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on as soon as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正文

死亡可以是安寧美好的——《La dernière lecon最後一課》觀影日記

(2016-02-05 06:18:21) 下一個

    這是個我近些年一直在思考的主題——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和死去,是最後一堂關於生命的課。
    馬老太Madeleine,選擇在兒孫為她慶祝九十二歲生日祝她長命百歲的這一天,鄭重宣布她決定在十幾天後的一個日子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她還有能力的時候。可想而知,霎時氣氛變得沉悶詭異,接下來,整個家庭因此事陷入矛盾和混亂。一雙兒女中,兒子皮始終激烈反對,女兒黛和外孫一開始也難以接受,唯有年幼的小孫女能夠象談論一顆糖果一樣談論死亡,可見對死亡的恐懼是慢慢在心中成長的。可當黛走進母親的生活,她逐漸理解了母親的決定,並且支持和協助了母親美好地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
    影片中有很多對生活中細節的描述很觸動人心。馬老太太駕車出門,差點撞上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在後麵一片汽車的長鳴聲中,她驚慌失措地長時間無法再啟動汽車,直到路人前來幫忙,從此,她不得不把“駕車”從她的人生清單中劃掉,清單上被劃掉的還有爬樓梯,彎腰等等基本的日常生活行為。馬老太太倔強地要自己清洗夜間遺尿弄髒的床單,照料她日常生活的薇理解她,薇安撫地把馬老太摟在懷裏為她唱自己家鄉的非洲歌謠,她的手輕拍著一個即將告別的人,象輕拍一個剛剛到來的嬰兒,音樂和畫麵都十分感人。堅持獨居的馬老太險些出大事故,幸虧黛和外孫及時趕到,馬老太被送進醫院,可她不喜歡這個冰冷的地方,當黛最終帶她逃離時,老太太欣喜得像個孩子,說到要吃摯愛的牡蠣時兩眼晶晶地閃著光芒,她其實是那麽地熱愛生活。馬老太拒絕與時俱進,坐在爐子邊守著伴隨她多年的老式燒水壺滿臉幸福地哼著歌兒,背後是子女孝敬的卻被她束之高閣的電水壺。馬老太精心安排自己珍視的物件的去向,黛得到了母親珍藏的她兒時的一對小辮和母親年輕時穿的一件紅色連衣裙,她擁著母親如同和穿著紅裙的年輕時的母親共舞,但同時對接受母親的決定仍然困惑掙紮,她巧遇了解老齡困境的馬老太的主治醫生,他帶著穿著那條紅裙的黛赤足在跑道上奔跑,幫助她克服困境。黛最終決定陪伴馬老太作最後的安排:從眾多的醫生那裏湊足所需劑量的藥物處方;處理那輛老太車,當車緩緩開進車行的車庫,一個背影久久佇立跟自己的老夥計告別;黛開車載馬老太去跟老朋友告別,回程中黛背著母親走在田野之中的兩張笑臉就是電影海報中的畫麵,生命的傳承交接是如此溫馨和美好。影片中反複出現的一個場景是馬老太把付給薇的工錢一摞摞按天放在門廳,提示每個人分別的時刻的到來。馬老太選擇了獨自上路,之前她和黛在鮮花簇擁的家中最後一次一起享受她摯愛的牡蠣和葡萄酒,鮮花美食美酒理解自己的親人——與塵世堪稱完美的告別儀式。
     我看過另外兩個關於與塵世堪稱完美的告別儀式,一是當時還是畢馬威CEO的尤金·奧凱利在五十六歲得知自己患腦癌還能再活三個月時開始寫下的那本書《追逐日光》,另外一個是電影《非誠勿擾2》中自知時日無多的李香山為自己舉辦的人生告別會。2008年春節我把《追逐日光》這本書送給過父親,當時他罹患輸尿管癌剛剛接受了手術治療,直至2010年年初父親離世,正是第一次經曆與至親至愛的人的生離死別的這段時間讓我開始思考生死這個人生大命題。父親在我眼裏一直是個強大的人,及至輾轉病榻,逐漸失去了書寫的能力、行走的能力及各種生活自理的能力,那於他是巨大的痛苦,他願意接受激進的治療並不是懼怕死亡,而是希望用生命換回一些尊嚴,可最終一個小小的肺部感染就讓一個那麽強大的生命虛弱得要靠呼吸機維持,他甚至都喪失了對自己生存方式選擇的權利。他當時心上的痛一直痛在我心上,此生恐怕都無法消去。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希望我是那個捍衛他生命尊嚴並陪伴他告別人生的人,象馬老太的黛那樣。
    看這部影片是在11月5日,而在這篇觀影日記遲遲沒有完成的八天後,巴黎恐襲發生,129條生命在享受美食音樂體育賽事的時候消失了,他們沒有機會向這個美好的世界告別。我們來到這人世間的時候,世界用十個月的時間準備迎接我們,當我們離去的時候,希望有時間好好地,好好地與它作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絢若夏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行到水遠處' 的評論 : 有時候,無論怎樣不舍,都不得不放下。
行到水遠處 回複 悄悄話 接受死亡,最大的難關是放下“不舍”。 馬老太和黛是幸運的,她們一同放下了。
絢若夏花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我還不知道呢。謝謝到訪與信息。
linmiu 回複 悄悄話 這確實是一個人生課題。
這個故事好像是前總理若斯潘的姐姐寫的他們母親的經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