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玄奘留在《心經》中的梵語讓達賴如是說

(2016-02-10 18:34:33) 下一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係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玄奘在印度學習了17年後回大唐,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回到大唐的生命最後20年間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以前看唐朝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為梵語,塵俗漢譯為”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總覺得晦澀,明明可以意譯,為何玄奘不譯,代之以梵語發音?尤其到最後說到咒語全部是梵語:“......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後來知道了玄奘當年譯經有五不譯原則:

五種不翻的理論具體是指:


秘密故,如陀羅尼。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佛之秘密語,不翻(意義)。如,般若心經最後一節的“羯諦 羯諦 波羅羯諦 波羅僧羯諦 菩提薩婆訶”的真言、陀羅尼等詞類。


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多種含義的詞,不翻(意義)。如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譯為世尊的情況)等詞,不意譯。


此無故,如淨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本地(中國)沒有的事物,不翻(意義)。如印度的閻浮樹、乾闥婆、迦樓羅等事物,為中國所無,保留梵語原音。


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 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譯方法。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自從東漢以來,曆代譯經者皆采用此梵語音譯,故保留前人規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為讓人對要翻譯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譯。如般若、釋迦牟尼、菩提薩埵等,不譯為“智慧”、“能仁”、“道心眾生”等,因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後者則易被人輕視。

不要以為這五不譯是唐朝玄奘給自己翻譯佛經私下定的規矩,實際上這幾個原則一直影響了中國文化翻譯界一千多年。例如到清末,沙發在慈禧太後時傳入中國,這屬於“此無故”的範疇,中國人沒有見過這東西,屁股下麵還安裝彈簧,所以直接音譯“sofa”為“沙發”。這些例子數不勝數。甚至這五不譯原則影響到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對歐美自然科學名詞的漢字化翻譯原則。日本僧俗朝野曆史上一千年來對玄奘頂禮膜拜,二戰侵華時還特別盜取走玄奘舍利,目前唐玄奘遺骨舍利分別安放在日本的兩個寺廟中享受香火供奉。

在一場《金剛經》開示的法會上,在聽完 聽眾席集體吟誦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十四世達賴喇嘛說出如下的話: 

中土漢傳佛教是佛(釋迦牟尼)的直接弟子,所用(唐玄奘真經)的經卷都來自於佛(釋迦牟尼)原始梵文經卷,是直接傳承。漢傳是藏傳佛教的大師兄,藏傳佛教經典中最重要的中觀輪和量經是由印度靜命大師和他的弟子蓮花生大師從另一語言係巴利文經卷翻譯成藏經的。藏傳佛教是漢傳佛教的師弟。這次他給漢傳佛教的弟子做開示,隻不過是由於他讀經更多,知識經驗更豐富的緣故。

(蓮花生大士,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紀,應藏王赤鬆德讚迎請入藏弘法,成功創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導藏族弟子學習譯經,從印度迎請無垢友等大德入藏,將重要顯密經論譯成藏文,創建顯密經院及密宗道場,開創了在家出家的兩種聖者應供軌範,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礎。)

在玄奘西天取經1350年後,聽到達賴評價漢傳《心經》(玄奘)的這些話,仍不禁對唐三藏前後20年西取真經,又用20年在中土譯經的百折不撓的精神由衷欽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