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ma" 是一個女人的故事。雖然是男人編劇,男人導演,但它是一部從女人的角度出發,主要由女人出演,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純粹關於女人的電影。這種角度和側重麵的刻意選擇,有力地凸現和強化了影片對女性強烈而鮮明的同情和欣賞。導演兼編劇 Paul Weitz 不算好萊塢一流大腕,但是名下的"American Pie" 和 "Being Flynn" 都是相當不錯的片子。
影片圍繞著一家三代三個特立獨行的女人展開。男性角色雖然也時有出現,但是多半遭到邊緣化的命運,既不是情節的推動力量,也不是情緒或感情的催化因素。因為沒有男性的直接參與,所以影片中沒有性別之間的衝突張力,也沒有趨於極端的愛恨高潮。
三個女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離經叛道的人物。外婆 Elle 是個著名詩人外加幾十年的同性戀者,母親 Judy 是個飛揚跋扈的職場女強人,外孫女Sage 則是個因著青春無敵而不知輕重,意外懷孕,但是又有足夠的勇氣和意誌力去獨立處理這個意外的少女。
先說外婆 Elle。她是年輕時紅極一時的著名女詩人,按年齡推算應當是嘻皮士時代的前衛人物。她有多出色?比她小了許多的女朋友/戀人的母親,第一次見到她時就背誦起她的詩篇,並坦言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自己從大學時代就爛熟於心。她有多怪戾?旁人不可須臾離身的信用卡,被她通通剪碎做成了門上掛的風鈴,以致於外孫女上門求救要錢時,她身上隻有四十多塊錢,惹得焦頭爛額之中口不擇言的 Sage 氣急敗壞地質問她"有沒有搞錯?這麽大把年紀,就這麽點兒錢?"她有多強悍?Sage 的男朋友不想承擔 Sage 懷孕的責任,並且惡言威脅這個看上去弱不經風的老奶奶。沒想到 Elle 奪過他的冰球棒,幾下就把他打翻在地,還逼他交出了身上僅有的幾十塊錢。她有多自尊?當幾十年未謀麵的前夫,以重溫肌膚之親為借給她錢的條件來要挾時,她咬著牙硬是沒有應承。這個尖刻刁蠻,無所畏懼,隨便一句話就可以刺穿別人層層遮掩的"老外婆",當仁不讓地成為影片的中心。
如果說外婆 Elle 是因為對世俗社會的反叛而出色,那麽母親 Judy 則是因為反其道而行之,在世俗社會中如魚得水而卓然超群。她是個極其成功的職業女性,在商業中心的摩天大樓裏有自己豪華寬敞的寫字間,以及衣著同樣豪華光鮮的來往客戶。她有多怪戾?因為不想與任何男人有瓜葛,她居然選擇了用匿名者捐贈的精子生育了 Sage。她有多自尊?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不受侵犯,她雖然願意為母親提供經濟援助,但是卻許多年不和自己的母親打交道,拒絕和母親有任何形式的情感或思想交流。她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自己料理自己人生的悲歡離合,波瀾起伏。她在影片中雖然沒有多少重頭戲,但是導演仍然花了足夠的心血來展示這個人物,比如通過 Elle 之口提及 Judy 手下的秘書走馬燈似地換個不停,讓我們對她的專橫跋扈有了間接的感知。而這種感知,又因為 Judy 出場時對年輕男秘書的頤指氣使而得到了直接的證實。
外孫女 Sage 雖然隻是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但是獨立性和個人意誌絲毫不輸於她那我行我素,傲視世人的前衛外婆,或者那個滿口粗話,雷厲風行的潑辣母親。她本來根本沒有想要把懷孕的事情告訴母親,更沒有想要告訴外婆。之所以把她們二人牽連進來,隻不過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在大半天時間內湊集六百塊錢,又不屑於和言而無信,推卸責任,縮頭縮腦成了"萎瑣男"的男朋友多糾纏。萬般無奈之下她才找到外婆頭上,並且最終繞到了母親那裏。導演展示給我們的,不是一個驚慌失措,六神無主的女孩子,而是一個有自己的決斷,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也知道自己應該舍去什麽的剛強女孩。當然,不論怎麽說,不論懷有什麽樣的信仰,對女性而言,流產都是人生一件異常沉重的憾事。所以 Sage 在手術過後出了診所時,幽幽地告訴外婆自己隻想哭。而年輕時有過同樣創痛的外婆,則以幾十年人生坎坷積澱下來的智慧,淡淡地說了這樣一句平淡無奇的話來安慰她:"這時候如果不想哭,我真不知道這輩子你什麽時候還應當哭"。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女人世界中因男人的缺失而呈現的女性的精彩。這個世界中是沒有男人的,或者說沒有任何至關重要的男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角實際上是傾向於女性沙文主義。在這個女人不需要男人的世界裏,Elle 很年輕的時候和 Karl 有過短暫的婚姻,但是終於因為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和桀驁不馴的個性,而不得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不辭而別。與母親相比,Judy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 Elle至少還找了個男人以一夜情的方式懷上了Judy,Judy 對男人的需要,則是僅僅限於為了讓自己懷孕而必須的匿名捐贈者的精子。至於 Sage,雖然小小的年紀,雖然還沒有正式地開啟自己獨立的人生,但是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她絕不會仰男人的鼻息而生存。合則聚,不合則分,天塌下來自己想辦法找路子,男人沒有也不會成為她生命的主宰。
這三個血肉相連的女人,就這樣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以濃縮的形式,通過浸透了女人馨香的奧德賽式(odyssey) 的旅程,為我們演出了一台雋永的好戲。
我又不是今天才知道你,表揚一下是要的,鼓勵鼓勵!
隻是有時候你這裏人太多,我有點不習慣,所以有時見到有興趣的話題,也忍住沒過來交流。好了,保重。
你太過獎了。隨手塗鴉,信口開河而已。
覺得你文筆好,知識麵廣,善思考,性格寬容,冷靜,所以讀者喜歡,概括的全麵嗎?如不全麵,自己補充一下:
名字隻是符號,所以土豆也好,TDO 也好,都可以欣然接受。
看過 Johnny English 和 Johnny English Reborn,是很搞笑。
真要去 Farmer's market 看親戚,也許得去 PEI, 好象安省不出土豆(和地瓜)。
那這樣,你覺得我怎麽稱呼你好?dumb我是肯定說不出來的,要不繼續用initial as TDO 算了。
我看電影很簡單,要不是打鬥的,要不是好笑的,昨天耐心看完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覺得好像喜歡Forrest Gump還多一點,但是The Shawshank 排在IMDb 上第一位這麽久。
這個責任應當不在我,TDO 這個 alias 是你最先用的,另一位評家把英語縮寫翻成了中文。很形象,況且土豆比地瓜要低一等,不論從哪個方麵說。just joking.
說到什麽都看,你提的三部裏麵我看過兩部。"How to Make Love Like an Englishman"在我收集單子上,等著 amazon.ca 價錢合適了就買。The Second Exotic Marigold Hotel 沒有第一部精彩,但是還是可看。 The Last Stand 也屬於可看之列。
這樣,實在不行你可以考慮廚豆,是廚豆/Trudeau,你知道啦,我們這兒新鮮出爐的總理。
要不愚人軒,大智若愚,明日之星等等你皆可考慮.....
怎麽樣?道理我不行,笑話還行吧?
還有,叫你負責隻是跟你講笑,別當真。
我看得電影才是真的雜亂無章,最近看了The Last Stand, How to Make Love Like an Englishman, The Second Exotic Marigold Hotel.
Take care
謝謝讚賞。叫土豆沒關係。寫影評的確是借題發揮,清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電影和音樂是我的 hobby,也是我的 passion,所以你說得對,真的是什麽電影都看。
同意你的評論。的確是一部很好的女性電影。
片中的外婆、她的女兒以及孫女三個女性角色代表了三代美國女性,這三個女人來自同一個家庭,各自帶著其鮮明的時代烙印,其實是美國整個女性社群的縮影
謝謝糾正,我看成"Orange"了。"The Oranges" 的確沒有看過,要找來看看。
倒不是邏輯學得好,主要是一直秉承著這樣一種信仰:生命的過程就是一個行動,然後在反省中 justify 行動的過程。而要使自己的行動可以被justified,你一定會有一些原則和信條指導你對行動的選擇。否則你的人生就會以自慚自恨為結局。
還有,我是讀文學出身,讀哲學是因為喜歡。
是The Oranges,演Dr.House的Huge Laurie 主演的,IMDb及Rotten Tomatoes 評價都一般,但是我覺得還好。
"離了男人也一樣精彩"在邏輯上並不排斥"有了男人也許會更精彩",所以應當是可以逃脫責任的(LOL)。不過,仍然認為男女之戀,和同性之戀一樣,基於選擇,發自真心,要遠甚於出自"需要"。第一次聽說"Orange",會找來看看。
看了一下Grandma的trailer,The grandma looks so wild!
I watched lately and like it. I just wonder how it will be like from your point of view.
從文明整體的角度看,不生或少生的確是錯的,因為它最終會因為人口衰老/衰竭而導致文明的隕落。但是,從個體的角度看,這隻是基於個體價值觀的一個選擇而已,不能以對錯來衡量。
如果說中國當年的一胎化政策人為地造成了低生育率,那麽發達國家的公民則是自願選擇了晚生,少生,或者不生。這是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等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原因。這樣的趨勢,不一定會因為我們的希望或鼓勵而扭轉。最後是否有合理的解決方式,誰也不知道。
對同性戀承認尊重就已經是"政治正確",如果要強迫每個人都成為同性戀那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
我不認為有人可以把同性戀"強迫"到任何人頭上,這就象不同的宗教信仰一樣,"井水不犯河水"。
人類文明應當是有自我平衡的能力。發達國家的居民去中國或其它發展中國家領養子女,也許就是平衡的一種表現。
隻是我們不應該鼓勵年輕一代去追求那樣的生活。沒有生育能力是很不幸的,但主動放棄生育就不可取了:不生育的女性子宮和乳房疾病幾率很高。而且,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不生育等於慢性自殺。
同性戀和近視眼一樣,不應該受到歧視,但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沒有那種情況。
我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享受美好的生活,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沒有“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選擇不生育,或當同性戀。
同意你說的。對選擇生兒育女,組建大家庭的人而言,你所描述的家庭狀況當然是極其理想完美的,也是很多人所衷心向往的。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女人會選擇不要孩子,或者是領養子女,她們同樣可以有幸福的可能,不論她們的伴侶是男性,抑或是女性。電影 "The Kids Are All Right" 就是描述的這樣一個家庭。
個人能力有限,群體智慧才能創造變革性的科技突破。一個文明社會不是一些人向另外一些人展示自己的強大,而是在平等互尊的社會合作努力,共同製造財富,共同創造美好社會。
我老婆比我聰明,學生時代成績比我好。如果我倆都出去在職場上拚,她肯定比我賺錢多。但是,我沒有子宮,沒有乳房,生兒育女的重擔還是需要老婆來承擔。所以我外出賺錢,她專心養家。我賺的錢都是給她。她明白,最好的利用自己聰明的方式是把聰明的基因擴大傳播下去。我們生育了四個孩子,個個聰明健康。
男女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夥伴。沒有誰比誰更厲害,更重要的問題,而是大家平等合作,互尊互愛,共同建立美好的家庭和社會。
不論對男人還是女人而言,處女情結應當是過去時代的事情,在今天不會再是阻礙或影響個體選擇的因素。
我不太同意女人的健康生活一定要有男性參與。電影中外婆 Elle 除了早年有過短暫婚姻之外,終生與女性相伴。不能說她不健康或不幸福,雖然她的選擇與我們不同。並且,一個人愛的能力和欲望,也許與年齡無關,所以外婆 Elle 會與年輕女友相愛。
一個處女很難精彩,因為總有一個結在那裏。
所以上麵提到的電視劇的女主角們是有一定的時代條件的。
謝謝欣賞。同意你說的。正因為無所謂"絕對的"對錯,所以選擇就成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而尊重別人的選擇,就成為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以及個體智慧的表現。當然,這種尊重的前提是選擇機會的均等和公平(哪怕是形式上的)。
女人其實並不一定要靠男人來解決自己性的問題,這方麵的研究有很多。所以,Phallism 或著 Phallic Worship 隻是男人的一種"信仰"而已。
這話說得對。但是隨著社會對同性戀越來越寬容的態度,以及個體對傳宗接代義務的日趨淡漠,會有不少女性因為同性的"significant other" 而 "生命更完整,更有滋味,更有女人味,更可愛,更美麗,一生過的更精彩"。
說得有理,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女性對男性的"純粹"需要遠遠小於男性對女性的同樣需要。主要原因也許有兩個:1。就情感和技術層麵而言,女性的同性戀要容易得多。2。也許是生理基因和文化的原因,數年不近男色對女人而言雖然不理想,但是並非世界末日,在男人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兒。
是,女性獨立意識的強盛以及女人自立能力的擴展,是現代婚姻製度日趨萎縮的根本原因。當社會分工發展到了如此完善細致的程度,女人與男人之間選擇的比重就會越來越大於必須,因為過去隻能由"丈夫"來提供的職能,已經可以由不同的社會資源所取代,包括生育子女所需要的精子。
一直存有這樣一個信念,當女人能用自己的雙手贏得自己的生活,當她的理智與智慧能支撐起自己的精神世界,那麽她需要的就隻是錦上添花的那朵花而已。有他固然增色,無他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