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在楓葉國

丁丁四歲那年,我們全家搬到了加拿大,而我就沒有了自己的名字,成了丁丁媽
正文

我是怎麽來的?

(2016-02-19 13:12:47) 下一個

丁丁兩歲多的時候發現家裏有一本很好看的彩圖,愛不釋手,白天也看,晚上也看。三、四歲上慢慢認了些字,便要求大人指著為他朗讀他感興趣的圖片相關的文字。我們也不在乎他能不能理解,反正是命題作業,不用動腦子,大聲讀就是了。於是他一個人的時候更加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再後來就經常在飯桌邊強行反複給家裏人講解各種骨折類型的不同及如何修複,肺動脈高壓的形成,以及從受精卵到胎兒娩出的過程。我當時想,這樣也好,省得大點兒的時候我再滿世界找漫畫書給他講他是怎麽來的了。這本兒他摯愛的書就是下邊這樣兒。對了,就是已經破的要用膠帶反複粘貼才能勉強維持個書的樣子。

我和丁丁他爸有個默契,對待他提出的問題都本著科學的態度回答,不知道也不敷衍,不因為想象問題的深度孩子理解不了而拒絕答複或用哄小孩兒的辦法糊弄過去。回答問題時涉及到和生活聯係緊密的知識我們也努力做些延伸幫助他理解,但我們都不係統、主動地找我們感覺重要的話題灌輸給他。這個原則我們從他會說話開始一直執行到現在。開始朋友偶爾聽見我們給還走不穩的丁丁講熱脹冷縮,講光速和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的對比,都覺得過了。發展地看,他喜歡整天泡在北京和多倫多的科技館可能跟我們和他的交流方式有關。一年來,丁丁從圖書館反複地借各種關於宇宙和太空的青少年讀物,並自己
google關於星體發展不同階段的介紹和圖片。我在網上給他注冊了天文方麵的公開課,試圖和他一起學習一下星座的知識,第二周開始進入星體生命周期以及星體內部發生的聚變過程,於是親媽我就放棄了,由著他自己看講義、提問題,對著枯燥的板書學的不亦樂乎。轉天我把飯做好叫他洗手吃飯,看見他在Khan Academy(關於這個咱們專門找時間談丁丁學數學的時候再聊)裏麵自己找了關於天文學的課程自學。截個屏給大家。不能隻驚著我一個。

跑題了。

剛過了七歲生日,熊孩子問“媽媽,我是怎麽來的?”
“你不是知道,受精卵發育成胎兒。。。”
“不是,我是問爸爸的精子是怎麽跑到媽媽的肚子裏讓卵子變成受精卵的。”
“這個。。。我現在有點兒忙。周末答複給你好麽?”他爸在旁邊兒側著眼瞄著我倆,根本不顧我求助的眼神兒。

半夜爬起來我google啊!找了三個晚上一百多答案都不滿意,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好歹找了些有用的信息。原來這個問題幾乎不會被六歲或更小的孩子提出來。但很多七歲以上的孩子都有疑問,隻是有的孩子不說出來,或者說出來也被忽視或以“長大了就知道了”的方式拒絕了。

周日晚上上床的時候,我心中暗喜,也許這事過去了?道了晚安我正要逃走,丁丁問我“你說過周末告訴我受精卵的事。”

沒辦法我又坐回了床邊,鑽到他被子裏,讓他躺在我的胸口上攬著他。我也不太自信地慢慢開始兜圈子,把給他爸演習過兩遍的“爸爸媽媽一直想要個寶寶,這個你知道,就是你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盼著你快來,給準備了好多禮物。你還記得你小時候的小床麽?哦,不記得了。你還有個小車呢!你出生前大姑給買的。。。”
趁他打了個哈欠的時機,我快速提了一下“爸爸用一個管子把精子放到媽媽的身體裏,然後“精子們就在子宮裏使勁兒遊泳,遊得最快的就跑到卵子裏成了受精卵。哦,後麵的你都知道了。受精卵分裂。。。”
“什麽樣的管子?”這時候的丁丁已經快睜不開眼了。
“等你長大了,小雞雞也就會長大成可以輸送精子的管子。”
“我的小雞雞?”
“對。”
“哦。”
“知道了?還有問題麽?”
“沒有了。晚安,媽媽。”
“晚安,丁丁。”我哆嗦著逃出他的房間,看見他爸守在門口兒,五指張開衝我伸出手掌,我輕輕一擊,算是完成了給重大任務。

快一年了,丁丁再沒問過這個高難度的問題。想來也對,那麽多有意思的事情等著他,哪有那麽多的時間花在這等小事上呢?

 

歡迎長按微信二維碼關注丁丁成長中的小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