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在美國,年薪百萬的精英群體為什麽會有苦難言?(圖)

(2017-12-10 23:43:40) 下一個

作者:黃征宇,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美國白宮學者、亞洲協會21世紀青年領袖、考夫曼基金會學者、薩爾茲堡全球論壇學者、宇沃資本美國董事長、英特爾前董事總經理。

在美國,有一群人被稱為“1%的精英”,他們一般擁有比較高的學曆和社會地位,從事著令人羨慕的職業,家庭總收入超過百萬美元,在富人區擁有獨立的別墅。

在普通人眼中,雖然這1%的人的財富離頂級富豪還有不小的差距,但也站在了社會金字塔很高的上層,過著令人豔羨的生活,但真實情況是普通人所想象的樣子嗎?

百萬年薪的精英群體為何貼上尷尬標簽

根據美國政府出具的相關數據,2015年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稅前大約在7.2萬美元,我們可以把符合這個情況的人稱為中產階級。

隻占美國人口1%的精英群體的稅前年收入則超過了45萬美元,結婚後的家庭年收入往往超過100萬美元,所以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家庭。

在精英群體這個群體裏,絕大多數人畢業於頂尖大學,擁有傲人的學曆,職業生涯從知名企業開始起步並一路晉升至企業高管,或從事醫生、律師、建築師、IT工程師等專業性較強、備受社會尊敬的職業,開設了自己的診所、事務所和工作室。

精英群體雖不像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或華爾街大鱷、房地產大亨那樣擁有幾百億美元的資產,但也屬於美國的頂尖群體,甚至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們更符合美國人對美好家庭生活的傳統想法。

早在80年代,裏根政府曾大力倡導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時,美國人腦海裏經典的美好家庭場景通常是這樣的:一座獨立的洋房,四周圍繞著白色的籬笆,父母和兩個孩子帶著他們的寵物在草坪上開心地玩耍著,這樣的生活美好而和諧。
 


然而近十多年來,美國精英群體的光環逐漸消退,日子並不好過,“1%的精英群體”反而成為了他們有苦難言的尷尬標簽。

以下是幾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

我的好朋友A,他和太太兩人都畢業於斯坦福大學。他讀的專業是常人認為很深奧的影像醫學,花了整整十二年的時間,讀到博士畢業才開始工作;他的太太從斯坦福畢業後又考入哈佛法學院,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律師,現在是一家頂尖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夫妻兩個人的年薪加起來超過100萬美元,但稅合起來要繳納55%,所以稅後的收入不到50萬美元。他們有兩個孩子,為了能讓孩子在一個好的學區裏上學,他們貸款買了一幢200多萬美元的“學區房”。

在一次交談中,A告訴我說,他們的收入在付完每月的房貸、學費、生活費和 其他基本支出後,已經所剩無幾。他和太太兩人萬一有一個失業了或者生大病了,那就要入不敷出。

案例二

夫妻都是斯坦福碩士,先生還是沃頓商學院MBA,現任穀歌產品經理

B也是我的斯坦福校友,他和妻子兩人的學習經曆完全一致:都是就讀斯坦福電機工程專業,都是讀完本科再讀碩士,最後都成了工程師。丈夫畢業後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妻子則進入了朗訊科技公司(紐交所上市公司,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提供商)。

2000年以後,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B所在的創業公司很不幸也倒閉了。

他當時剛畢業沒多久,行業大環境又急轉直下,所以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新的工作。當時我們都沒有料到,斯坦福碩士也會難找工作。B和C都是基督徒,性格也比較傳統,當他們有了兩個孩子之後,妻子就全職在家帶孩子,丈夫一個人掙錢養家。

B當時的年薪稅前有10多萬美元,這收入並不算少,但這在矽穀要維持一個中產家庭的開銷其實還是很吃力的。後來他去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屢次在全球最佳商學院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的商學院)讀了MBA,畢業後進入了穀歌公司,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

這時候,他的年薪翻了一倍,漲到20多萬美元,但在支付了40%的所得稅後,所剩也就10多萬美元。他們有一套價值100萬美元的房子,支付完每月的房貸、孩子的教育費用和其他日常開銷之後,日子過得並不寬裕。所以他的妻子不得不經常接一些兼職的工作來做。

我每次見到他,看他依然開著那輛在大學時期就買入的本田汽車,心裏感覺五味乏陳。在很多人眼中,他和妻子都非常優秀,學曆和資曆都非常好,家庭生活也很美滿,照理生活很富足,但其實他家過得很不容易。

案例三

我的同學C畢業於斯坦福大學計算機係,當時去了一家特別火的公司,叫“Excite at home”,這個公司是做搜索引擎的,可惜後來競爭不過穀歌就倒閉了,他因此失業長達一年多。C之後好不容易在斯坦福大學裏找到一份工作——在一個教授旗下的實驗室從事研究,一直做到現在,年薪稅後約有十幾萬美元。

C後來結婚,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夫妻兩個人的年薪加起來有20多萬美元。可是在矽穀這裏,想買稍微好一些的房子都至少要花100萬美元,所以和前麵兩個案例一樣,C家庭過日子仍然是緊巴巴的。

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會說,年薪二十多萬甚至百萬美元還在那裏哭“日子不好過”,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豈不是沒法過了?

在普通人看來,有常春藤名校、頂級商學院的學曆背景,或在世界500強企業做高管,或在醫生、律師、教授等專業崗位從事工作,年薪高達數十萬美元,幾倍甚至十倍於美國家庭平均年收入,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生活了,這樣的人怎麽還會產生焦慮感和危機感?

社會革新和行業調整帶來的巨變

近十多年來,社會和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精英群體的發展空間被不斷擠壓,工作機會和相應收入在不斷減少,但維持其社會地位和生活品質所需要的成本卻不斷上升,兩者的此消彼長讓精英群體的壓力倍增,也是讓他們深感焦慮的根本原因。

還是舉我的朋友A作為例子,在過去,像他這樣的醫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很多都會開私人診所,雖然可能辛苦,但自主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近幾年,隨著奧巴馬醫療保險的全麵推廣,醫療行業的經營成本被迫一壓再壓,行業削減成本的最大舉措之一就是整合醫療資源——將中小醫院或者私人診所合並,成為一個個大的醫院聯盟。

在整合後的醫院裏,醫生都是雇傭製,壓低醫生工資也變得很常見,一名有經驗的醫生能拿到10多萬美元的年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

A是一名影像醫師,通過醫療影像工具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看各種掃描出來的片子。

他說,近幾年來醫院為了降低成本,會將一些片子通過互聯網直接傳到印度,讓印度的醫生看片子,以此降低成本。

所以,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革新也對醫療行業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律師行業也是如此,A妻子所在的律師事務所為了節省成本,常常將一些簡單的法律文件傳到印度,讓那裏的律師解決一部分基本的工作,之後可能兩邊協同工作,也可能再讓美國本土律師深入處理案件。

事實上,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很多美國公司都不願意花很多錢在請律師做法律顧問這件事情上,所以就造成了普通法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很多都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是頂尖法學院畢業的,那你碰到的就業情況可能要好一些,剛入行差不多是16萬美元的年薪,打拚5到8年後,可能做到律所合夥人級別,這時也隻有35萬美元的年薪。

然而精英群體躋身頂尖大學,在行業裏過五關斬六將,花近十年時間才達到這個位置和獲得這樣的收入,這投入產出跟過往比起來已經差了不少。

B作為IT工程師所麵臨的行業壓力更為巨大,一方麵IT行業比起法律和醫療行業所麵臨的技術革新挑戰都要大,都要快;

另一方麵,矽穀裏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工程師比比皆是,他們都很優秀,所以美國本土IT從業者有更多更殘酷的競爭來自於國際。

現在在美國,即使你是一名從頂尖大學畢業的IT工程師,年薪也就10到15萬美元,如果自身條件差一點的話隻能拿到7.5萬美元。

危機之下,未來的路如何走下去

同樣的行業,同樣的技能,賺錢的機會卻比十年、二十年前都少了很多。

90年代,開一個私人診所每年的營業額可以穩穩地超過百萬美元,而現在,很多私人診所被迫關閉,醫生受雇於大型的醫院聯盟,拿著每年10多萬美元的年薪。

你可以說,與社會其他人相比這已經是不菲的收入,然而和十幾年前這些人自身相比,同樣的行業和機會下,能賺到的錢少了很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就造成1%精英群體現在的尷尬境地。在很多人眼中,他們是精英,非常優秀。

他們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是哈佛、耶魯、斯坦福這些名校畢業的,在美國排名前列的律師事務所做合夥人,有兩個孩子,在黃金地段買了房子,他們是我的驕傲!

然而你一旦和他們詳談,就會發現他們過得並不寬裕,常常會唉聲歎氣,大吐苦水。

這不能完全歸咎於精英群體的要求高,而應該客觀地看到他們的發展空間和生活質量在這20年內被不斷擠壓,造成他們想維持和自己身份相符的生活水平非常的不容易。

困擾著美國1%精英群體的危機根源在哪裏呢?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就是“時代變化”。

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行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可能是政府導致的,例如奧巴馬醫療法案對私人診所的影響;

有些可能是國際化導致的,例如很多製造業機會從美國轉移到其他國家,這個趨勢甚至蔓延到了服務業;

有些可能是科技導致的,互聯網十多年來的高速發展徹底打破了地域隔閡,各行各業都獲得了很多新的選擇,在同等條件下,企業和客戶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成本更為低廉的選項。

可能沒有人會想到這1%的精英群體也要麵對這麽一道難題——未來的路要如何走下去?

更嚴重的是,他們對如何解答這道題目很迷茫,因為似乎現狀短時期內很難得到改善,尤其那些諸如律師、醫生等專業性很強的從業者,他們已經投入了很多時間自己的工作上,轉換“跑道”的成本非常高。

所以他們常常會和孩子探討說,你們可能要重新考慮你們的未來,因為父母走過的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都沒有一成不變的社會和行業,也沒有永遠高枕無憂的工作,我們這個世界正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的速度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高。

今天的父母可以為孩子的未來做哪些準備?每個人如何適應正在改變的工作屬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唯有看清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自我增值,不斷創新突破,才能獲得自己所在年代的最佳機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