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0)
2019 (55)
2025 (1)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我和自行車的緣分,應該已經斷了。幾年前,在溫哥華的Stanley Park,我最後一次騎車。本以為自行車技是童子功,一輩子都忘不了。騎上去就感覺到,生疏加上年齡因素,平衡感控製感嚴重退化。在一段小路上,和對麵的行人狹路相逢,我在驚慌之下亂了方寸,連人帶車倒在水泥地上。這一摔,摔出了心理障礙,不敢再騎車了。
疫情之下,禁足家中,最多去小區邊上一段三英裏的步道放風。這條步道,實際是一條平緩的自行車道,走路的時候,時時和各色自行車騎士擦肩而過。老公萌生了騎車的念頭,攛掇我和他一起去買車。他說,這條路上沒有機動車,加上寬闊平緩,超車錯車避讓行人,都有很大的空間。他寬慰我,以我的年齡,假以時日。應該可以慢慢找回狀態。
自行車店開著門,可是,陳列的車少的可憐,有些車還貼上了售出的標簽。工作人員說,最近買自行車的人很多,店裏存貨越來越少,同時,又補不到新貨。一位在自行車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訴我,這次疫情,自行車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供應卻大大降低。因為疫情,中國的工廠,還沒有完全恢複產能;而菲律賓的工廠,還處在關門狀態。很顯然,現在不是買車的好時機,但是,卻是騎車的好時候。我們倆不想等,決定碰碰運氣。
我看上了一部有著大斜梁的女士休閑自行車,但是,已經有了買主。看我一臉遺憾的樣子,工作人員詳細查了一下庫存,好幸運,庫房中還有一輛完全一樣的。多年前在中國的時候,斜梁的女車,曾經是我的主要交通工具。從前麵上下車,已經成了一種不經過大腦的動作,刻在了肌肉記憶中。我是一個相信直覺的人,我信賴這種設計帶給我的安全感和舒適感,不猶豫了,就是它了。我們的運氣真的不錯,老公也找到了一輛不錯的山地公路兩用車。
於是,我擁有了第N輛自行車。周六的時候,和老公在自行車道上兜了一圈。下坡的時候,怕掌控不住,推車下的。上坡的時候,最後騎不動了,也是推車上的。到了晚上,腿上的肌肉酸痛。星期天,叫上了兒子,又去兜了一圈。這一次,緊張情緒放鬆不少,已經有餘力東張西望,也可以享受微風拂麵的愜意了;幾個下坡,隻有一個中途下車;晚上睡覺時,腿也不酸了。
說是我的第N輛自行車,有點誇張了。但是,我真的擁有過好幾輛自行車,它們中的大部分,和我的緣分非常淺。憶苦思甜一下吧,二十多年前了,那一年,我婆婆診斷出晚期癌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醫院度過的。那是我最力不從心的一年,我要應付工作,照顧剛剛兩歲的女兒,要管理公婆的家,還要隔三差五去醫院陪夜,替換一下同樣精疲力竭的先生和公公。
俗話說,人倒黴時,喝涼水都塞牙。那一年,真是特別倒黴,女兒病了幾場,我連著丟了三輛幾乎全新的自行車。如果算上我先生和公公丟的自行車,至少有五輛了。其中一輛嶄新的棗紅色的女車,幾乎是在我的眼皮底下丟的。那天,我中午下班回家,鎖好車,上到二樓還沒有打開房門,就聽見樓下車子的響動。我在直覺的指引下返身衝下樓,我的車已經不見蹤影。記得我當時悔得椎胸頓足,直怨自己太大意反應又太慢。
我不知道其它的城市,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居住的城市西安,曾經深受毒品之害。偷自行車的人,幾乎都是被毒癮摧毀的年輕人。多少嶄新的無辜的自行車,在車市上被以極低的價錢賤賣,成了那些癮君子一次銷魂的毒資。這些年回國,已經不太聽見人們談論這一類被毒癮毀害的年輕人了,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狀況,應該改善許多了吧。
最難忘的,是我的第一輛自行車,她是一輛寶藍色的鳳凰牌女車,幾乎和我的年齡一般大。她的第一任主人,是我的媽媽。那一年,媽媽因為要到很遠的地方下廠勞動,不得已學會了騎車,買下了這輛自行車。我特別佩服媽媽的審美。那個年代,在黑壓壓的自行車車海中,這輛閃著金屬光澤的寶藍色女車,顯得那麽的高貴和與眾不同。
我用她學騎車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曾經讓她摔過許多次。讀高中的時候,天天騎著她去上學。後來,我用她駝過煤氣罐,運過50斤一袋的麵粉,還在後座上加了座椅,帶過年幼的女兒。她幾乎是我騎過的,最不嬌氣,最靠得住的自行車了。到我出國的時候,她已到了三十高齡,但是依然湛藍依然明豔,一如我初見她的模樣。
和那些我短暫擁有過的自行車相比,這輛車,幾乎見證了我的童年直到我去國的歲月。再後來,城市越來越大,交通越來越繁忙,自行車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低。那輛寶藍色的自行車,很多時間,寂寞地待在車棚裏。有的時候,當距離不遠不近的時候。我弟弟會想起她,帶她出一趟門。某一天,我弟弟帶她出門的時候,我們終於永遠失去了她。我想,這也許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好過待在車棚中蒙塵,更好過在車棚消失之後無處可去。
寫到這裏,突然意識到,這輛新買的自行車,很像我的第一輛車。在我的記憶裏,我的第一輛車,藍的更明亮。
我太粗心了,居然沒注意我自行車的牌子。經你提醒,趕緊去看了一下,是LIV。也不知這個牌子的自行車口碑怎麽樣,好在她真的很適合我,反正我也不會去太難走的地方,她對我已經足夠好了。我的車技也回來了不少,慶幸做了這個決定,在不太老時恢複騎自行車,享受鍛煉和騎行的樂趣。
Have a nice summer!
我有一輛車也是在存車處丟的,看車的大媽不認賬,我隻能自認倒黴。我那輛丟得最快的車,應該是兩分鍾都沒有。和那個時候的收入相比,丟了車還是挺心疼的。我們都經曆了那個艱難的歲月,更應該好好享受今天我們自己掙來的好日子。
國內現在的共享單車多到泛濫,用的時候用微信掃碼。我因為沒有微信支付,加上好久不騎車,沒有嚐試共享單車的願望。最近車技恢複不少,但回國之日是遙遙無期了。
當年我丟自行車也是很奇怪,第一輛是在地鐵口的存車處丟的,停了一天, 給賊創造了條件. 後二輛在家門口丟的,剛剛停到樓下10分鍾,從窗戶往下看就沒有了. 那時候覺得偷車人太可惡了. 還真是, 最近沒有聽說過國內偷自行車的了. 我表妹在北京生活,她需要騎車就從街邊用硬幣租一輛,超級方便. 倒是我們現在住的阿拉斯加小鎮,常聽說有人的自行車被人偷了. 還好我不再騎車了, 被人偷的滋味非常不爽.
其它地方我不清楚,二三十年前的西安,吸毒的人挺多的,我們大院就有幾個。我曾經被一個從小認識的男的套近乎,說兒子摔了在醫院搶救,問我借錢。我不好意思,借給了他,後來才知道,他拿著錢去吸毒了。人一旦染上毒癮,就沒有底線了。
不過,這些年回去,情況已經好了很多。
你對第一輛自行車的感情和描述,讓我想起大學同學的爸爸(孫道臨),也是對他的自行車很有感情。 同學說爸爸始終不願意換掉那輛舊自行車,因為他和那輛自行車一起經曆了多年的喜樂和坎坷...我當時表示不理解,覺得怎麽會對自行車有感情呢? 多年後的今天我懂了。
我在東京旁邊的一個小鎮Fujisawa (藤沢市),出過公差。我看到人們騎車到火車站,將車存在那裏,然後搭火車去東京上班。我對日本小鎮的印象非常好,特別有人情味,讓我想起年少時的中國。
我到美國多年不騎車,加上年齡增加導致反應遲鈍和平衡感下降,實際的操控感下降,會在突發狀況下出現恐懼和應對不當。恢複騎車,安全第一,不能逼自己。
不過童子功還是童子功,實踐一段之後,很多感覺可以找回來。
網友說,這種車叫Comfort Bike,比較接近我們以前騎的女車。
沒準我也去買輛自行車騎騎,溫習年輕時的體驗:))
記得以前我在國內的自行車把手是弧形的,扶著比較順,這裏的自行車把手大多平行的,有點不適應!
問好迪兒:))
你試一下,我覺得即使有退化,我們這個年齡還是可以恢複的。
我現在騎車,也有這樣的擔憂。有時一邊騎一邊想,如果摔一跤,會不會摔掉門牙。到了這個年齡,平衡感安全感都會退化,不能逼自己,更要秉持安全第一。
按說我騎車技術也還可以,我不會前下車,隻會後下。前些年家裏人一人一部新車,一起出去騎著玩。我也是好久沒騎了,碰上一個大下坡,我心裏害怕就後下車蕩下去。但車速越來越快,我自己嚇了跳下來,結果是重重地摔了,還差點破相,從此再不敢碰自行車。
周末快樂!
我01年第一次回國,就不太見這種人了,現在,應該已經絕跡了。有機會回故鄉看看,她不會讓你失望的。
我都不知道還有“飛鹿”牌自行車。你一點都不用慚愧,你在父母最需要的暮年,陪在他們身邊,比我們都辛苦,付出都多。我昨天和媽媽通電話,特別擔心他們。現在中美交惡,加上疫情,回國幾乎成了不可能,真擔心他們發生什麽,我在這邊無能為力。
我媽媽告訴我那輛車失竊的時候,我聽不出她有任何情緒,我也沒覺得太難過。盡管車的質量超好,幾十年都藍得靚麗,但我還是覺得,她最後得日子,應該是容顏衰老了。就這麽走了,也好。
“在我的記憶裏,我的第一輛車,藍的更明亮。”——————青春永遠是記憶裏最靚麗的色彩。寶藍色鳳凰牌女車的故事溫馨感人,它的結局滿足了人們心中的期望,承載著自己濃厚情感的東西,總是希望它存儲在記憶深處的樣子是完美無瑕的。謝謝迪兒好文!
你在大城市,用自行車代步,實用為主,不能講究花哨。我這部車在行家眼裏,屬於抵擋的,但已是我家曆史上昂貴的車了。
在西安,在那年代有輛上海產的鳳凰牌女車,已經不得了的呀。
當時的時髦是女用鳳凰牌,男用上海永久牌雙杆自行車,如同今天的奔馳寶馬。
上班才八百米,我就懶得開車了,就騎自行車吧,結果三年被人偷了五輛,最後去買了一輛最殘舊的自行車,沒有人再感興趣了。
博主的車,對我而言,是超豪華版了。
: 艾瑪,和冬日一樣,都不好意思說了,哈哈哈。
迪兒的故事於我很勵誌!:
你的最後一輛車和我的第一輛車的結局相似啊。
迪兒的這輛車看著真不錯!這種大斜梁的車在英國不是太常見呢。我隻能騎這種大斜梁的,因為不會後擺腿上座兒 LOL。我在國內的最後一輛車在出國前幾天被偷了,倒是省了我找地方存放了。:)
我覺得這個藍色有點深,不夠亮,沒有特別喜歡,但也沒有別的選擇。看了自己拍的照片,居然發現好像我的第一部車,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欣喜。
藍色漂亮。斜梁確實給人安全感,我朋友也要找斜梁的買。今年自行車暢銷,很多店裏脫銷。
其實,我特別想像以前一樣,愛著護著孩子。但是,這邊長大的孩子獨立意識太強,我常常自討沒趣。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也是無奈之舉。不過,總是好過當怨婦。
回複 '迪兒' 的評論 : 對不起啊,迪兒,好幾個錯別字,扛煤氣罐,一個人挪到二樓,多少年前。
你的這篇讓我想起自己,一個人拖著煤氣罐,還要挪到二樓,那時的日子真是苦的,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身體不好。你也是啊,帶孩子還要照顧生病的婆婆。現在日子好了,我們也老了,好好享受吧,學會享受,記得對自己好一點。我還要謝謝你這篇呢。
當時的時髦是女用鳳凰牌,男用上海永久牌雙杆自行車,如同今天的奔馳寶馬。
上班才八百米,我就懶得開車了,就騎自行車吧,結果三年被人偷了五輛,最後去買了一輛最殘舊的自行車,沒有人再感興趣了。
博主的車,對我而言,是超豪華版了。
迪兒的故事於我很勵誌!:)
你的這篇讓我想起自己,一個人拖著煤氣罐,還要挪到二樓,那時的日子真是苦的,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身體不好。你也是啊,帶孩子還要照顧生病的婆婆。現在日子好了,我們也老了,好好享受吧,學會享受,記得對自己好一點。我還要謝謝你這篇呢。
和你一樣,我也要扛自行車回家,走廊本來就窄,放上兩輛自行車,人就過不去了。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多差呀。上次和你短暫見麵,發現了我們許多相像之處。那次沒發現,我們還都有女漢子的一麵,都搬過煤氣罐:-)
我來美國後沒有正經騎過車,試過孩子的小車,騎著不舒服就放棄了。這輛車,是我在美國第一次,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買的。疫情期間,能做的事不多,我就用它,小心的鍛煉我的老胳膊老腿吧。
你的留言讓我好感動,謝謝你。
迪兒的這篇好文勾起我的回憶,我也曾經是自行車族,也是怕偷,每次都抗到四樓,後來到了廣州,專門買破舊的自行車,也用它抗過煤氣罐(那時老公已經出來了,我一個挪動二樓)。我家現在車庫裏也有兩輛,一輛跟你藍色的相似,多少年輕從Costco買的,給女兒,我也騎過,跟你一樣的感受,我是以為這裏的自行車做的不好,不好騎,不靈活或是太靈活。anyway,老胳膊老腿怕摔了。你這個寶藍色的自行車好看呢。喜歡你這篇!
我在勾畫你的建議,不但要加一個筐子,還得再買一個鈴,叮呤呤地騎回童年。這一想,先起一身雞皮疙瘩,還是老老實實往老年騎安心:-)
你如果想騎車的話,這種款式的比較容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