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宜會戰》 序言
棗宜會戰是日軍為了報複國軍在1939年年末開始“冬季會戰”及配合中國派遣軍誘降國民政府投降的“桐工作”而展開的,其戰役目標比較模糊,因此在戰役設計上出現了重大失誤,但是國軍並未抓住這一機會給予日軍已打擊,而是喪師失地、一敗塗地。時任第5戰區長官部作戰參謀尚奇翔說,“抵抗脆弱、陣地混亂,以致著著失利。”國軍不僅僅是打輸了意料之中的戰役,還丟失了意料之外的宜昌。
宜昌北上可達襄陽,南下可至常德、長沙,是第1、3、5、9四個戰區的後勤補給樞紐,戰略地位無可比擬。國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建設守備力量,竟然能在一天就丟失,實在是不能想象的戰敗。
張自忠犧牲於棗宜會戰。對於張自忠的犧牲,從一開始國民政府就做了拔高宣傳,這是完全正確的做法,是抗戰的需要,不過日後更是有一些演繹,甚至是日本人也加入了進來,以前和現在基本都普遍認定張自忠是準備以身赴死的。本書還原了張自忠犧牲的過程,從作戰過程來看,張自忠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匝瑜重新“解讀”所謂張自忠的“遺書”,張自忠也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從以上兩點分析,可能是恰恰相反,張自忠的犧牲就是戰場犧牲。戰場上的犧牲不都是像拍電影那樣可以高光打亮的,當然,張自忠和其他犧牲在抗日戰場的普通將士一樣,他們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匝瑜
目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