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和顏值爆表!”近日,浙江大學一位女教授引發了無數網友的驚歎,她就是近日斬獲IBRO-Kemali國際獎的胡海嵐。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
據浙江大學消息,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獎金為25,000歐元,獲獎者將受邀在歐洲規模最大、每兩年一次的歐洲神經科學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胡海嵐,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後。2008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2015年加入浙大。
她和團隊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製、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係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係統性原創成果。這給無數抑鬱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在IBRO官網的授獎依據中,評獎委員會這樣描述胡海嵐的貢獻: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製”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這些成就得益於她對係統神經科學中尖端前沿技術的駕馭,而她本人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胡海嵐得獎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熱搜:
網友花式為她點讚!網友也希望:對抑鬱症的研究能有更大的突破。
學生時代就是學霸
1973年出生的胡海嵐,從學生時代起就是頂尖的學霸了。她是“全年級數學最好的女生,輕聲細語,從容淡定,漂亮聰穎”。
到了高中,斬獲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高三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學生物係。
朋友問她生物係畢業以後幹什麽,她笑嘻嘻地回答:“要麽研究細胞搞科研,要麽進醬油廠造醬油。”
直到十多年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時,胡海嵐的科研目標開始變得明確——揭開情緒的奧秘,掌控大腦神經環路的“編程”。
掌握大腦神經環路“編程”
神經生物學是研究腦的科學。在胡海嵐看來,大腦是自然界最神秘最複雜的結構之一。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更是腦科學的世紀。這個領域不僅有太多的挑戰,更有太多的未知。
隨後,胡海嵐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Corey Goodman博士,於2002年獲得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
2003-2004年和2004-2008年期間分別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和冷泉港實驗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工作。
在麻省woods hole暑期上課做RNA抽提實驗
2008年12月,胡海嵐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
200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201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資助;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期評估優秀,並獲得明治生命科學傑出獎;
2012、2014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
一路走來,胡海嵐和她的團隊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許多突破,不得不提的,就是2018年在《Nature》(《自然》)“一期雙刊”的壯舉。
年輕團隊“一期雙刊”
2018年2月15日,胡海嵐帶領她的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了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在業內引發轟動。
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製,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被認為“解決了世界性難題”。
抑鬱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發病率達11%,抗抑鬱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但即使如此,傳統抗抑鬱藥物起效均緩慢。
該團隊從快速抗抑鬱藥氯胺酮著手,在論文中首次揭示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且發現了T-VSCC是一個新的抗抑鬱靶點。
同期發表在Nature的另一篇論文中,其團隊又揭示了另一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的鉀離子通道Kir4.1,對引發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