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頭山

無意邀眾賞,一心追殘陽
個人資料
朱頭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京照相館》和曆史迷霧

(2025-11-07 10:19:20) 下一個

《南京照相館》上映了幾個月後,終於可以在海外的一些免費平台看到了。當時看了很多影評,總體上對此電影是負評,認為它是在渲染仇恨,而且看中國人被殺被辱,總是沒有看中國人殺人報仇那麽解恨,因此當時也沒急著去找資源。現在有了,就有一搭沒一搭地看看!

《南京照相館》電影劇照顯示片中日軍將領進入南京的場景

看了以後,覺得本片可以達到合格水平,道具和布景比較符合曆史,日本兵基本是日本演員,語言和身體語言很日本,連日本機槍用步槍彈夾供彈以及射速很慢,這種細節也注意到了。電影也沒回避南京有很多傷亡是由於中國軍隊內鬥引起的,潰兵要跑,督戰部隊不讓,結果大打出手,留下一片狼藉。也從日本陣前的高音喇叭的宣傳知道,中國主官唐生智臨陣脫逃,把南京平民和部隊留給日本人屠殺。

按日本人的說法,中國軍隊大潰敗是以後發生屠殺的一個原因。潰兵多脫去軍裝,丟掉武器,躲進民居。台灣影星秦漢的父親孫元良,身為國軍德械88師的師長,逃到妓院躲避,而其部下,國軍最精銳的部隊被全殲,多數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被日軍當新兵訓練刺殺和砍頭的道具了。日軍入城後發現大量遺棄的軍裝武器,目測約有十萬之眾,非常害怕,怕遭到埋伏,因此部隊以戰鬥姿態對付每一個民居,一有異常就開火,以後搜尋中國兵,也是憑著這個十萬人的估計,一見似有當兵特征的就殺害,這是照成平民傷亡過大的原因之一。

國產電影拍國民黨軍,要比拍共產黨軍要好得多,給人一種真實感,如以前的《八百》,《台兒莊血戰》就拍得很好,不像陳凱歌的《誌願軍》係列,假大空係列,把那麽好的題材糟蹋了!

本片在處理血腥和暴力場景時有所克製,避免將殘酷作為噱頭。例如,對女性的侵害、摔死嬰兒等情節,更多是通過側麵暗示、聲音、人物的反應和留白來處理。這種克製的表達方式,反而讓痛苦沉澱為更厚重的重量,使觀眾在沉默中感受到直抵人心的力量

關於這種殘酷題材,應該學學西方的關於納粹大屠殺的影片。像《辛德勒的名單》,最震撼的場景,就是一個納粹軍官要槍決一個猶太人,卻遇到槍卡殼了,打來打去打不死。還有《海湖莊園》中,海德裏希在解釋為何要用毒氣時,表達了對部下每天必須承受親手槍殺婦女兒童的同情,說這不是人幹的,好像這些劊子手是勞動模範似的。藝術就是要創造性地利用一種反差,提高人們對一件事的印象,而不是平鋪直敘。

影片對日本攝影師的刻畫不太成功,他的變化太大。開始時,他像是一個良知未泯的知識分子,看到路上日本軍強奸婦女的情景,搖搖頭大表不屑,而在拍攝日軍殺人的時候,手抖不已。後來,他突然黑化,發給中國朋友通行證,卻下令看到這幾個號碼就殺掉,還美其名曰,信義和敵我,一碼歸一碼。這裏可能柮劣地模仿了薑文的《鬼子來了》的一個梗,就是鬼子隊長先按照被扣押的日本兵給中國人的許諾,運來了糧食,然後就要追究中國人扣押日本兵的罪責,進行屠殺!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中國拍過不少,記憶中有1987年的《屠城血證》,用的題材和本片一樣,也是關於照片的。那部片子直接渲染屠殺和強奸,記得主角的妻子是日本人,碰到日本兵時講日語,雖然免了一死,但丈夫被一陣痛揍,“竟敢操我們大日本帝國的女人”。還有一部《南京,南京》,其中一個日本軍官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他常常幫助中國人,也在一位中國女性(高圓圓飾)要求下,在她要被日本兵輪奸之前開槍打死了她,掃了其他日本兵的興,最後,他竟然自殺了,這可能是該片在日本也公映了,還得了獎的原因,因為它認為日本人也是人,也有良知!

南京大屠殺這段曆史,並沒有得到公認,在國際上屬於有爭議的事件。曾寫了《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的張純如,因為經不起質疑,竟然自殺了。爭議的焦點,一個是人數,中國方麵的數字是30萬,日本方麵認為除了軍人(脫除軍裝,但沒有投降的也算軍人,是戰爭中合法殺死對象),遇難者隻有2-4萬人。還有是否有組織屠殺,施暴,這是有差別的,如蘇軍在東歐,德國和中國東北都有暴行,但這是士兵的個人行為,組織上從來沒有鼓勵這樣,而且還有采取懲罰行動的證據。而日本軍隊似乎是組織行為,其中一個證據,就是指揮官穀壽夫帶頭強奸婦女,殺死俘虜,日軍也沒有懲罰施暴者的證據。在遠東軍事法庭中,最有理的證據,就是日本盟國納粹德國大使館發給本國的報告,指日本軍的行為是獸類行為!

在中國的首都,有大量國際媒體存在的情況下,如此行凶,對日本也是很不利的。這些暴行的披露,直接造成美日關係的惡化。美國民眾對日本深惡痛絕,在美國這種民主製度下,民心對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這促使美國政府對日政策強硬化,幾年後兩國就爆發了戰爭。

南京戰役的日本主要軍官,以後都被撤職,如鬆井石根回國後不久便退出現役,之後主要在靜岡縣熱海的興亞觀音寺進行宗教活動,為戰死的日軍和中國受害者祈禱(盡管這行為也被認為是出於自我開脫)。他再也沒有擔任任何指揮職務或參加任何軍事行動。日本國內也進行了檢討,建立起一套約束戰爭暴行的製度。南京的暴行進行了大約6周(開始於1937年12月下旬),在國際上引起大嘩,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在1938年2月就被召回日本並退役,日本軍部向南京地區增派了憲兵,以加強對一線士兵的監管和維持占領區的秩序。憲兵隊的部分職責是處理軍紀案件,包括搶劫和強奸。同時,開始係統地設立或擴大“慰安所”製度。 設立“慰安所”並非真正約束暴行,而是為了將士兵的性需求和性暴力從針對普通平民的隨機暴行,轉移到國家控製下的係統性性暴力機構,從而避免因強奸引發的疾病傳播、降低國際曝光率,並“安定軍心”。

以後的武漢戰役中,日軍進占武漢,達到秋毫無犯,幾天後武漢就恢複了秩序。這也從另一方麵證實了南京大屠殺的存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