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4日分析說,23日一連串的經濟及金融市場發展,正是全球經濟麵臨崩潰風險的縮影,而如今的情況比2017-2018金融危機時更凶險,因為當時各國央行手中掌握了一些正可以對治危機的工具,但如今若是飄忽不定的貿易政策破壞經濟,美國聯準會在扭轉傷害的能力上,可能有限。
紐時指出,中國大陸23日宣布將對750億美元美國產品加征報複性關稅,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公布一些看來比較像是牢騷抱怨而不像對策的發言,包括叫美國企業撤出中國、宣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敵人等,同時當天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全球央行年會上強調央行的能力有限,這三者的交互作用,正是一種令人困惑又奇怪的縮影,顯示為何全球經濟正麵臨崩潰風險。
鮑爾在全球央行年會上強調:盡管貨幣政策是強有力的工具,能支持消費支出、企業投資及公眾信心,但卻不能對國際貿易提供一份能夠解決爭議的規則手冊。
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如果飄忽不定的貿易政策破壞經濟,美國聯準會可能僅有有限的能力,可克服傷害;在那種情況下,利率就像是給摔斷骨頭的病患一劑止痛藥,有比沒有好,但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紐時說,如今在世界許多主要經濟體,多變的政治環境持續不斷對金融市場、企業及消費者,積累各種新風險。目前情況跟2007-2008金融危機時不同,當年各國央行合力應付全球金融體係的可能崩盤,那時悲慘的情勢令人恐慌,但各國央行掌握著一些正可以對治危機的工具。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如果以為各國央行總有一些睿智的人在幕後維持世界經濟不墜,這樣想會讓人安心,但過去幾個月顯現的啟示是:各國央行對於遏製現正展現的多種力量,並沒有太多事可做。而且,如果23日可作為未來的參考指南,各國央行的審慎持重,甚至或許會讓事情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