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就快過去了,或者說已經過去了,明明就是秋天嘛,可是依然是白天熱晚上悶熱的日子。本來是想等涼快了在扔掉一批半袖T恤的。在商場裏看到喜歡的牌子的純棉T恤,打折搞活動,買了我的3件,領導的1件,以為很快就天涼了,不用穿短袖的了,結果這個暴熱呀,穿吧,提前把舊的不要的處理掉了。然後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新衣服舒服的感慨。第二天我家領導也穿上了,高高興興的說這件衣服真舒服呀,柔軟的棉質,比那個北臉的1.2萬日元的舒服多了。當然棉線和棉線是不同的,成衣也會有不同,設計師設計的理念,也是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所需要的。總之,就是新衣服比舊衣服好看了。買了4件新的回來,晚上就把很多等待過季處理的半袖T恤都拿出來了,一共處理了差不多15件,外加6條褲子。其實我最近這兩年基本是沒買過褲子的。領導也是隻買過一條褲子。
平心而論,還是品牌的東西好,可以穿的長久一點,喜歡的長久一點,至少可以當一個接近時尚的人。很多習慣都是在斷舍離的過程中發現的。
喜歡的東西買回來不舍得穿,就一直放著,然後再碰到了,再買,現有的依然喜歡,不穿不行,早上出門形成了習慣,就是一直穿著的那件繼續穿。接近兩年裏,淘汰了很多的新品,看著那些在斷舍離開始前一刻購買的衣物,五味雜陳。家裏的衣櫃,抽屜,都是在不斷的減少再減少,穿的用的都沒有什麽不變呀。我現在隻有6件半袖的T恤,6件長袖的T恤,都是棉質的。很多的運動用的,也是需要淘汰的,運動的衣服,磨損比較厲害,保證一定數量的前提下,做更換處理比較好。戶外用品,還是心尖尖的喜歡,但是現在工作忙,再加上疫情,有好幾年沒去登山了。慢慢的也會處理掉現有的。
有些收到的禮品,就及時送給鄰居了。總之不在家裏留著不需要的。鞋子也是每個季節的幾雙。基本不用換季收藏的,更沒有“留著以後”那類的。昨天扔掉一雙紅色的平底鞋,很早就想著不要了,但是這雙鞋穿著柔軟舒服,特別是女鞋舊鞋不會磨腳的,但終究是舊鞋了,我想著應該下雨的時候穿一次再扔。終於給盼到下雨了,而且是大雨,高高興興的穿上趟水玩兒啊,結果到公司一看腳上全是鮮紅鮮紅的顏色!這個世界也許就是老天爺有一個奇怪的最後一次效應吧。比如,有個掉碴的碗,就想著今天用完這次就扔吧,今天用的這次,洗碗的時候偏偏就把手割開一個小口;比如一件T恤,就想著穿完今天就扔,可偏偏脖子後麵的那個商標,磨紅了脖子;一個竹蓋板,想著再用一次也可以扔了的,結果在今天使用的時候,偏偏讓火烤到塑料邊兒;一個很少用的枕套,大大的,想著不用扔了浪費,那就拆開了當桌布吧,用幾次不用洗扔了也好,結果胳膊肘在那個花邊上過敏了。
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該幹啥用的就幹啥!有破損的就應該淘汰了!原本留著幾條有紀念意義的床單被罩,經過一年多的思考還是處理了。留在記憶的故事,也就是留給自己的吧,後人誰又想知道這些呢。家裏的空間又恢複到了新搬進來時的整潔了。所有櫃子裏,空間都隻有1/3不到占用率,真好。衣物還是可以再處理掉一些,慢慢來吧,特別是那些在斷舍離前一刻購買的新品。有一天和領導說搬家的時候,咱倆拎包走吧!領導驚愕:“那套書桌書櫃也不要了嗎?要不要我在網上賣掉?”哈哈,還是等搬家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