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1960博文提到種黍子,網友們有一番熱烈討論。我也湊上一篇。
古代五穀指的是什麽?
古代五穀: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糜,稷,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穀子)、麥(小麥,大麥,燕麥)、菽(黃豆,大豆,黑豆,及所有的豆類)。
遠古的五穀是用麻代替稻的。因為那時候的中國僅指當今的中原,南方屬於夷蠻之地。
稻子:有粘與不粘之分;
黃米:是不是隻有粘的?現在在大城市裏主要是做黃米切糕?
穀子:有粘與不粘之分;
此外,現在常見的糧食:
玉米(玉蜀黍、棒子、包穀、包米、包粟、玉茭、苞米、苞蘆、大蘆粟),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傳到舊世界的,在中國有了500年種植曆史了。
玉米有粘與不粘之分;
高粱(蜀黍、桃黍、木稷、荻粱、烏禾、蘆檫、茭子、名禾),應該是原產於非洲,不知道何年傳入中國,應該很早,但是不屬於五穀之一。遠古時代釀酒應該是用小米和黃米的。
高粱有粘與不粘之分。
中國近現代人口增長有三個高峰期:
明朝萬曆年間及以後:玉米傳入中國;
清朝乾隆年間及以後:紅薯大量栽培;
1949年以後:現代醫藥主要是抗生素的使用。
我從小幾乎是吃玉米、高粱、紅薯長大的。雖然不是綠林大學畢業的,差不多是青紗帳中小學畢業。
在中國古代,動物性食品很少,中國人的聰明或者說中華民族的高度文明來自大豆(菽,黃豆和黑豆)中的蛋白。
小麥和黃豆合起來,其中的氨基酸種類和比例相當於豬肉。
所以說,有粘性的糧食(穀物)有5種:粘高粱、粘玉米、粘穀子、粘稻子(糯米、江米)、黃米五種。我的故事係列故事10 : 1967年元宵節,2.7歲,第一次吃元宵中搖的元宵是用粘高粱麵做的。
再說遠一點,秦朝統一中國要拜小麥東來之賜。小麥是從西亞在春秋戰國時期傳播到中國的,當然是先到處於西部的秦國,那時候西北地區還比較濕潤,再加上修了鄭國渠。吃死麵白麵饅頭的秦國士兵肯定打得過吃小米幹飯的六國士兵。幹過農活的都知道,小米飯大米飯不禁餓。
當然了,秦朝司馬錯、李冰征服蜀地,修了都江堰,讓秦人吃上稻米也功不可沒。
唐朝時期,南方水稻產量大大提高,尤其是越南(占城)水稻良種引入中華以後。所以,人口大大增加。雖然經過安史之亂、五代殘唐,甚至到了宋朝,天津保定以北屬於遼國,大宋南北兩朝的底氣還在。
沒有水稻,什麽江南水鄉,什麽天府之國,什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隻有嗬嗬了。
如果溫室效應進一步嚴重,世界上最農業發達的地區就是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及遠東、北美和北歐了。
萬曆年間,中國人口一下子增加到1.5億以上,這是玉米的功勞。然後是小冰川期,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滿人入侵,人口到順治年間減少到小幾千萬,好象是康熙二十多年時人口才恢複到4000萬(四千萬)。
乾隆以後,雖然有苗人起義、太平天國、撚軍起義、回民起義、義和團運動,但是人口一直在增加著。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紅薯(白薯)的引入,一個是開始種牛痘。
至於解放後,抗生素的使用是決定性的因素,嬰兒、少兒的死亡率從30~50%一下子減少到2%以下,以至於到最後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
過去講政治經濟學,一定要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現在來看,地理環境(包括氣候或氣候變化)決定論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