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壯山河-抗戰第一書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6010 血壯山河之隨棗會戰 南昌之戰 3

(2023-09-19 05:01:05) 下一個

3

 

在戰爭當中,無論是誰都想將對手徹底打敗,完全消滅對手或者迫使對手投降。至於日本軍隊“武士道”精神,別的不說,殘酷無情是其精髓,無論對人還是對己。

開戰17個月,雖然攻城略地、“皇軍所向無敵”, 甚至在攻下南京之後傲慢宣稱“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但是到現在對手就是不屈服、不投降,像這樣“不識相”的家夥,一定要把他徹底幹掉!

唉——這也就是想想,但是打不動了,原因很簡單,力量不夠。第一是國內經濟無法再支持下去,第二就是部隊數量有限,現在維持占領區治安都成問題,何談進攻?“武士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啊。

1938年11月,大本營陸軍部製定了《陸軍作戰綱要》,其指導方針就是“確保占據地區,促進其安定,以堅強的長期圍攻態勢,撲滅殘餘的抗日力量。”

乘勝追擊是擴大戰果、徹底打敗敵軍的不二法則,這個誰都知道,可是現在占領武漢之後陸軍部急刹車,要“確保占據地區”。至於還有力量的對手,隻能用“堅強的長期圍攻態勢”的辦法去“撲滅”。

雖然日軍現在占領了半個中國,甚至是據有全部富庶地區,但是國民政府還掌控半個中國,這怎麽能形成“圍攻態勢”?陸軍部不是不清楚這個道理,不過確實沒了力量。當然,陸軍部也有對蘇作戰的考慮,不願意在中國這個看不見未來的戰場再繼續打下去。不過可笑的是,如果日本對蘇開戰,那個戰場就能看到未來嗎?原計劃三個月解決中國問題,現在被拖在這裏動彈不得,“帝國”的已經開始吃不住勁兒了,後期計劃如何展開?就這樣,在中國的戰爭是打到哪一步就必須要停在那一步,真是無法擺脫的戰爭啊。

無論如何這個指導方針也完全說明日本對華戰爭將走向失敗,道理很簡單,連續的強力打擊都打不服,那相持下去人家就服啦?不過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那就按現在的情況計劃吧,陸軍部按照這個《陸軍作戰綱要》對在華部隊進行了大整理。

1、安排有機動能力的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大部分複員;這主要是軍費壓力,不過這個複員計劃肯定進行的不順利,或者說基本上無法實施,隻有個別師團、像第101師團在一年後才複員;

2、新編成警備師團(三單位製)和獨立混成旅團接替以上複原部隊,這樣折騰節省下來的軍費也實在有限。

3、為增加師團數量,自1939年4月起,將現有四單位師團改編為三單位師團。

關於作戰指揮體係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序屬於華北方麵軍的第2軍於1938年12月15日解散,所轄部隊轉隸第11軍,這樣第11軍下轄第3、第6、第13、第33、第34、第101、第106師團及獨立混成第14旅團,總兵力達23萬,成為日軍關內最強大的野戰兵團。

1938年7月14日華中派遣軍的“中支作命甲第一號”命令中,“四、第11軍……應根據需要,準備以一部兵力成功地攻占攻占南昌。” 這是“武漢攻略”的一個任務,當時並未完成,到現在大本營批準華中派遣軍的請求,在1939年4、5月間超越現在作戰地區,攻取南昌及在漢口西北發動攻勢。

1939年2月6日,華中派遣軍向第11軍下達《對南昌作戰綱要》,“攻占南昌的目的,在於割斷浙贛鐵路、切斷江南的安徽省及浙江省方麵敵之主要聯絡線。”作戰目的在於改進戰場形態,並沒有殲滅敵野戰力量的任務,這樣的仗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來說,不是難事。

岡村寧次決定“集中大量炮兵和戰車以壓倒敵人”,而主要作戰力量為第101、第106師團。去年第106師團在萬家嶺遭遇毀滅性重創,第101師團在廬山東麓遭遇半毀滅性重創,在會戰末期勉強占領德昌之後再也無力圖取南昌。岡村寧次的決定是意圖通過此次作戰“挽回兩師團的名譽”,從而使第101、第106師團恢複戰力。以前失利的部隊恢複不僅僅需要人員、兵器、物資的補充,更重要的是敢打必勝的信心,打個翻身仗就一切改觀了。

不過這一決定遭到了第11軍參謀長沼田多稼藏少將等人的反對,理由也就是這倆貨太弱,隻能調到後方當警備部隊。對於此次作戰使用第101、第106師團,大本營也甚為擔心,不過岡村寧次堅持自己的決定,因為這次戰鬥僅僅是攻取一個南昌而已。

張發奎有過“論斷”,“我感覺敵人能攻占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占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整個抗戰期間我思路一貫都是這樣。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這個“論斷”不完全對,有些武斷,不過還是要兩麵看,第一,這段話確實反映了中日雙方軍隊實力的巨大差距,無論從軍隊素質還是武器裝備以及作戰思想都存在著“代差”,日軍的大部分軍事行動,國軍無法阻擋甚至無法理解。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的最後一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最後還像得了寶一樣告訴眾位高級將領一個基本作戰思想,“最後,我今天還要告訴各位一個消滅敵人最有效的戰術,就是迂回包抄的戰術,關於這一點希望大家本著過去的經驗特別加以研究,並要努力學習實驗,精心運用。我們將來要消滅敵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戰術戰略上都要能夠迂回包抄敵人,來切斷敵人後方的交通,斷絕敵人一切接濟,使他後路斷絕增援,戰車沒有汽油的接濟,槍炮沒有彈藥,官兵沒有食糧,通訊完全封鎖,使他必趨潰滅!例如我軍在魯南台兒莊與德安萬家嶺兩次大勝利,都是我忠勇將士,不惜犧牲,能運用這種迂回包抄戰術的收獲。這是我軍過去極光榮、極可寶貴的戰鬥經驗,將來殲敵製勝之道亦即在此!”

委員長的“迂回包抄”這個寶其實也並不新鮮,《孫子兵法》有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當然《孫子兵法》基本上是概略性的教條,基礎的戰術是沒有的。不過什麽都在領會,簡單講,“以正合”就是擺開陣勢從而誘使敵軍也如此對陣,“以奇勝”就是“迂回包抄”去了。

當時的各位將領也許懶得去看西方的軍事理論,而自己的諸子兵法不免流於教條“空談”,不過具體的古代戰例還是非常典型的,例如漢武帝時的“河南戰役”。這個“河南”是指鄂爾多斯高原中的河套平原。公元前127年,匈奴左賢王部進犯上穀、漁陽(張家口、北京一帶)。漢武帝劉徹命韓安國部向東移駐右北平,以阻擋匈奴向東方深入,同時決定采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作戰方針,令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急速出兵雲中,突襲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衛青、李息率部出塞後,從雲中向西大迂回包抄,突然掩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並一舉擊潰之。

這次“河南戰役”並不是一次簡單的戰術層麵上的“迂回包抄”,而是戰役層麵上的“迂回包抄”,其作戰思想極其大膽、作戰決心極其堅決,作戰效果也極為豐碩,匈奴二王率少數親兵逃遁,漢軍殲敵數千人,“伏聽者3071人及牛羊百餘萬頭,收複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餘裏到達隴西……”“全甲兵而還”這僅僅是戰術上的戰果,而戰略上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往北推移至黃河沿岸,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

而其後的霍去病,將騎兵的機動性發揮至極致,將迂回包抄的戰術運用得出神入化,其戰果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而委員長舉的“台兒莊”和“萬家嶺”這兩個例子,其實並不是準確的“迂回包抄”。台兒莊是湯恩伯兵團已在側麵山區待機,而磯穀師團第63聯隊在已發現重大敵情的情況下,仍然強行深入以完成戰鬥任務,這是等於自己往包圍圈裏鑽。萬家嶺的情況是第106師團由於行軍困難、誤判位置以至於被國軍留置於險地,薛嶽從而得以抽集部隊圍攻。

這兩個戰例都是因為日軍冒進而被國軍抓住的機會,而“迂回包抄”是主動製造“包圍圈”。台兒莊、萬家嶺基本上相當於國軍後來所采用的所謂“後退決戰”,其實也就是層層抗擊、誘敵深入,最後形成圍殲、或者圍攻。

很遺憾,咱們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其實還是那句話,軍隊的戰鬥力隻有兩條,火力和機動。先不談火力,就現在國軍的機動力,根本無法與日軍對抗,現在隻能采取被動的辦法,誘敵深入,這對部隊機動性的要求沒有“迂回包抄”那麽大。咱們真要按照委員長的指示派出部隊去“迂回包抄”的話,那等於是自亂陣腳,還不如多搞幾條防線呢。

正是由於中日雙方軍隊實力的巨大差距,才讓張發奎有了這樣一個“論斷”。這對認清形勢是有幫助的,但對改變形勢是消極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