上班沒事幹。

“不行,我得出去看看。”

什麽不加班、什麽上戶口、什麽離家近。都不要了。



好奇心,是不滿平淡。

於是,他獨自來到了深圳。但很可惜,深圳不好找工作。

也沒事,他轉念想,那去北京,考個研究生好了。

可是一到北京,傅盛才知道生活成本這麽高。就先找個工作,邊工邊讀。



隻是,這個選擇,又給他帶來一次打擊。

工作裏,接項目才有獎金,而他為了有更多時間考研,就不接項目。

結果,一到發工資,他就要經受一番“淩辱”:部門領導尤其喜歡把大家的工資條都貼牆上,彼此對比。

工作沒做好,考研也沒考上。每個月還這樣來一次。太氣人了。



但,感謝這次打擊,把傅盛送去了360。360在那時候,還叫3721。

因為不滿,傅盛開始重新投簡曆。

後來這個“淩辱”他的領導走了,來了個新領導,很欣賞傅盛。傅盛給公司寫過很長的建議書,領導很欣賞他,就提拔他去當部門管理人。

這時,之前投的簡曆,也有了回音。



於是傅盛手裏有兩個選擇:

這一邊,原單位。是國企,自己也是個部門小領導了。

那一邊,3721。是互聯網小公司,給的職位是“產品經理”。

現在,你可能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不陌生了。但那時候,還是個剛引進的概念,都不知道是做什麽的。



傅盛沒太猶豫,選擇了去3721。

是加工資了?職位升級了?都不是。

沒有升職加薪。那時候又正逢互聯網泡沫剛破裂,行業也不是多有前景。

更別提,工作地點,是傅盛沒那麽喜歡的,總有沙塵暴和柳絮飄的北京。



但是傅盛非常好奇。

麵試他的同事人群。全新的產品經理崗位。互聯網行業。

人。崗位。行業。

好奇,所以又生出了向往。



正巧那時,麵試完,傅盛去食堂吃飯。一個人“啪”地把飯盤放桌上,坐他對麵就開始講話。

傅盛心道,這人真沒禮貌。誰曾想,這就是未來的老板,周鴻禕。

周鴻禕對他說了這麽一句話:你這麽年輕就當leader了,不是好事。

為啥?



因為這說明你原單位,身邊沒有強人。那麽,你未來向誰學習?

周鴻禕的話深深戳中了他的心。

當時,傅盛的爺爺去世了。作為獨孫,沒見最後一麵,成了傅盛的遺憾。

他每天都忍著悲痛,和同事們認真對工作。可拚命努力下來,他發現憑著自己,好像也無法改變部門的現狀,更別提行業的現狀。



他想要學習,想要成長。

於是至此,3721迎來了一位,視成長如命的產品經理。

後來的360安全衛士,再到金山毒霸,再到出來創辦獵豹移動。傅盛幾乎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打開了門。

“哪裏有什麽高瞻遠矚的決定?不過,如果沒有好奇心,我可能就在廈門安穩地在國企工作了,對吧?”



現在,傅盛進入了對機器人和AI的探索,也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

你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就有種渴望把它搞清楚。然後在搞清楚的過程中,又發現新的東西,然後越搞越多。

天地,就越來越寬廣。

但,當你到了廣闊的天地,靠什麽紮根?



恐懼。





恐懼





現在,如果讓傅盛穿越回去,把360、金山網絡、獵豹移動的事兒,再來做一遍,他可不幹。

為啥?

因為太難了,太不可控了,再也不想經曆了。



而當時之所以扛了下來,全靠第二個因素驅使:恐懼。

不過。傅盛笑著說。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經曆過這麽大的恐懼,是我的幸運。

恐懼,讓好奇心擊穿苦難,落地紮根。

很少人去誠實表達和麵對,但其實,很多創業者都是穿越了重重恐懼,才過來的。



傅盛說起有次和張一鳴聊天,總結了兩點,說:要麽是夢想,要麽就被逼的。反正這兩點能讓人變得厲害。

結果張一鳴怎麽回答?他說,哪有什麽夢想,全都是被逼的。

什麽是被逼的?就是你在壓力和恐懼之下,得扛住了,得把眼前的事幹好了。

聽傅盛說起創業前的經曆,我數了數,至少有兩重恐懼,是你我可能多少都經曆過的。



傅盛厲害在於,總能從這些恐懼的土壤裏,再開出堅韌的花。

第一重恐懼,主力是上級,對於工作的極致苛求。

早年的時候,周鴻禕的語速很快。

大概是現在的2倍速。他在公司裏每開一次會,就是一次信息風暴。



每次,他都喜歡叫傅盛來做會議記錄。因為信息太過密集,傅盛往往要整理到晚上2、3點,才能把邏輯捋順。

高壓下封閉式的問題反複推演,傅盛的邏輯能力,就是從這時鍛煉出來的。

另外,周鴻禕還是個細節控。

如果工作細節有什麽不滿意,他會直接衝到旁邊,大聲斥責:“你是豬嗎?你連抄都不會嗎?”



但周鴻禕對自己也要求很高。有時即便是晚上10點的會,周鴻禕也會加入討論。

不僅是老板,那時的部門經理或者直屬上級,也是這樣的風格。

有時對傅盛工作不滿,還寫博客,揚言要“把他開了”。

有次產品上線,出了很多問題。而那天,碰巧是傅盛女友生日。



傅盛為了能直接解決用戶問題,晚上一直把座機掛著。女友等他到八點多,他看也沒什麽問題了,就把號碼撤了,陪女友吃飯。

結果後來,他的女上司把他臭罵了一頓。

換作旁人,可能心裏充滿著委屈和怨念。但傅盛卻覺得,“雖然辛苦,但也是好事。”

後來大家聊起來都說,傅盛是360唯一一個,在那樣的壓力下,從基層成長起來的。

 



這重恐懼,讓他開出了3朵花,結了1個果子:

第一朵花,決不逃避用戶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這種磨練和積累以後,讓傅盛習慣把用戶問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那時做免費軟件,用戶出問題了,就去用戶家裏免費維修。

 



不僅維修,還要送一個禮物,表示給用戶帶來困擾了,很不好意思。

第二朵花,到一線傾聽用戶聲音。

做了三四年客戶端的產品經理,傅盛接聽了無數個用戶電話,記錄用戶體驗。

安全軟件的第一個版本,完全是看著用戶每一個反饋做出來的。



他對一線用戶了解足夠深,才有機會把產品做好。

這樣的態度,奠定了360幾乎所有產品的根基。

第三朵花,十分重視用戶口碑。

傅盛做360安全衛士,前兩年,所有的功能完全從用戶出發,而且沒有一個推廣。全憑用戶口碑,讓大家自發下載。



結果怎麽樣?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

每天的安裝量,有100多萬。

到傅盛離開的時候,360安全衛士在PC上,已經超過60%的覆蓋率了。

你現在開機看看,是不是也安裝過360安全衛士呢?

 





更關鍵的,是從這些工作經曆中,結出來的這個果子:小步快跑做測試。

這個果子,從此一直伴隨著傅盛,直到現在在機器人和AI領域的創業,也延續著這個習慣。

當年,安全界習慣了大團隊開發,一般都是一年出一個版本。

 



傅盛他們呢?禮拜攻勢。

一個禮拜來一波攻堅戰,讓其他安全軟件完全抵擋不過來。

小團隊的優勢,就是快。並且把這種“快”,發揮到了極致。

主功能版本一周發一個,補丁修補版本一年能發100多個。



不斷發布,不斷看用戶反饋拿結果。再調整,再發布測試。如此循環,飛速迭代。

從一開始,沒有想太遠,什麽顛覆安全界,後來在金山又顛覆殺毒軟件,沒想過。

隻是日複一日,這樣不斷小步快跑,不知不覺,就把行業改變了。

3朵花,不逃避,聽聲音,做口碑。1個果子,小步快跑做測試。



這些經曆,建立了傅盛的產品觀。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離開的時候,傅盛痛哭流涕,要和這個產品告別了。

這一輪成長,讓傅盛漸漸從一個小跟班,逐漸成長為一個能做出比領導更好決策的,有獨立價值的人。

第二重恐懼,主力是下級,蔓延成全方位的負麵評價。

 



嚴格意義上來說,傅盛從360出來之後,不是加入了金山,而是自己創業,被並進去的。

進去迎麵就要解決一個問題:收費改免費。

金山毒霸當時一年還有一億多的收入,但傅盛剛去的兩個月一直在虧損。

不僅要頂著虧損的壓力做轉型,他還得頂住輿論的壓力。



從360出走,傅盛其實是帶著氣。

另外,收費改免費,是個大轉變。自然,組織就需要做個大整改。

當時金山毒霸在珠海,傅盛帶了10個人過去,要管幾百個人。

組織存在十年了,就有組織的通病。傅盛隻管過五六十人的團隊,沒管過上百的,隻能一步步摸索學習。

 



開始改造團隊,就會有陣痛。

你空降過來,組織原本就對你有很多的不信任。

那時候,為了整合團隊,傅盛迎合當地的酒文化,就去和下屬們喝酒談天,聽他們訴苦。

傅盛把大部門拆成小組,屬下怨言滿天。有人離開,就在外麵說他搞大清洗。



前老板罵他,下屬罵他,網友罵他。

那時候打開網頁一搜,清一色都是罵自己的。

工作還是投入的,但是這些壓力,有時候他也會消化不了,也會辯駁兩句。傅盛微博300萬的粉絲,很多都是因為當時網上罵戰來的。

這段時間真難啊。先是要在老東家的炮轟下嚴防死守,接著是對手跑到公司附近住下拚命挖人,緊跟著又是產品上不斷被人抄襲。



但是在這一輪又一輪的曆練下,傅盛想明白了兩件事。

第一,相信家人。

為了去整合團隊,傅盛直接把家都搬去了珠海,女兒的第一個幼兒園是在珠海上的。

當時他有一種很深的擔憂,就是自己的女兒長大後,在網上看到這麽多負麵的消息,該怎麽看自己?

 



後來他看美劇《紙牌屋》,想明白了一件事:要相信女兒長大後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你隻需要跟著你的內心走就好了。

看《指環王》,從甘道夫墜落後完成升級的故事裏,又反觀到了自己身上另一個特質——

第二,相信成長。

珠海的經曆,讓傅盛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一個特質:不到最後時刻絕不言敗。

 



有段時間傅盛也有點抑鬱,都不敢自己一個人去海邊逛。

但就算是那樣的情況下,他也一直在尋求解決方案。

他一直會想,怎麽讓自己去麵對這樣的壓力,而不是說“我就不幹了”。

回頭每一次的選擇,很多都是好奇心驅使,是對自我成長需求的驅使。



後來,通過珠海整改,傅盛把整個金山獨霸的產品力,又提高了一個檔次。

把一個傳統的工業軟件,變成了一個互聯網軟件。

今天金山毒霸,還有幾千萬的用戶,營業收入這幾年還在增長。

家人。成長。從第二重恐懼裏麵,傅盛的自驅力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傅盛說,不論是360安全衛士對安全界的顛覆,還是金山毒霸對殺毒軟件的顛覆,這都不是剛開始做的時候能想象到的。

哪裏有什麽高瞻遠矚?那些所謂的對風口的預判,都是後視鏡視角。

當事人在埋頭做事之前,根本就沒想最後會做這麽大的事情。

 



隻不過,有的人麵對新事物渾身排斥,不願意踏出一步主動開門。

隻不過,有的人麵對恐懼和脅迫,要麽選擇逃避,要麽是睚眥必報。

傅盛,選擇了接納好奇,選擇了抗住恐懼。

完成了初期的打怪升級。







做大事。想不同。

 



好奇。恐懼。

這些,是傅盛從企業裏走出來的時候,形成的他的2個核心驅動力。

這兩件東西組合在一塊兒,讓他不斷誕生出“創新”,又能夠不斷抗住“創新”帶來的風險。

好奇心帶來的開拓欲望,並不總是能找到好方向。或者說正相反,踩雷才是日常。



第一次他從企業出來,是從360出走。

因為18個月的競業禁止協議,不能做安全軟件。

於是他就想著,那就做個圖片軟件吧。於是做了可牛影像。但做到上線,才發現市場上已經有了一款美圖秀秀。

他喜歡攝影,於是想的是如何把照片做得更真實。但用戶的需求,是如何讓自己“沒那麽真實”。



毫無疑問,這次創業算不上成功。事情想得不大,也沒有做出多少不同。

更別提,那時又處於金融危機,父親創業失敗需要他幫助,女兒剛出生,妻子也沒有工作。

第二次他從企業出來,是從金山,做了獵豹清理大師。

做清理大師之前,傅盛去美國拜訪了很多創業公司,收獲很大。



回來,總結了自己的兩個定理:

1)Think big 做大事

他發現美國很多企業,有韓國人、印度人,一個公司各個國家的人都有。

覺得自己不應該總盯著國內一畝三分地,總看著國內的其他競爭對手。



要想得更大一點,比如要做個全球的生意。

2)Think different 想不同

美國當地雇人成本很高。創業,最好兩三個人就能做。

所以,他們必須要想得和其他人不同,不然人多了雇傭不起。

 



做可牛影像不順,傅盛意識到還是得在自己的領域裏尋找遷移,而不是貿然地進入別人熟悉的領域。

在自己的領域裏麵找不同。

於是,他就開始研究和使用海外的移動APP,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海外的這些APP,都做得很糟糕。

 



而且,去排行榜上看,排在前麵的,都是些個人作者。

不僅如此,在矽穀招人實在是太難了,反觀國內,工程師隊伍壯大。傅盛一回國,就可以在北京迅速組織一個很有戰鬥力的團隊。

發現一個巨大的需求,但是供給側又不夠好。

還等什麽呢?他做了個決定:全力出海。



出海做什麽?獵豹清理大師clean master。

清理垃圾文件,原理和殺毒軟件是一樣的,所以做得也非常快。

有多快?僅用兩年時間,APP的日活,就做到1億了。

而且全是海外用戶。

 



所以,這一次,傅盛隻用了3年,就去美國上市敲鍾了。



但成功來得太容易,不一定是個好事。傅盛進入了新一輪的掙紮。

比如,上市之後,傅盛覺得非常痛苦。

 



為什麽?

事情發生太快,認知和心態跟不上。

不光是傅盛,團隊也沉浸在這種虛幻的氛圍裏。原本力出一孔的團隊,突然心散了,合夥人的關係也開始出現問題。

這時候,對於傅盛個人而言,是暫時性擺脫“恐懼感”的時刻。



成就感有了。財富也有了。不會再去擔心家人生病沒有錢、父親創業父債子償還不上......

再加上因為做成了一件事,心態上也會有一些自傲。具體還會體現在,把之前好不容易結的果子,丟了。

什麽果子呢?“盡快和市場交手,小步快跑做測試。”

去做機器人的時候,傅盛沒有像以前那樣,先拉幾個人做最小可行性產品去測試,而是大手一揮招募來了幾百人,直接就開始幹。



後來反思覺得,還是應該慢慢學習,拉幾個人,先小步測試。

又比如,要直麵財富自由之後的虛幻。

錢不再是需要考慮的事情時,人是為什麽還要工作呢?

好在,一切褪去,好奇心依然在。



傅盛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他知道,自己還想繼續開拓,還有“玩心”:能不能去做一個“很不同”的事情?

他開始大量看項目,也投資了一些。一直在尋找,直到看到機器人的機會。

於是2016年,他開始做機器人,公司叫獵戶星空。

不過,產品出身,自然不是一拍腦袋決定。在之前,他也去日本考察了很多公司。

 



2016年就開始做機器人,這其實算做得比較早的。

傅盛認為,機器人是個剛需,不是一個假需求。

隨著人工越來越貴,機器人成本逐步下降,最終會達到一個中間點,就會出現大規模機器人代替人工的現象。

於是我請教傅盛,怎麽去看機器人這個行業開始有機會了呢?



他說,兩個標誌。

第一個,是看餐廳。

這些中小企業主,做購買決定一般比較理智,會算賬。

許多餐廳利潤並不高,如果還要拿出來一部分錢去買機器人,那麽一定是成本可控,利大於弊,才會做這個決定。

 



第二個,是看海外。

海外開始買機器人。比如你看日本開始出貨機器人,那說明什麽呢?

說明市場開始真的有這個需求了。

聊到這裏,傅盛有一個忠告。我一聽,太耳熟了,就是之前結的那個果子:

 



“一定要每一步都要麵對市場。”

做現在的生意,而不是未來的。不能總想著,憋個7年之後。

因為機器人這個行業,技術、財務、產品路線等等,時間一長,都存在著巨大的變化和風險。

在AI出現之前的機器人,都是自動化的機器。

 



這個忠告,同樣作用於AI市場。

很多人一提到AI,人工智能,就想做高端的。比如去做大模型。

然後吭哧吭哧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很久之後,上線的時候,卻隻看到巨型公司的後車燈。

創業公司很難競爭。



我問傅盛,那在AI浪潮中,創業者的機會在哪裏?

兩個點:

1)優化用戶體驗。

從用戶怎麽用出發,單點做透,而不是去弄個非常前沿高級的AI技術,然後等著大家去用。

 



比如一個做數字人的公司HeyGen,深圳的。他就做了一件事,口型的改變。



這在文生視頻的潮流中,根本不是什麽大事,但它非常好用,做到了極致。

比如讓歌手泰勒·斯威夫特說中文,換起來,在視頻裏對的口型很真實,就像真的她說的一樣。



2)把已有技術組合。

又比如做直播數字人的公司。

傅盛說,以前一聽到做數字人的,就繞道走。但是當時接觸到一家公司,最近幾個月收入漲非常快。

他們把數字人技術和商家數據整合,技術用的第三方的,但用戶體驗非常好。直播間一鍵開播,商品特點促銷話術一鍵生成。



就是完全從用戶出發,把幾個AI技術進行整合,讓產品有用,遠大過於去琢磨技術提升,但是用戶都不知道怎麽用。



過去40年,中國確實出現過幾次改變命運的大機會。

我說幾個,比如78年高考,80年鄉鎮企業,92年下海潮。



又比如,地產暴漲,互聯網紅利......

每一次,都出現了許多造富神話,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成功企業家、創業者。

於是很多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好像沒有機會了,機會都被60後、70後拿走了。

聊到最後,我們其實都很羨慕現在的年輕人。

 



這一代人,有著難以想象的巨大機會,人工智能。

很多人提到AI,就覺得焦慮,搶飯碗,很難學。

但其實,AI聲量大,真正用的人很少。傅盛提到,現在都有人,來他公司麵試,自己卻沒用過AI。

AI的出現,其實是讓很多事情變容易了。想達到同樣的效果,AI是在不斷給普通人降低門檻的工具。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踩中風口的人,有什麽特質?

好奇心,恐懼感,做大事,想不同......這些都還要退後。

真正的特質,其實就是一句話:不管怎麽樣,先去用用。

去使用新的工具,你就已經比大多數人都強了。







聊到最後,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我不知道是不是它的本意,但我是這麽理解的,和你分享看看。

埃隆·馬斯克的夢想一直都是登陸火星。但是這個夢想怎麽做成呢?

 



得一步步拆。

火星上沒有空氣,就不能用聲音,得用那個思想去對話。於是他做Neuralink腦機接口。

為了登陸火星,還得做火箭,就做了Space X。

做火箭之前,又需要研究能源,做了特斯拉。



做特斯拉之前,需要有第一桶金,做了互聯網支付。

總之一步步,他需要積累能力,但是也得掙錢。不斷和市場交手,又不斷靠近自己宏大的目標。

好奇心,是對不確定性的追求。

恐懼感,會讓人對確定性有所追求。



抬頭仰望星空,低頭腳踏實地。

這兩個特質,也都在傅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傅盛曾分享過這樣一段話:

雖然,相信自己是你創業的最大動力。但千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你在做產品,做目標的時候,要學會用外在改變內在。



我們聽過太多創業成功的故事。這些故事裏,創始人就像是一個個英雄主角,開局就擁有很多,最後的成功仿佛命中注定。

但這或許,隻是新聞報道給我們帶上的眼鏡。

麵對選擇的時候,可以多聽聽內心的聲音,麵對新事物不去第一時間排斥。

而做出選擇之後,就要從一切你能做的小事情開始,頂住壓力,小步快跑,不斷拿反饋。



這是我們在不確定性很強的環境裏,唯一能做的積累。

積累,才能讓你在下一次風口出現的時候,有能力穩穩抓住。

祝你,用好奇心開門,用韌性扛下恐懼。

祝你,堅持到最後。

 



共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