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挺好》裏的蘇明哲,在人生的前半程,一路風光。
穿上清華的“皇袍”,再添一頂斯坦福的“冠冕”,令巔峰底下的廣大學弟學妹,風中淩亂。
豈料人生的後半程,職場階段和家庭生活,卻讓他的一襲華服,漸漸沾滿雞毛。
中年被裁員,逆風開吹。
▲ 《都挺好》劇照
迫於家庭生計,為一份銷售工麵試,鏡子前仔細係領帶時的鄭重,見麵試官落座前的恭敬,讓人惻隱之心頓生。
妻子吳非,向其男人傾述生活的壓力和苦衷,情理之中。從公路上廚房裏到飛機場,喋喋不休。還時不時以離婚相脅。除了且戰且退,他還有一路妥協。
▲ 《都挺好》劇照
一弟一妹,不管怎麽樣,還能近距離照看原生家庭。而他常年在外,無暇以顧。當時奔喪回家,甚至見不上母親最後一麵,她為他讀清華留美賣房一路鋪墊。
子欲養時不待的良心萌動,又因現實困局,令他對蘇大強左右為難,高調低聲。
生活變遷,時運不濟。他走進了迷失、無奈與滄桑。
▲ 《都挺好》劇照
編劇與導演如此對待蘇明哲,海外的留學移民朋友意見頗大。為蘇明哲抱不平的文章,常常成為網紅。比如,“美國華人(專題)吐糟:都挺好隻能糊弄國內觀眾”,“一個真實的矽穀蘇明哲是什麽樣子”……
有在海外的網友說,看完《都挺好》,父母的越洋電話追著來了,陪著小心,兜兜轉轉說出一層意思,海外生活不易,不要為綠卡和麵子硬撐,不如意就回來……令他噓籲不已。
人落海外,父母更加牽掛,這份恩情,一輩子可怎麽還……
▲ 《都挺好》截圖
可以告慰父母的是,那些拿著炫目的學曆,移民海外的兒子女兒,生活還不錯的,實在不在少數。
但是,並非所有人,時時被命運青眼有加,一路眷顧,不離不棄。這份道理,誰都明白。
海外的蘇明哲,確實存在,而且告訴你,並非一個兩個。
每個人的冷暖,隻有自己懂得。
2
四年前的夏天,在一家華人超市,聽到背後一聲“sorry”,我隨意應了一聲“It's ok.”扭頭一看,一個頭摻許多白發的中年人,用叉車拖了滿載貨物的木架子,從我身旁經過。
他一轉身,進入了豬肉櫃背後,塑料簾子搭就的庫房裏。
這中年人,笑容和神色,似曾相識。哪裏見過?
12年前的冬天,我在一家西人工廠的流水線上,做體力活。那印巴工頭“快點,快點”的吆喝聲,經常讓我墜入窮途末路的感覺。
此廠有三男二女中國人。親不親,故鄉人。在休息的空檔和用飯時間,大家經常聚在一起,發發牢騷,說說想法,談談規劃。
他和我同歲,同年跨入的大學校門。不錯,他進入了的是一所名校,全國數一數二。畢業後,他順利成章地分配到有關國家部委。
偶爾提起國內經曆,他說起曾經數次陪美國專家去外地考察的經曆(此處省略)。
在國內結的婚,跟一個學藝術的。來多倫多後,老婆改行,很順利地找到了工作,收入據說還可以。而他,卻難以找到專業工作。隻有另圖良策。
複回此地的學校,也是一所名校,再讀了一個工程方麵的碩士學位。畢業後,梭巡在就業市場,卻依然找不到專業工作。
這也可以理解,加拿大人口少,就業格局小,還充滿各種高學曆移民,開出租的各國博士屢有所聞。何況,國內名校的金字招牌,在這裏根本不管用。
一番折騰後,他終究來到這家工廠做工,以為稻糧謀。我遇到他時,他在那廠已有兩年,拿著比最低薪略高數元的時薪。
彼時,他的婚姻已經觸礁。妻子已經準備搬出去住。一個上小學的兒子,已被送往國內他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身邊安頓。
聽跟他關係鐵的工友說,他看了中國式離婚的電視劇,很有感觸,推薦給正在鬧離婚的太太看,試圖扳回他的婚姻。
太太回應:有意思嗎?我們不就是這個囧樣嗎?
▲ 《都挺好》劇照
他加班很多,經常白班下午班一起上,星期六也不放棄。據工友說,為挽救他們的婚姻,雙方家庭的父母各自出力,為他們墊付了房屋首付款,減輕他們的壓力。現在,他必須應付後期房貸的壓力。幹著收入不高的工作,隻有全力以赴。
看到他中午飯晚飯一起帶來,我問,你有時間準備嗎?他說很簡單啊,淩晨回家,豬肉丸子往鍋裏一丟,還可以在電腦上看會新聞。待丸子熟了,湯裏放些蔬菜,第二天上班就有帶的了。他還迷全美籃球賽,看了不少電視轉播。看樣子,他的睡眠時間似乎不多。
“也就提五六個小時吧,在國內簡直不可想象,一般人都會睡夠8小時,這兒,很多人都一樣,睡不到8小時。”他說。
提到兒子,他言及馬上要上初中了。必須接回來,否則英語跟不上。我暗想,這兒子回家,他有時間照顧嗎?青春期的孩子是多事之秋,父母關係又在動蕩。
▲ 《都挺好》劇照
再後來,聽那位工友說,已經準備搬出去住的妻子,答應會定期回到舊居,幫著照料兒子的生活。“我們中國人的父母之心,嗨,到哪兒都一樣”,工友解釋說。
不久之後,我離開了那家工廠。偶與他聯係,或偶爾在電話中聽工友提及他的情況。再往後,斷了音訊。正如魯迅在他的文章故鄉中所說,他和同鄉的夥伴閏土,各自為生活而輾轉奔波。
人生道上,大家也一樣,各自的生活軌道,各自奔忙。
3
心裏有疑惑,我在簾門外徘徊。看到他埋著頭,拖著滿了貨的木架子鑽出來,我小聲叫了他的名。
他停住,看見我,不語先笑。然後叫我過去的英文名“Robert”,他還記得。
我們站在貨架之間,簡單聊了聊。得知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從早晨9點到晚上9點,從星期一到星期六,典型的996。華人超市的工作時間,大都是這個安排。
華人店的時薪,不需要多少想象,我也不會好奇。何況他在工作時間,諸事不便細談。
回家途中,想到他和我同齡,盡管笑容依舊,看不出苦澀,但頭發告訴我,或許是不如意的歲月,留下了風霜刻痕。
回到家,坐在窗口,重想這一切。
窗外的梨樹颯颯有聲,風卷著殘葉徐徐飄落。不經意間,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塵”飄上心頭,於是戚戚然。
遙想他和我那個學生年代,曆史開始賦予了個人奮鬥的機會。能在莘莘學子中勝出,坐在那所令人肅然起敬的校園裏,除了必須的聰明,當然少不了勤奮,還有熱血和理想。
許多年以後,他可曾想到,曾經的理想和奮鬥,是什麽歸宿?是否出乎意料?
他來加後,複又讀書,不停加班,不可謂不努力。但似乎時運不濟。在他人生風光時結識的太太,又在他黯然時決意離去,帶給他的人生,不一般的感受。
更無奈的是,留給孩子早年的,是遠在天邊的千秋架,父母無法近在咫尺,搖蕩以歡。而他作為父親的心裏,又作如何之慮?
大學時,曾經讀過戴厚英寫過的一本小說,書名《人啊,人》。那時再度想起,靜坐窗口,良久默然。
4
網傳《都挺好》要出續集,網友腦洞大開,紛紛猜測劇情走向:
海外觀眾格外關心的蘇明哲,從一介矽穀程序員走進汽車修理廠,變身汽車維修工,最終成為勞工階級的一員。
蘇明哲的人生,告別絢爛,徹底歸於平淡。
▲ 《都挺好》截圖
這番西洋景,估計顛覆了國內觀眾的三觀,也讓蘇明哲的國內父母們,更加擔心焦慮。我們的文化,一直以來,傾向於“鳳凰鳴兮,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但時移境遷。一些移民,逼於現實,身不由己。
在工廠時,曾有一位工友,過去是研究生導師,國內著名高校的。他的那些學生,在美國混的風生水起。有人跨過大瀑布來過來看他,他穿著一雙沉重的工廠勞保鞋,照樣談笑風生,並未覺得有所尷尬。
一位留學日本已獲博士學位的先生,也在諸多原因移民加拿大後,因為年齡語言等因素轉輾工廠超市,不懟現實,不言過往。
蘇明哲的妻子吳非曾經勸解他,“能不能放下身段,老張都脫下實驗室的工裝去送比薩了,還有你那個同學程大兆,人家不也去端盤子了嗎,因為現在的大環境,已經不是你畢業的時候了,作為一個程序員,你的年齡已經很大了。”
▲ 《都挺好》截圖
聽著不爽。其實“樹挪死,人挪活”,是我們文化裏的告誡。
實際生活中,許多華人朋友積極轉型,或人到中年重回校園,學一技之長,再謀出路,或繼續深造,開拓學術新天地,或拉保險,或考牌地產經紀,開商店辦工廠做國際貿易……各擅勝場。
不僅僅是華人,外族也一樣。一位南亞裔博士,曾經是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員,中年移民加拿大,現在轉行學護士;一位本土白人音樂博士,也在醫院做過一段時間護工。
生活並非盡如人願。麵對環境的變遷,迎來現實的巨大落差,經受著生活風雨的滌蕩,重要的是,常懷希望。
寫過《巴黎聖母院》的維克多·雨果說,“隻有信仰才讓思想發出火花,隻有希望才讓未來發出光芒。”
那位過去的“蘇明哲工友”,據說複婚了,而且賣了舊房,換上了一所敞亮的新居。其職業是否改變,不得而知。而回到他們身邊的兒子,也已大學畢業,是否成家,也在未知之數。
▲ 《都挺好》劇照
風在繼續吹。而生活,也在繼續。
當年懷著勇氣和夢想,飄洋過海,來到異國的土地,嚐遍新環境的苦澀,蘇明哲和移民客的生活,一直在砥礪前行,可謂披荊斬棘。
一位作家說:我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渡過劫難,嚐過世間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幹淨。
蘇明哲,還有他的弟妹蘇明成蘇明玉,不都是這樣的經典嗎?
▲ 《都挺好》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