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永遠有多遠,明天有幾天?少年時代的溫柔情話,婚後的習慣稱呼,中年的遙遙相視,比起李氏的陌路尋歡,黃氏的惡言相向,馬氏的獨行不惜,俞氏的摔杯相殺,已算是難得的結局嗎?
一、先生
第一次知道菲茲傑拉德,是看《The Great Gatsby》的時候。當時為了學英文,找外文係的同學借了書,硬著頭皮啃了一遍。可是詞匯量不足,讀起來頗為痛苦,猶如一個饑餓的人撲在石化的麵包上一樣,沒品出多少味道來。
二十多年來,又反反複複、斷斷續續地讀過幾遍,也沒讀出其中的真味來。書是國內90年代的出版物,導言裏免不了要微言大義,說作者在批判紙醉金迷,精神空虛,貪慕虛榮等等,還講了許多意象和象征。但我讀來讀去,卻隻讀出了蓋茨比對Daisy的一往情深,也沒覺得Daisy有多麽可恨。隻是對導言中說“作者一舉成名以後,帶著妻子出入於紐約——巴黎——裏維埃拉的上層社交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有點好奇。
在《親愛的》這本書裏,多了解了許多菲茲的故事,又找了些其他的材料,發覺他的感情生活真是多姿多彩。18歲時追求的Ginevra King,23歲時牽手的澤爾達,後來玩過曖昧的鄧肯,路易絲莫蘭,在好萊塢同居的希拉。好的說法是,他沒有摒棄妻子和女兒,給她們寄錢,供太太住院和生活的花費,經常寫信給予關懷,還時不時帶她們去度假。當然,反過來說,這就是所謂的“家中紅旗不倒,屋外彩旗飄飄”的典型了。
我毫不懷疑,年輕的菲茲,對澤爾達有最真摯的感情,與子偕老的美好願望,長命無絕衰的決心,然而,時間帶來了長期的精神症狀,帶來了生活衝突,帶來了財務困境,帶來了長久的異地分居。感情這事兒,好象也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了。
二、太太
讀澤爾達寫的信,影影綽綽,溫溫柔柔的話語後麵,透著一股子堅決和硬氣,就像她年少時在南方騎馬縱橫時的豪情。
澤爾達是個不幸的人,半輩子基本在精神病院裏度過,其實很可能隻是今天看來普通的抑鬱症而已。健康、家庭、文學和藝術理想,看起來都沒能實現。
澤爾達又是個幸運的人。別的不說,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她身邊的圈子都能容得下她那獨立張狂的勁兒,以至於後世還有人要把她作為女權主義的扛把子。
你看看另一個瘋了的女子,寫了《頭頂一條路》的沈青。這個北師大的才女,有著澤爾達一般的心氣兒,在愛情和生活中左劈右衝,最終也沒能砍出一條路來,變成了一個瘋子,默默無聞地香消玉殞在湖北的市井鄉間。
少年時代的狂野夢想,往往被現實衝淡,隻能按部就班的生活。當有了貼心的先生在側,有了雙全的兒女繞膝,上班有同事相得,下班可畫畫繡花,各種小確幸和小資撲麵而來,但對著窗前的大雪,或許也會有這樣的瞬間,記起自己郭芙蓉那樣的江湖夢?
或者在年青時候破釜沉舟,仰天出門,挑最愛的人,騎最愛的馬,跳最愛的華爾茲,不受世俗的羈絆,不就愛人的繩墨。雖然繁華之後倍感孤獨,但心中又何嚐沒有當年的一抹豪情:任你現在兒孫滿堂,當年也不過是我一捧小糖豆中的一顆而已?
就如這首詩: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
醃起來
風幹
老的時候
下酒
(《甜蜜的複仇》夏宇)
三、先生和太太
大約同一段時間,大洋的另一邊生活著癡纏的另一對:徐誌摩和陸小曼。
文學奇才、三角戀、奢華的生活、時尚和藝術、意外身亡...許多奇怪的相似點。但這邊的社會和人群對他倆明顯沒那麽寬容。
少年不識愁滋味,再讀已是曲中人。人到中年,對婚姻和愛情,才能品出更好的滋味來。
熱戀時的激情,到最終的苦痛,也隻有短短幾年的時間。如果事先讓澤爾達夫婦知道他們的未來,他們還會像原來那樣熱戀、結婚嗎?應該還是會的吧。激情無法抗拒時光的衝刷洗淡,但時光也抹殺不了激情的迸發,隻是把先生變成了先死,太太變成了老太太。
四、譯者
翻譯考校的是母語的功夫,信哉如是。
讀過本書譯者的許多文章,貴在真情實感,長於氣韻靈動。她的文字我喜歡得緊,尤其是小品文,有時恨不能夜半虛前席,先聊蒼生後鬼神。
雖然是譯作,但也時時透出調皮來,比如翻譯澤爾達的一封信:“埃德海爾去奧本大學了,他準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比如描繪澤爾達的少年玩伴:“蒙哥馬利火車站門口坐了些無所事事的老頭,太陽曬在他們身上,好像給枯萎的樹根上了一層包漿。”
再讀一讀秦瞳若幹年前的另一段文字:女人喜歡糾纏天長地久這個主題,愛情走過激情總尋求塵埃落定,但對麵的男人跟你想的一樣嗎?在今天,如果不能用忠貞去責備一個女子的品行,我們又怎麽能用道德去指責一個男人沒有由愛情進入婚姻呢?兩個當事人一個灑淚,一個無語,都是真心,都有情義。一個是投入至深而忘情出口;一個是給不了承諾就盡可能的寬容。
真正的感覺隻有當事人自己清楚,外人講話都是妄語。但是,外人看著他們說話,其實想的是另一個自己。
結語
如果有人說“我永遠愛你”,請不要相信。永遠這個詞,隻能是落幕時的總結陳辭,不可能是激情時的可靠承諾。秦瞳在序言裏總結,人生若隻如初見,是的,永恒不僅僅是那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