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我愛丁二酸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生活中的化學工程考題4:為什麽用蘇打和小蘇打都可以蒸好饅頭?

(2016-09-09 11:39:36) 下一個

70年代,一個口號是:抓革命促生產,蒸好饅頭施好堿。
碳酸鈉的商品名叫純堿(天津堿廠早年起的名字),一般叫蘇打,北方也叫堿麵;碳酸氫鈉的商品名叫小蘇打,北方人叫它堿麵兒。

小時候見老媽和麵,發麵,然後揉麵蒸饅頭(俺觀察能力強,要不怎麽當科學家?)。在冬天,麵發不起來,老媽向裏麵加入些小蘇打,做的饅頭還可以。在夏天,老媽上工前發的麵,中午回家做飯時就發成一大盆,裏麵全是氣泡泡,有酸酸的味道,這時候老媽向裏麵加入的就是蘇打(堿麵),蒸出來的饅頭和烙出來的發麵餅好吃極了。不怕得罪人,比青島的戧麵大饅頭好吃。

到了國外,按照對當年老媽做飯的回憶,七八年下來也蒸一兩次饅頭。

但是麵一發的過火就不知道咋辦了。
國外沒有買蘇打的,隻有買小蘇打的。

一次麵又發的過火,正氣不打一處來,老婆大人說加點小蘇打,多加一點兒就行。我不聽,又去超市轉了一圈,就是沒有蘇打。
本著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原則,想讓老婆知道加小蘇打不行,故意還多加了些小蘇打,(此處省略50字),結果第一鍋饅頭是黃的,沒發起來,這怎麽可能?
本著化學家的鑽研精神,又蒸了第二鍋饅頭,少放了一些小蘇打。結果,一大鍋饅頭白白胖胖,吃起來香噴噴、還有一股甜味兒。

以上為背景。問題:
蘇打(碳酸鈉)水溶液的pH知在11.5左右,而小蘇打(碳酸氫鈉)水溶液的pH值在7.7左右,發酵後的麵團的pH值在4左右,為什麽用蘇打和小蘇打都可以做好饅頭,其中的原理是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生活中的化學工程考題4的標準答案

用小蘇打和蘇打都可以做出來好饅頭。

麵團發酵過以後,產生碳酸(二氧化碳)和一些羧酸類化合物。
作為酸,碳酸的pKa1=6.2,pKa2=10,而一般的一元羧酸的pKa=4.8左右(除了甲酸的為3.8),二元羧酸的pKa1和pKa2 都在4.3~5.3之間(草酸(乙二酸)的除外,pKa1=1.2,pKa2=4.2)。所以,酸性條件下,碳酸幾乎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其飽和蒸汽壓大於1atm了,就逸出、形成很多泡泡。

加入碳酸鈉時,碳酸鈉作為一個強酸弱堿鹽,其水溶液的pH值一般為11.5左右,所以和麵團中的有機酸反應,生產有機酸鈉和二氧化碳,這個反應在蒸饅頭的高溫下當然更充分,留下了多孔的饅頭。而饅頭的香甜來自發酵後的產物。
當加入碳酸氫鈉時,碳酸氫鈉作為一個強酸弱堿鹽,其水溶液的pH值一般為7.8左右,所以也和麵團中的有機酸反應,生產有機酸鈉和二氧化碳,這個反應在蒸饅頭的高溫下當然更充分,留下了多孔的饅頭。而饅頭的香甜來自發酵後的產物。

請注意,用碳酸氫鈉代替碳酸鈉時,用的量要多一些。
這是因為碳酸氫鈉受熱分解,2NaHCO3 = N2CO3 + H2O + CO2,2摩爾碳酸鈉才能當1摩爾碳酸鈉用。

當時我就是在這裏犯了糊塗,還和老婆吵一架。
後來在國內做項目,參與天然純堿廠的碳酸鈉碳酸氫鈉混合溶液的熱濕分解項目,才明白的這個道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