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官媒談貿易戰:民主的麻煩就在這兒 不敢得罪自己人(圖)

(2019-05-12 12:22:50)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14650 次)
 

中美經貿談判的一係列最新消息,讓世界極為關注。

北京時間5日晚上,特朗普在推特上發出針對中國的“關稅威脅”,之後,特朗普、姆努欽等人開始指責中國在談判中“降低承諾力度”、“出爾反爾”等;5月9-10日,劉鶴副總理再次赴美談判,雙方展開第十一輪經貿磋商。

在此過程中,美方已經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關稅上調至25%,中國商務部表示對此“深表遺憾”,並且“不得不采取反製措施”。

今天,人民日報刊發署名“鍾聲”的文章《中國不會屈服於任何極限施壓》;劉鶴副總理則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談到,中美磋商並沒有破裂,何國家都有重要的原則,我們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讓步;這些正常的兩國談判之中發生的一些小的曲折,我們會理性對待,但是“中國不怕,中華民族也不怕”。

如何看待美方這一輪的指責和威脅?是極限施壓還是虛張聲勢?中美關係的前景如何?幾天前,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再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展開了一番對話。

圖片

1、俠客島:如何看待特朗普的最新關稅威脅?一些聲音說他是在虛張聲勢,也有人認為這是他一貫“極限施壓”的談判策略。您怎麽看?

鄭永年:從他個人層麵看,當然了,他以前也寫過書,教人家怎麽用打壓的方法達到談判目的。從商幾十年,他當然知道怎麽談判。但經貿摩擦畢竟是在處理兩個大國的關係,可能一定程度受到商業經驗影響,但不是一回事。如果把處理兩國關係當作是商業談判,就很難理解特朗普。還是要超越特朗普的商人身份。

我覺得經貿摩擦還是要放在中美關係總體環境變化的角度看,這樣看得更清楚。我跟美國朋友交流,中美關係現在有三個主要的“互動領域”——

第一個,跟特朗普團隊主管商貿的人談貿易摩擦,這是貿易領域;

第二個,是美國國會兩黨主導的、要跟中國發起“技術冷戰”的領域,這是國會主導的;

第三個,傳統安全領域,軍工係統主導,也就是美國鷹派,想把中美關係引向傳統美蘇式的冷戰。

這三個領域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尤其是後兩個領域,有沒有特朗普都一樣,這種勢力都在。所以貿易摩擦走向不僅取決於特朗普,更取決於美國國內的整體形勢。現在在美國國內看來,特朗普任何跟中國的交易,一旦被認為己方妥協了,不但政治上不得分,反而受批評、有壓力。

從經濟的角度說,貿易摩擦當然對中美都有損害;但如果改變這種狀態無助於特朗普在政治上得分,對他的政治前途沒有好處,他就沒有改善的動機。但同樣,兩國關係又不能搞的很壞,這也是維護美國利益的。這就是矛盾,是美國精英集團在外交政策方麵分裂的反映。

因此,看中美經貿摩擦,特朗普本人的特點當然要考慮,但在考察他的行為時,除了經濟利益,更要看政治利益。就是說,跟中國達成協議,對特朗普政治加分有好處嗎?

俠客島:隨著大選臨近,特朗普也麵臨來自民主黨的挑戰。民主黨人、前副總統拜登近日說“中國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被特朗普批“很傻很天真”;有人認為,麵對中國的不同態度,可能也會影響到新一輪的大選,從而讓特朗普在政治上增加考慮。

鄭永年:是的,他會更加考慮政治。不得分幹嘛要做呢?我們以前討論過,美國是由不同利益集團組成的,這些利益集團的競爭會反映到中美關係上。

圖片

2、俠客島:最新的“關稅威脅”之後,包括特朗普、萊特希澤、努姆欽等,指責中國“出爾反爾”、做出承諾的力度減弱了,“談判方向出現變化”。其實,就在上周萊特希澤和姆努欽離開北京時,還稱讚與劉鶴副總理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對話。您怎麽看待美方的這種指責?

鄭永年:這當然沒有道理。雖然這些內容沒有向外界披露,但是,談判就是討價還價,不是說一方有要求、另一方就得全盤接受,那就不是談判了。美國可以出價,中國也可以還價,這很正常。談判也要有誠意,不能漫天要價,不能一味喊更高價格,逼著對方接受,畢竟協議要照顧到雙方的利益。談判肯定不能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所以,要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交易,肯定都要有妥協。所以這種指責也是美國政治人物不負責任的表現,都是說給內部人看的:“你們看,我對中國這樣強硬,達不成協議都是中國的責任。”

隻要雙方都仍有談判意願就是好事。也許在前麵提到的三個領域裏吵吵鬧鬧,但雙方的利益訴求可能表達得更清楚,時間長了,說不定還更理性。

從這兩天中美的資本市場反應也能看出來,中國和華爾街當然都希望達成協議,因為這是兩大經濟體的關係,會影響到整個世界。我覺得企業界還是要放寬心態,隻要談判沒有破裂就是好的,隻要還在談,還是能談出理性來。

3、俠客島:其實最近挺有意思的事情在於,貿易摩擦談了一年多,雙方的經濟表現似乎都讓自己更有底氣了。特朗普一直在說美國的就業在升溫、經濟增長挺好,失業率是半個世紀來最低,一季度年化增長率超過3%;《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則是“中國經濟韌性十足”,內部的很多調結構工作進行都比較順暢。這種基本麵向好會如何作用於雙方的談判?

鄭永年:你說的現象非常重要。美國發動貿易衝突,認為自己是老大,中國就該聽;但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幾十年積累了相當的力量;即便是對華發動技術冷戰,中國40年的技術積累也絕非吳下阿蒙。特朗普總說“美國會贏”,中國的經濟表現也很不錯。大家都要看清楚對方的實力。

以前戰爭也是一樣的,戰場上的表現決定了談判的走向。現在的關鍵在於,雙方要意識到,隻要談判下去,雙方能更加理性,應該看到雙方的經濟不能脫鉤,一旦脫鉤對彼此損害都很大。這就說明,這兩個經濟體總量最大,問題可能多,但消化能力也強。

說實話,如果繼續摩擦下去,到最後可能受損害、受影響最大的是其他國家。盡管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比如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印尼等,可能短期內得到了一些經濟上的好處,但從長遠看,這些國家受不了。所以我們說“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沒有道理的,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國家間確實是命運共同體,科技、產業鏈都緊密聯係在一起,一旦出問題,大國消化能力強,小國最難受。

圖片

4、俠客島:去年到今年摩擦一年多,從中國角度看,大家現在有一個共識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練好自己的內功,該改革的該調整的都去做。從長遠看,貿易摩擦可能對兩國關係帶來何種影響呢?

鄭永年:從長遠看,我們之前也聊過,對貿易摩擦不能輕視,但也不要看得太重。中美貿易順差逆差,即便現在解決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可能還會有,就像股票漲跌一樣。一方順差過大、一方逆差過大到受不了時,市場無法自動調節,政府可能就會出來幹預,用行政的、貿易的甚至是其他方式幹預,就會出現貿易摩擦。隻要有市場,順差逆差必然存在,就看如何認識,這是心態問題。

同樣,貿易摩擦也是中國和美國分別看到自身短板的時刻。有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經濟政策,但還有很多是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

比如美國,一些傳統的製造業產業轉移出去了,新的產業沒有起來,就產生工作崗位流失的問題。這非常自然,用中國的話說就是“騰籠換鳥”,老“鳥”走了,新“鳥”沒來,就產生麻煩了。所以這涉及到如何調整經濟和產業政策的問題。

從中國角度看,現在麵臨新一波的開放,我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下一步要“精準開放”,缺什麽補什麽。比如你要拉住華爾街,就要看到美國的優勢在哪裏。華爾街對實體經濟不感興趣,他的優勢和興趣點在金融、互聯網,關注技術領域。對日本和歐洲呢?可能就是開放製造業的部分。從中國為了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要吸取美國的教訓,就要在精準開放中彌補自身短板,各方麵要平衡。

其實一年多的貿易摩擦,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國和美國這樣大的經濟體,隻要自己不犯顛覆性錯誤,沒有一個經濟體能打敗另一個經濟體。經濟如此,其他領域也一樣。每個國家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美國一樣,自己出問題了,原因推給中國。

最近我看班農寫文章,說美國應該對華發動經濟戰,列舉了一係列的問題來論證必要性。我說這些問題都對,症狀都對,但你對病因的診斷錯了,藥方不可能對的。這種解決方法太舊了。

5、俠客島: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斯金納前兩天說,中美兩國的較量是“不同文明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爭鬥”,聽起來很像是“文明衝突論”,基本又是凱南式的冷戰思維、種族主義傾向的論調。

鄭永年:我們說了很多次,美國是這波全球化的推手也是最大受益者,但他的問題除了產業失衡、空心化之外,很大程度就是沒有解決好收入分配等社會問題,中產階級人口占比從最高點的接近80%掉到奧巴馬時期的49%,這放在哪個國家受得了?人們從窮人變成富人可能還有點耐心,從富人變成窮人,誰都接受不了的。這也是特朗普能上台的最主要社會基礎。

但這種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能用貿易戰的手段解決嗎?顯然不能,打多久都解決不了。世界上從來沒有把國內矛盾轉移出去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就是這樣嘛,最後結果如何?歐洲還是通過社會改造、社會運動改變的。“美國第一”沒問題,但前提是“解決問題第一。”

所以民主國家的麻煩就在這裏,一人一票,不能得罪老百姓,老百姓是選票、是上帝,那就隻能得罪外國人了。自己的上帝不得罪,去得罪別人的上帝,“文明衝突”就產生了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