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鏡頭搖晃 五

(2018-05-22 03:01:40) 下一個

 

 

  Bella走的時候是八七年。伊是一月份走的。伊走的前一天夜裏,我去向伊告別。我記得是騎車子去的。腳踏車經新華路左轉入番禺路,踏到延安路右拐就直趨靜安寺,然後入威海路。Bella家的老房子就在成都路和威海路、江陰路交叉的地方,伊個辰光,成都路高架還嘸沒造起來。我跟伊是在伊拉樓下碰頭的,這次我唔沒上樓到伊拉屋裏去,倆個寧就在樓下走走。阿拉是朝東走的,走不遠就到了黃陂南路路口,馬路對麵就是人民廣場,夜裏廂的人民廣場看過去暗促促嘸啥燈光,有點象我開心不起來的心情。“飛機明早啥辰光飛?”“上半天十一點鍾。”噢,飛機也許會飛過阿拉屋頂。”“會伐?”“一路順風!““好咯,到了我會寫信給儂。”“再會。”“再會。”我俯在車把上跟伊告別,互相對望的辰光比平常日腳長了一點......

“阿瑩,好轉來了。”伊拉阿嬢巳經在三樓陽台上叫了。

Bella八七年走的時候還不叫Bella,Bella的原名叫柳瑩。柳瑩啟程去堪薩斯音樂學院深造的前一夜,我在西北風裏與她告別。柳瑩不是我的女朋友,當然我也不是她的男朋友。柳瑩是我交往了一年多的女性朋友。

柳瑩走的時候二十五歲,小我兩歲。

柳瑩的眼睛很好看,含著喜氣、藏著誘惑……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八十年代後期的上海,滬上人家最熱衷、最時髦的事就是子女出國,就象上海三伏天的熱浪, 一浪熱過一浪。共和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持續至今的百姓大遷徙,演繹出萬萬千千的悲歡離合故事。如果說當年的上山下鄉是因為領袖的意誌,領袖一揮手,知識青年就到農村去了、到邊疆去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了。那麽源於八十年代的一波又一波的出國熱,卻純粹出於老百姓的自由意誌,走,走得決絕,走,走得義無反顧。到美國去、到日本去、到澳大利亞去,到歐州去、到非洲去,到一切國門外的地方去。作為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一分子,撫今追昔,百感交集,而史學家又該如何來敘述這一共和國的大事記……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Bella第一次出現在我的麵前已是一年之前的事了。記得是一個秋日的午後,學生子多在上課,校醫院也不忙。和科室同事喬醫生聊天巳聊無可聊,一張報紙也翻了好幾遍。人生乏味,就象杯裏泡了好多次的茶水。門外有腳步聲,一會有人推門而入,是個女學生,手裏拿著病曆卡:“請問哪裏一位是倪醫生,我尋伊看毛病。”聲音不難聽,講鹹話亦蠻有教養的。我暗忖。喬醫生用眼睛向她示意坐在裏側椅子上的我,伊隨即在我辦公室側麵的椅子上坐下來。“倪醫生,儂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