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我愛丁二酸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故事5 : 1971年,7歲,第一次吃奶糖

(2016-02-18 21:50:01) 下一個

大白兔奶糖,是好多孩子的幸福回憶。

我兒時吃的不一定是大白兔奶糖,但是我吃過很多奶糖。

說來話長。

過去農村階級比較穩定,講究門當戶對,作為書香門第殷實人家,我們的很多老親戚是名門大戶,什麽舉人、進士、博士、教授、大學校長、院士、建黨創始人、將軍的還真不少。

我小時候就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個姓秦的親戚家在秦皇島,一個姓石的親戚家在石家莊,一個姓沈的親戚家在沈陽,一個姓張的親戚家在張家口。理工科男善於總結沒用的東西。

單說著這姓石的親戚,人家可是院士(學部委員),副部長,教授,國務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什麽的一大堆。石家和我奶奶家、姥姥家都有親戚。比如倆兄弟,一個是我奶奶的二姐夫,一個是我姥姥的三妹夫,都是留過洋的。那個二姐夫(總理的南開中學同班同學),57年反右時,是大右派章伯鈞的死對頭,炮火很猛烈的。但他高高在上,離我們太遙遠了。隻是2005年在老家幾個家族聚會時,四十多號人中,我大約知道有一個舊金山回去的是他小女兒,研究海洋有脊動物的,她八十多歲的堂哥在青島海洋所研究無脊動物。

我姥姥的三妹夫,解放後隻是一個醫學院的三級教授(月薪170),可是當年也是響當當的,當年留學回國後當過杜聿明援緬遠征軍的醫療隊副隊長,是死人堆裏活出來的。我媽媽就是在保定石家莊和三姨姥姥一家長大的,盡管她後來是農民。媽媽講從來沒有見過三姨姥爺那樣脾氣好的人,對病人、對學生、對家人。

三姨姥姥解放前是富家千金小姐,隻讀書但不工作的,解放後姨姥爺的工資也夠吃夠喝。文革一來,倒了黴,被趕回老家。三姨姥姥有嚴重哮喘病,在老家三年多,是我姥姥照顧她,我們如果得了感冒,絕對不允許靠近她。黨的九大以後,國家稍微走向正軌,姨姥姥也回到石家莊。不久她病了,去了醫院,被醫生誤用了藥(這是我幾年前聽當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的二表舅(她的親侄子)講的,當時就不行了。記得姥姥還專門去了石家莊參加葬禮,這是1970年的事情。

按現在人的觀點,親戚走動到此為止了。不是的。

從1971年起,每年春夏之交,三姨姥爺都郵寄過來一包奶糖,有三四斤重。這應該是三姨姥爺感謝我姥姥一家對他妻子的照應吧。

當然了,姥姥要給很多晚輩分糖,還要剩下一小半。這剩下的差不多就是我的啦。誰讓我是姥姥最疼愛的外孫子?!

所以,在1971年,我就吃到了奶糖,有好幾種的,可以化在嘴裏,也可以嚼著吃、痛快的甜一下。姥姥是控製我的量的,說怕長蟲子牙(齲齒),但是到了伏天,空氣太濕了,糖就變軟了。怕放不住,姥姥就適當讓我多吃。我沒有長齲齒,我現在的一個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儲存高濃水解糖溶液(不長毛),最早可以倒到當年吃的奶糖三伏天變軟的印象。

以後每年春夏之交姥姥都會收到三姨姥爺寄過來的奶糖,至少到1978年農村生活真正改善以後。所以上大學前幾年,我還是有奶糖吃的。農村供銷社、甚至縣城百貨商店,隻有那種硬水果糖。

其中還發生一件事情,三姨姥爺在1973年和一個中醫係的未婚教師結婚了,寄過來合影,並且真誠要求我姥姥去石家莊住幾天,姥姥真的去了,和那個上海出身的女講師相處的很好,當然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回來了。估計那個大家閨秀涵養好,姥姥也知書達理吧。以後,我見到他們給姥姥姥爺的來信都是署夫妻倆兩個人的名的,抬頭一定稱呼xx兄和二姐好。如果作為城市人農村人矛盾很大,他們沒有必要裝很多年吧?

轉眼到了21世紀,2006年我第一次去石家莊,第一次見到這個慈祥的、沒有親屬關係的南方出生上海長大的老太太,奉上了很多保健品,為了那份老一輩的感情,為了她的那些奶糖。現在老太太已經九十多歲了,依然健在,連舅舅(我們那裏對母親姨家表弟的特殊稱呼,母親舅舅家的表兄弟才叫表舅)對這個繼母很好。

連舅是一個重要企業的負責人,為我找了很多石家莊的環保項目做,我為石家莊廢水廢氣的治理盡了心和力,也掙了錢。這裏麵我總覺得有奶糖的因素在裏麵。

此次回國後,馬上要去石家莊的,一個項目等著驗收。現在從天津到石家莊有直達高鐵,不用經過北京或德州了。

這是關於我吃奶糖的故事,是不是在7歲前吃過奶糖?我不記得了。

明天上午11:30,看牙醫,例行的洗牙。我的牙的確沒有齲齒,我的三個孩子也沒有。我們家,我的親戚家,包括現在的平輩親戚家,也沒有當今鳳凰男孔雀女的典型故事,有的是深深的親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石假裝 回複 悄悄話 去年杯雙規的河北省環境廳廳長你認識嗎?聽說他很會刁難人。
ilovefriday 回複 悄悄話 好看!
郝斯佳 回複 悄悄話 喜歡聽吃的故事,頂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