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互聯網經濟下行:華為人將“寒氣”帶到阿裏雲

(2022-11-12 22:53:50)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66131 次)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新立場 NewPosition,作者 | B 哥,編輯 | 李凡

阿裏今年的雲棲大會上周勝利閉幕了,對於 Q2 隻錄得 10% 增速的阿裏雲來說,這種熱鬧是很有些必要的。在電商基本盤麵臨短視頻平台不斷蠶食的當下,阿裏雲作為集團資產組合裏唯一的潛力股,肩負著支撐阿裏巴巴集團未來成長空間的重任。

可問題是阿裏雲挑得起這副擔子嗎?

盡管國內市場阿裏雲目前仍然領先一個身位,但跟第二梯隊玩家的差距正不斷縮小,像華為和國資雲憑借政企市場的強勁勢能已給阿裏雲造成顯著壓力。而如果把視野放到全球,在丟掉前三的座次後,阿裏雲跟 AWS、Azure 和 GC 的差距或將越拉越大。

阿裏雲遂在去年推出了 " 雲釘一體 " 戰略,寄希望於通過導流釘釘龐大的 B 端用戶群體,來幫助扭轉阿裏雲的頹勢。但 " 無招 " 跟原釘釘高管的集體出走創業,也隻是換來了屢創新低的營收增速。

而麵對薄弱的政企渠道,阿裏雲又許以高位引入華為係外援蔡英華,試圖補齊這塊短板。不過蔡英華的入職,首先引發了阿裏雲銷售係的高管震動,和交出的兩份慘淡季報放在一起,令人頗感 " 寒意 "。

不過畢竟蔡英華上位時間不長,大概還未施展出拳法。他到底是會讓這份 " 寒意 " 持續下去,還是使阿裏雲迎來春暖花開,仍有待觀察。

領先和掉隊

王堅最開始做阿裏雲的時候,國內還沒有同行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馬雲捕捉到了這個機會,並在阿裏雲最舉步維艱的時候,力排眾議毅然決定要起碼再投入十年。這給了阿裏雲很長一段先發優勢。

在信息技術產業裏,先發優勢的重要性很難被高估,早兩年晚兩年創業常常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結局。這點反應到阿裏雲身上,就是後續長期的市場份額領先。

從 2022Q2 財報來看,阿裏雲憑借 34%的占比,仍然顯著領先於其他同行:華為雲和騰訊雲的市場占比均為 19%。

但這一先發優勢並不像表麵上這般牢固:兩年前的 2020Q2,阿裏雲的市場份額超過 40%,彼時華為雲和騰訊雲則均隻有 15%。這說明在疫情催化下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中,華為雲和騰訊雲抓住機會的能力似乎更強,從阿裏雲手下搶到了不少訂單。

 

阿裏雲業績和市場份額承壓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其中既包括像丟失 TikTok 這樣的單一大客戶,也有數字化轉型向傳統行業邁進、" 上雲 " 進入深水區這種市場結構調整的因素。2020 年 " 雙減 " 政策的出台使得來自在線教育行業的收入銳減,這也對依賴互聯網客戶的阿裏雲打擊尤甚。

從營業收入來看,阿裏雲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環比負增長,同比增速最近四個季度持續下探,分別為:34.28%,21.25%,13.19%,10.18%。

 

對於需要講故事、講前景、講詩和遠方的新興業務,這基本到了難以接受的範疇。考慮到字節快手等開始自建雲基礎設施,同時以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國資雲增長迅猛,未來一段時間行業的競爭壓力將持續甚至加大。

跟其他雲服務商相比,阿裏雲更值得說道的特點或許是實現了扭虧為盈。但盡管已經連續七個季度盈利,2022 財年總共 11.46 億元的利潤更多隻能說是會計上具有一定指標意義。

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亞馬遜 AWS 同期利潤按人民幣計超過 1000 億。想當年胡曉明接手阿裏雲不久,也有過豪言壯語,他曾預測到 2019 年阿裏雲可以在全球市場上匹配甚至超過 AWS。現實走向跟他預測的完全相反,如今阿裏雲在全球市場上卻已然掉隊。

根據調查機構 Synergy 的數據,阿裏雲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中的份額已經掉出前三,位列在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和 Google Cloud 之後。相較於一年前,頭部三者合計的市場占比進一步提升,從 61% 增加到了 65%。如若下墜趨勢不能得到扭轉,阿裏雲或將淪為 others。

調整和角力

處於下墜狀態的企業,自然有調整求生脫困的本能,阿裏雲的戰略調整圍繞兩點:1、" 雲釘一體 ",2、出海。

" 雲釘一體 " 是阿裏巴巴在 2020 年 9 月公布的戰略,釘釘事業部整體被移入阿裏雲智能事業群。

這個調整一方麵是因為阿裏雲和釘釘都是 To B 的業務,二者打通合並有利於釘釘更好地為阿裏雲導流,更有效率地複用其龐大的 B 端用戶基礎。

另一方麵是釘釘想要做深企業服務,把釘釘的定位從普通的協同辦公平台升級為企業應用開發平台,通過低代碼這種開發方式構建繁榮的企業應用生態,加速以雲計算為支撐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但如第一部分已經提到過的,從阿裏雲近兩年的業績表現來看," 雲釘一體 " 並沒有幫助扭轉其業務承壓的基本麵,反而可能是對釘釘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釘子。

阿裏雲要追求營收變現,釘釘要追求用戶規模,兩者的 KPI 雖不是完全對立,但合並必然需有所取舍,涉及由誰主導的問題。阿裏雲吞掉了釘釘,而非釘釘反過來吸納阿裏雲,表明張勇已經做出了決定。

阿裏方麵在討論實施 " 雲釘一體 " 戰略的時候,曾將其描述為一個大幅提振團隊士氣的動作,大概是認為這勾勒了一幅確然激勵人心的宏偉前景。

然而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這種激勵作用顯然是單方麵的。具體來說,可能遂了阿裏雲這幫人的意,但對釘釘那群元老應該是造成了巨大的士氣打擊。

跟 " 雲釘一體 " 戰略同時宣布的,是原釘釘創始人兼 CEO" 無招 " 轉任張勇助理。

外界本來分析,無招將在這個職位上過渡一段時間後有其他重要任用,畢竟他一手建立了釘釘這個國內最大的企業服務應用。對向來流量饑渴的阿裏來說,這可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 2021 年 7 月,無招還是選擇了出走創業。不但自己走了,順帶還帶了原來釘釘副總裁、市場部負責人、CTO 等一堆高層。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微信不能失去張小龍,釘釘或許可以失去陳航,但必然要付出代價。

出海則是阿裏雲尋求增長的另一個很自然的選項,也是阿裏集團層麵 " 兩縱一橫 " 戰略的要求。

如果從阿裏雲 2015 年 8 月在新加坡成立國際總部算起,到後來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雲計算廠商大概隻花了兩年半的時間。不過截至 2021 年 7 月,阿裏雲雖已在全球多個地區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但其主戰場仍然限製在亞太區域,向歐美等國際雲巨頭腹地的進展十分有限。

按照《財經十一人》之前的報道,整個 2021 年,阿裏雲的海外收入僅有 20 億元出頭,跟整體超千億的營收(未剔除阿裏自營業務)比起來不過九牛一毛。

要指望海外市場,尤其是亞太市場貢獻可觀的增量希望不大。同時,TikTok 事件表明,除開商業技術因素,地緣政治也是阿裏雲出海不可忽視的障礙。

雲計算作為典型的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當落後者跟頭部玩家的不斷拉大時,想要實現趕超戰略不太可能。以 AWS 為例,隨著市場規模和設施效率的提高,其在 2011-2020 年間累計降價達到了 87 次。

阿裏雲這樣的追趕者,在進入海外巨頭勢力範圍時,隻有采取價格跟隨策略才能獲取用戶。這就需要燒錢。當對手的體量、增速、技術實力都領先於你的時候,你就需要燒更多的錢。

但從阿裏雲迫切追求盈利來看,似乎想盡快擺脫拖累集團的陰影,大環境下燒錢戰略完全不實際。或許,阿裏雲這次告別全球前三就是永久的告別了。

因此目前來看,阿裏雲的出海之路仍前途未卜困難重重。

B2B vs B2B

在今年 6 月的阿裏雲峰會上,張劍鋒表示今年阿裏雲最重要的策略就是 "B2B"。這是個新的 B2B 概念,張建鋒的解釋是 "Back to Basic",就是說阿裏雲要回歸雲計算的本質,通過技術創新取得業務突破。

從 PR 風格來講,這個動作跟阿裏雲一直以來的方向倒挺吻合的。由於王堅做雲計算的時間比較早,再加上阿裏每年有雙十一這個難關要過,因此技術上相較於其他國內雲廠商似乎帶有更強的自研色彩。從最初的 " 飛天 " 操作係統,到最近的 " 倚天 710" 芯片,阿裏雲也博得了不少關注。

但從商業效果分析,很難說阿裏相對於其他玩家是否真正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又或者,即便有這種技術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以阿裏近期風頭最盛的 " 倚天 710" 為例。這款芯片最初在去年的雲棲大會上推出,是基於 ARMv9 架構設計的通用服務器芯片。

阿裏方麵稱,在包括數據庫和視頻編解碼等在內的多個場景下," 倚天 710" 帶來的性價比提升超過 30%,但沒有公布具體的基準對象。而這款芯片的性能提升主要依賴於更新的 ARM 架構、更先進的 TSMC N5 工藝、以及更大規模的晶體管數量。

這其中隱含了一些可能的問題。一是工藝和 ARM 架構授權仍麵臨像華為麒麟一樣的地緣政治風險。二是相較於普通的 x86 架構," 倚天 710" 有著更弱的 FP/SIMD 性能,這雖然換來了一般場景下更好的效能,但也限製了其在 HPC(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應用。

最後,平頭哥給 " 倚天 710" 堆了 600 億個晶體管,這相當於 AMD 第二代 Epic 處理器的 1.5 倍,跟蘋果 M1max 芯片的規格相當。如此大的核心麵積會導致芯片生產的良率大幅下降,給成本帶來壓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像 AMD 就采用了 Chiplets 的技術。就是說大芯片是由多個小芯片互聯組成的,這樣即便大芯片某個部分出現問題,其他部分仍然可以通過核心數較低的下級產品形式出貨。

但從阿裏雲隻發布了 " 倚天 710" 一款型號來看,大概沒有采用這類技術。

因此阿裏雲未來兩年 20% 的新增算力將使用自研芯片,更多的考慮可能放在供應鏈穩定和議價能力上,不太可能在 IaaS 層麵帶來顯著差異化競爭力。

對阿裏雲來說,當前更要緊的事項,是適應客戶結構調整,持續擴大非互聯網行業客戶的比重,發力需求穩定預算充分的政企客戶。

在《新立場》看來,拋開所謂 "Back to Basic" 的表子,關鍵應是 "Back to Business" 的裏子。前一個 B2B 服務於宣傳,後一個 B2B 則是實打實的商業邏輯。

阿裏雲近兩年的係列動作,也有拋開前一個 B2B,著力後一個 B2B 的影子。

2021 年 5 月,阿裏雲宣布完成重大組織架構升級,設立了 18 個行業部門,包括數字政府、金融、零售、電信等,通過積累行業 know-how,建立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成立了 16 個區域部門,每個區域設立總經理,負責轄區內的本地化運營。

2022 年 3 月,原華為負責政企業務的高管蔡英華空降阿裏雲。蔡英華在華為主導搭建了分銷渠道及合作夥伴生態,擅長搭建生態體係,這對於打開政企局麵的阿裏雲來說極為關鍵。

蔡英華上任一個月,就對阿裏雲的高層做出人事變動。原中國區總裁任庚離職,因任庚之前也在華為就職並跟蔡英華是上下級關係,故有媒體稱之為是 " 新華為人擠走老華為人 "。伴隨任庚同期離職的,還有包括郭繼軍在內的多名高管和中高層骨幹。

接替任庚的是去年剛剛入職阿裏雲的黃海清,也有深厚的企業服務經驗。黃海清之前在騰訊雲負責雲計算業務拓展,更早前曾在 Dell、Compaq、IBM、Oracle 等公司負責銷售和管理工作。

蔡英華和黃海清這樣的 " 外來戶 " 能快速掌權,並對阿裏雲高層大換血,顯然是得到了張建鋒甚至逍遙子的授意。而二者具有渠道背景而非技術出身,也表明阿裏雲調整的重點在客戶生態和渠道開拓,要動刀的地方也在商業模式上,而非技術。歸根結底還是 "Back to Business",而不是 "Back to Basic"。

寫在最後

根據華為年報裏的信息,蔡英華在 2021 年 3 月份就已經從華為離職,若從這算起,那到入職阿裏雲剛好一年。之所以中間去立邦中國做了大半年高管,大概是囿於競業協議限製,否則沒理由從華為這種科技行業跳到一個做塗料的外企。

這也說明蔡英華空降阿裏全麵負責銷售業務或許是 " 蓄謀已久 ",甚至不排除去年 5 月阿裏雲做出的重大組織架構升級背後也有他的參與。

從最近數月阿裏雲的調整來看,蔡英華已然逐步掌握了權力核心。但如前所述,財報不佳,高管震動,已然給阿裏雲矓上了一層寒氣。對蔡英華來說,能否化解隨他而來的這股寒氣,要看他是否能真正幫助阿裏雲在政企端打開局麵,這或許可以從即將發布的阿裏 Q3 財報中窺探一二。

 
 
 
旁觀者XWY 發表評論於 
民營企業就去開早餐店賣燒餅油條吧,偶爾帶點貨。雲計算涉及國家安全,當然要國企承擔。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華為是國家青睞的組織,現在來華為人來管理阿裏雲,說明國家對阿裏雲的重視。
abraham007 發表評論於 
推特人也不遑多讓,把寒氣帶給了渣老板的meta。這年頭,誰比誰怕冷呀,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