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組圖)

(2019-05-12 09:46:39) 下一個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組圖)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65940 次)
 

文 | 開心粑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收集世界的碎片”(ID:sjsjdsp),原文首發於2019年4月13日,標題為《為什麽駐外回來的人都“怪怪的”》,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前天早上,和同事在食堂吃早餐時,聊到從國外常駐回來的同事為什麽都“怪怪的”。這裏的“怪怪的”是客氣的說法,直接點兒,可以理解為“傻傻的”“遲鈍的”“過於冷漠或過分熱情的”,總之,讓人感到不舒服——思想交流上對不上路數,語言表達上對不上點兒,人與人的距離感上非近即遠、飄忽不定。其實,這正是所謂“脫傻期”的表現。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首先,說說什麽是“脫傻期”。

在國外工作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回國後往往因為不熟悉國內變化,無法跟上國內的節奏,一段時間內表現出不適應,時常給人以傻乎乎的印象。這種印象往往會持續一段時間,這段時期常被歸國回來的人自嘲為“脫傻期”。

至於“脫傻期”有多久,一般說來,大約三個月到半年。具體則因人而異。據我(不一定全麵和準確的)觀察,“脫傻”的難度與下列因素有關係:在國外待的時間越長、年齡越大、駐外期間環境越複雜,回國後“脫傻”的難度越大,需要的“脫傻期”也越長。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下麵,再說說為什麽會有“脫傻期”。

2017年5月,我結束了1612天的駐美工作生活,回到北京。記得剛回國的那會兒,心情特別激動,特別興奮,因為終於可以按自己熟悉的方式生活,終於可以胡吃海塞八大菜係,終於可以用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總之,輕鬆、自由!遊走在北京整治後的老胡同裏,深沉地感受著踏上國土的安全感。同時,又覺得像做夢一樣,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闊別四年半的祖國。就像在美國的每一天都像做夢一樣。

可是好景不長,蜜月期還沒過,我就開始感受到種種不適應,有時還深受困擾。比如,出國前,我對自己的車技很自信,並線加塞兒一把到位,但回國後,我幾乎不敢開車。拐彎時,停車讓行人,會被後麵的車主一直鳴笛。比如,在通過公共場所的門時,我會習慣性地觀察一下後麵還有沒有人要通過,如果有,我會習慣性地把門拉住,直至後麵的人的手接觸到門我再鬆手,而後麵的人常常把我當門衛,仰首挺胸地通過,並不會接過我為他拉著的門,當然很少有人對我說謝謝。比如,回國以後,到公共場所上廁所會習慣性地不帶手紙。比如,回國消費時,會習慣性地除以7,折算成美元,然後與美國的物價對比,以此判斷劃算與否。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另外,由於錯過了國內過去四年半的高速發展,所以對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手機約車、外賣、閃送這些新鮮事物,一時真的玩不轉。比如,回國後,我取了1000元現金在錢包裏,結果發現,用現金結算這事兒真的挺奇怪的。比如,費盡一番周折,我終於騎上小黃車,但直到兩個星期後,我才發現鈴的位置。比如,北京的地鐵已經發展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比如,去醫院看病不用再一大早排隊掛號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手機app上搶號。還有一些事件,在我常駐的四年半裏,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在我還未來得及感受就已經結束,比如發生在2015年的移動支付補貼大戰。所以當別人談論到這些事情時我隻能選擇沉默旁聽。總之,北京已經不再是我離開時的北京,故鄉有時會給你他鄉的錯覺。適應這種變化,也需要時間。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以上原因,會讓我感到茫然、壓力,進而反應遲鈍、不自信、少言寡語,在別人看來,便是“怪怪的”。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種“怪怪的”的表現是有理論支持的。這便是我重點想說的一個概念——“逆向文化衝擊”,英文叫 “Reverse Cultural Shock”,也有翻譯為“逆向文化休克症”的,shock一詞有“休克;震驚;震動;打擊”的意思,“電擊”一詞英語即為electric shock,可見其威力。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根據百度百科,“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是一種暫時的社會性隔離,焦慮,抑鬱的心理狀態。當一個人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工作時,開始會有一段時間的興奮期。在這段時間,人們感到新鮮、刺激、有激情。但是,這段興奮期過後,人們又會進入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大體經曆4個階段:蜜月階段、沮喪(或敵意)階段、恢複調整階段和適應階段。

如果說“文化衝擊”是指身處異鄉時感受到的不適應,那“逆向文化衝擊”就可以理解為離家多年返鄉後的水土不服。遙想當年,詩人賀知章寫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時,估計也受到了不小的“逆向文化衝擊”。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最後,說說如何順利度過“脫傻期”。

一是盡量多和朋友們在一起。重新找回自己的朋友圈,這很重要。不但可以找回歸屬感,而且可以從他們那裏得到大量的生活信息。

二是盡快適應國內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獲得便捷高效的生活技能。回國以後,我發現自己手機的app和大家的都不一樣,於是我從朋友了解到哪些是最常用的app,這些app對我幫助很大,不但方便了我的生活,也豐富了我的娛樂,更重要的是,讓我獲得了和朋友一起共同對話的語境。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三是重新審視並堅持你認為正確的價值觀。這個很難,但我覺得最有意義。在美國,我幾乎每天都在感受與國內的種種不同,這些不同往往有深層次的原因,往往代表著價值觀的差異,這些差異或好或不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我看來,思考、對比、評價、固化,之後才有意義。順利度過“脫傻期”的意義,並不是要迅速找回自己出國前的狀態,也不是要變得和國內的朋友一模一樣,而是讓經曆過駐外生活的自己如何更好地適應國內的生活。不然,駐外一次,意義何在?

四是有條件的話接受心理輔導。派駐國外工作以前,我接受了人事部門精心組織的任前培訓,其中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對如何適應國外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回國以後也能接受一次這樣的心理輔導,應該能更順利地度過“脫傻期”。

在美國駐了4年多後回到中國,我變“傻”了.......

最後,開句玩笑,駐外回來的人都是“病人”,請給他們多一點耐心、寬容和時間!

總監製:蘇會誌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