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新年好 我是來自美國的苦逼青年” (組圖) 文章來源: 赫芬頓郵報 於 2018-01-01 21:06:15 - 新聞

(2018-01-02 09:47:15) 下一個


  隨著朋友圈的18歲刷屏,最後一批90後已經全部成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千禧一代(注:此文千禧一代指1982-2004出生的人)一直是討論的焦點。

  就在2017年的尾聲,一位千禧一代的美國青年在《赫芬頓郵報》郵報上發文,表達了他對這一代美國年輕人以及美國現狀的深深擔憂。

  原文標題《為什麽千禧一代正麵臨大蕭條以來最可怕的未來》,有刪減:

  



  

《赫芬頓郵報》截圖

  與我的同代人一樣,我害怕未來、憤怒過去!

  我今年35歲了,我們是第一批,也是最老的一批千禧一代。

  十年了,這十年來我一直希望自立門戶,但是,我的房租占了我收入的幾乎一半。我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我的存款越來越少,比北極冰川融化的速度還要快。

  



  我們都聽膩了這些數據和評價!比如,更多的千禧一代與父母住在一起,而不是和室友。對於結婚、買房和生孩子這三件大事,我們比上一代人更拖拉。

  更要命的是,在上一代人眼中,這一切都是我們的錯。他們抱怨我們學不副實,總是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我們生活習慣不良而且,隻要你跟40歲以上的人提到千禧一代,就會被貼上特權階級這一標簽。

  你瞧瞧,這就是現在年輕人的處境。不隻是我們自己要麵對緊繃的生活,我們還不得不聽那些親自給我們上弦的人嘮叨我們的懶惰和無能。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對千禧一代的認識過於片麵。他們的很多認識都隻適用於很少的那部分最不像樣,或者最富有、最白的年輕人身上。恰恰相反,大多數的千禧一代沒有上過學,沒有舒適體麵的工作,當然,更拚不起爹媽。

  有數據顯示,我們背負的學貸比我們的父母至少高出3倍,相較於1975年時的年輕人,我們擁有住房的幾率僅為他們的一半。我們這一代人,五分之一都很窮。照現在這個趨勢來看,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在75歲退休。

  



  不是我們有多差,是這個世界變了

  並不是與上一代人相比,我們有多差,而是這個世界變了。

  工資水平停滯不前,整個行業都陷入了困境。但是,教育、住房、醫療的消費卻直線攀升。從工作保障到社會保障網,所有使我們免於破產的結構都在被侵蝕。我們想殺入中產階級簡直難如登天。種種原因累加,我們隻能成為比我們父母輩更窮的人。

  吉米每天都在拚命工作:周一到周四在牙科診所上班;周五去當保姆;周末給人看孩子。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收入對於房租、車組和學貸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她說:我有時候喘氣,就覺得有什麽東西要從我胸口跳出來一樣我已經25歲了。當初來上班時我拿的是全美最低工資,如今,我還待在這老地方。

  類似的故事,我聽得太多了。

  也許我們會把這一切歸因於經濟衰退,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窘境是幾十年的經濟弊政日積月累造成的,而所謂的經濟危機,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先來聽聽斯科特的故事吧。

  那一年,2010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斯科特,隻拿著副修科目經濟學的學士學位,此外還背著3萬美元的學貸。

  那天,他與十來個人一起圍坐在一圈折疊椅裏,麵對著HR爭相推薦自己。他們所應聘的工作,是一份時薪11美元的銀行櫃員工作。

  斯科特失敗了,而且,往後的半年,他一直在應聘與落選的循環中。最終,他回到了中學時打工的餐館,從此開始東奔西走。

  斯科特並不是不可以再去申請銀行工作。但一來,他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二來他的學曆也太老了。他不是沒考慮過去讀個碩士學位,但這就意味著他要再次背上五位數的債務,並且兩年內無工資無福利可拿。更何況,他不再年輕了。

  斯科特,就是美國千千萬萬個年輕人的縮影。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真有些時運不濟。

  每次經濟衰退都會坑得一批人再也爬不起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斯普裏格斯如是說。

  據統計,2007年的高校畢業生尚有一半多走出校門後就能就業,可到了 2009 年,這樣的幸運兒就隻有不到 20% 了。此外,2010年的某份報告還顯示,失業率每上升1%,當年畢業之人的就業起薪就要下降6%8%,而這種頹勢將延續數十年之久。

  雖然,約有48%持有學士學位的人都被大材小用,但他們並不是最底層的受害者。

  畢竟,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千禧代甚至沒有跨進過大學校門。可是他們麵對的現實卻是,從2010年至今美國增加了116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1150萬個都要求應聘者至少受過大學教育。而2016年,高中畢業生的失業率是大學畢業生的三倍,貧困率則是後者的三倍半。

  

  追根溯源,你就會發現,經濟衰退並不是一次意外。

  幾十年來,美國的就業市場增加的大都是些低薪、低技能、臨時性和短期性工作,想從事我們父母輩曾從事的工作,幾率是越來越低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在經濟衰退之前,高中和大學畢業生的低就業率的比率一直在穩步上升。

  30年前,你可以走進美國的任何一家酒店,從清潔工到保安再到調酒師,每個人都是直接雇傭,每個工人都有相同的薪水,享受著和其他人一樣的福利。如今,酒店可能還是那家酒店,員工卻是來自五花八門的勞務公司了。此類外包造成的後果就是讓雇員隻能拿到比過去低得多的薪資,或許,這正是外包的真正目的。

  對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人們不需獲得官方許可就能從事理發、侍酒等行業,但在美國不行。六十多年前,美國還隻有5%的就業者需要持證上崗,如今這個比例卻漲到了30%。

  最為關鍵的是:一證難求。為了換取一紙證書,申請人不但要支付高達兩三萬美元的學費,還要接受三五年的培訓及無薪(或低薪)實習。

  在美國,任何一條通完穩定收入的路都是用錢鋪成的,但錢也不一定能保證你一條光明大道。

  



  這種經濟、社會的轉變加之到個人身上,千禧一代是衝在最前麵的受害者。對我們的父母而言,工作可以保證未來生活無虞。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一場賭博。如果我們在路上遭遇挫折,那麽就沒有什麽能阻止我們落入萬丈深淵。

  走向貧窮是一個過程

  杜克大學的一個教授在過去15年中采訪了1000個人,他們陷入貧窮,又走了出來。他從印度和肯尼亞開始,最後到美國。發現很多東西都是相似的。

  他說:那些即將變得貧困的人的數量遠遠比窮人的數量來得多

  我們都活在一個波動的狀態中。1970年到2002年,一個處於工作年齡的美國人會意外地失去至少一半家庭收入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多。這種危險對年輕人來說更嚴重。上世紀70年代,當父母輩還處於我們如今的年齡段時,他們有24%的可能性跌到貧困線以下。可是到了90年代,這一幾率就上升到了37%。

  這一趨勢看來隻會愈演愈烈。譬如,從1979到2014,隻有高中文憑的年輕人的致貧率就翻了兩番多,達到了22%。

  千禧代覺得他們隨時都可能一無所有。有人說,而這種可能性的確在日益提高。

  我們距離一無所有卻隻差一場意外

  我們距離一無所有隻差一場意外,西雅圖一位專打破產官司的律師艾希莉勞勃對我說。

  據她所言,大部分35歲以下的客戶都是從一場車禍或一紙醫療賬單起滑向破產的。你付不起錢了嘛,所以就去申請貸款咯。結果又還不起,於是要債人就專揀你上班時打電話給你,讓你老板知道這一切。最後老板就煩了,把你一開了事,你就更沒轍了。她這樣總結說。照她的看法,這類客戶若要免遭破產,十有八九隻有一條路啃老。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啃老。

  白人家庭和黑人家庭之間有很大的貧富差距。自從經濟衰退以來,貧富差距有增無減。從2007到2010年,黑人家庭的退休金收入縮水了35%,而白人家庭,因為來錢渠道更多,其退休金收入則增長了9%。

  有數據顯示:畢業四年後,黑人的平均學貸償還額隻有白人的一半,而拖欠的可能性卻是白人的三倍。中產階級白人家庭每多賺一美元,就能增加5.19美元的財富,而黑人家庭卻隻能增加區區69美分。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再想想我們老來的命運,簡直是看不到希望。

  根據員工福利研究所的分析,股市回報率隻要下降2個百分點,年輕人就得想辦法大幅增加退休金儲蓄,否則他未來能領到的養老錢將少得可憐。

  此外,也許是自作自受,我們還得承擔自己不願多生孩子而必會導致的老無所依。

  2016年,美國生育率繼續走低,每1000名育齡婦女中僅有62.3名新生兒降生,知道這樣下去意味著什麽嗎?

  讓我來告訴你,這意味著當千禧代退休時,平均每人隻能得到兩位美國工人的供養。而在1950年,這個數字是17。

  一個苦逼青年的建言獻策

  首先必須清醒,老日子已一去不回,任何想要重建曾經經濟條件的嚐試,都會是不合時宜而隻能導致雪上加霜。

  所以政府還是得讓服務徹底地推陳出新。

  像普遍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就該盡快推廣開來,讓每位公民都能無條件領取一份收入。

  還有就是,可移動福利喊了這些年,也可以落地開花了。這種福利靈活機動,能隨著勞務工從一份工跳到另一份工,讓他們不再無依無靠。

  再有就是要增加就業了。在這方麵政府幾十年來的態度多是:隻暗示公民不夠努力,自身卻長期不采取有力措施以大規模增加就業。

  我們自己也有責任。我們習慣於感到無助,因為在我們的大部分生活中,我們都受到了無法控製的巨大力量的影響。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孩子未來是不是也會像我一樣寫這樣子的信呢?

  或者,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公平的未來,反映我們的價值觀和人口結構,以及我們希望擁有的一切機會。也許這聽起來很天真,但我認為我們應該這樣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