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譚家橋戰鬥中的王耀武與濟南戰役中的粟裕
(2016-11-23 10:46:02)
下一個
1934年7月,紅軍態勢日趨惡劣,紅七軍團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約6千餘人)被遣向閩浙贛皖諸省發展遊擊戰。紅七軍團雖然名為"先遣隊",但仍保持原來的"軍團"編製,以尋淮洲為軍團長,粟裕為參謀長,從內線轉為外線作戰。8月1日,紅七軍團奪下古田,士氣高昂,準備乘勝拿下福州,沿途中卻不斷遭到國軍空軍騷擾轟炸,抵達福州城外立即強攻,雖然一度進入城內,但終被驅退。後退至閩北地區。由於沿途遭到優勢國軍圍追堵截,紅七軍團被迫改變進發方向,拐向皖贛一帶,殘部最後進入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和方誌敏部的地方遊擊隊會合,編成紅第十軍團,並改組原閩浙贛軍區,方誌敏任司令,粟裕任參謀長;後又建立"皖浙贛邊新蘇區",方誌敏任主席,粟裕則改任第十軍團參謀長。
1934年11月24日,方誌敏帶領紅10軍團向皖南前進。12月初抵達安徽休寧一帶,18日在湯口與尋淮洲的紅19師會師。國府急令浙江保安司令俞濟時帶領第七師、49師、補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第二縱隊共11個團進行圍剿。俞濟時將自己的指揮所安置在歙縣,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部署在岩寺,49師在休寧,國軍另有飛機偵察轟炸配合。方誌敏部在湯口休整兩天後,繼續前進至苦竹溪,繼而向譚家橋進發。途中得知跟蹤而來的國軍中路追軍王耀武部孤軍追擊,離紅軍最近,遂決定在烏泥關伏擊之。12月23日夜,方誌敏部在烏泥關至譚家橋公路兩側設伏,紅19師在北,部署在公路右側;紅20、21師在南,布置在公路左側,方誌敏的指揮所設在鍾鼓山後。24日上午10時,國軍先頭部隊進入伏擊地帶,紅軍當即發起突襲。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前衛團十分謹慎,上午10點搜索至紅19師陣地前,尋淮洲當即決定發起攻擊。國軍前衛迅速縮回,並以大部隊迂回紅20、21師側後並占領了630高地,控製了烏泥關一帶的公路。紅19師被迫回師增援,在630高地與國軍激戰一天,後被迫撤退。雙方激戰到天黑,各有近300人的死傷。譚家橋一戰紅7軍團損兵折將,不僅官兵傷亡300多人,而且紅19師師長尋淮洲在衝鋒中身先士卒,結果負重傷,後在向涇縣轉移途中犧牲。紅7軍團政委樂少華、政治部主任劉英等8名師以上幹部負傷,87團團長黃英特陣亡。
尋淮洲帶領部隊抵達烏泥關後,親自帶領部隊反攻,企圖奪回製高點。據說指揮國軍作戰的王耀武在望遠鏡中看到尋淮洲手持機槍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的時候,情不自禁地讚歎道:"真虎將也!"。可惜這員虎將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被炮彈碎片多處擊中。國軍集中兵力從紅十軍團各師接合部突破,迅速將紅軍各部擊潰(王耀武因作戰得力而受到重視),繼而乘勝追截消滅。方誌敏見無法擊破中路國軍,而後續的國軍部隊又在陸續趕到,於是決定撤退。國軍也沒有冒險追擊。
譚家橋戰鬥後,國軍各部接踵而至,12月28日,為擺脫追兵,紅軍轉移到黟縣柯村,改組了皖南特委。22日被迫再次轉移,繞道績溪再次回到譚家橋地區,依托這裏的有利地形與國軍周旋。此時已進寒冬,天降大雪,由於給養日益困難,方誌敏電請中央軍區,要求把部隊帶回贛東北休整。紅軍殘部在粟裕和方誌敏帶領下潰逃,兩人決定分頭突圍後向閩浙贛蘇區會合。後粟裕帶少數殘部逃回蘇區,方誌敏被國軍俘獲。紅十軍團實質上已被殲滅。
1935年1月,方誌敏帶領部隊離開安徽休寧開始返回贛東北,在行進到懷玉山地區時,遭到國軍近10萬人包圍,粟裕帶領先遣部隊成功突圍轉移到浙南地區,紅軍主力部隊由於行動遲緩、指揮猶豫,陷入血戰中,激戰到最後大部犧牲。1935年1月29日,方誌敏因叛徒出賣被捕........。
紅10軍團8000多人馬,隻有粟裕帶著1個無炮彈的迫擊炮連、無槍彈的機槍連、1個步兵連和部分傷病員、機關人員,共計400餘人衝出了重圍。他們雖是殘兵,但更是火種,日後發展成為閩浙軍區獨立師、新四軍第2支隊、華野第4縱隊、第23軍,轉戰大江南北,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革命的意誌、理想薪火相傳,終於成為燎原大火。
鬥轉星移,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國共決戰的序幕拉開了。
率領15個縱隊共32萬大軍攻城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代司令、代政委——當年血戰譚家橋的幸存者紅10軍團參謀長粟裕。
率領14個旅共10萬人防禦濟南的是山東省主席、第2綏靖區司令,當年的補充第1旅旅長王耀武。
粟裕親擬了作戰口號:“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中秋夜,奪城夜——9月24日,濟南全部解放。化妝出逃的王耀武在壽光縣被民兵抓獲。
也許此時,粟裕想起了14年前譚家橋的生死之戰;想起了在南昌被槍殺的方誌敏、劉疇西;在茂林匆匆掩埋的尋淮洲;在皖南山麓中戰鬥到最後一息的好兄弟;想起了老戰友陳毅的那句慷慨激昂的詩句“捷報飛來當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