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壯山河-抗戰第一書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5062 血壯山河之武漢會戰 鏖戰幕府山 31

(2023-05-03 05:01:14) 下一個

31

 

第18師棄守背膀山、退到富水,此地與半壁山相隔10裏全是平地無險可守,此時田家鎮要塞群江南部分隻剩下半壁山一點,擔任此處防衛的是第31集團軍第98軍。第98軍於1938年6月編成,軍長湯恩伯、付軍長張剛,下轄第82師、第193師、預備第13師。

第82師原為湖北警備旅,第98軍付軍長張剛兼任該師師長。張剛,保定軍校六期出身,1932年出任湖北保安司令,1933年曾在恩施重創賀龍所部,獲“一等幹城勳章”。1936年湖北保安旅擴編為第82師,張剛就任師長。其實此時第82師殘破不堪、建製全無。1938年6月,第82師、第193師、預備第13師合編為第98軍,張剛就任付軍長。

第193師原為軍政部直轄獨立第35旅。前身為川軍楊森第20軍中的一個混成旅。1928年下川東之戰中,楊森被劉湘擊敗,這個旅從楊森手下遊離出來,歸順了國民政府軍政部成為獨立第35旅。原旅長向成傑在1930年乘船觸礁溺水死亡,即由副旅長李宗鑒繼任。1938年1月在長沙整訓期間改編為第193師,下轄第385、第386兩個旅。

新編第13師更是雜牌。師長羅啟疆貴州鬆桃人,雲南講武堂出身,先是投身川軍、後來倒回貴州、再又依附桂係,最後歸附蔣係,抗戰爆發時為獨立第34旅旅長,淞滬會戰時開奉命赴太倉據守瀏河一線,繼而在常熟、福山鎮、無錫等地堵擊日軍,擊毀日軍戰車十餘輛,繳獲槍彈甚多,但是部隊損失極大,殘餘僅能編成一個團。羅啟疆幹脆回老家以預備第13師的名義招募新兵,年初編成3個團開赴江西新餘,隨即加入第13軍補充旅,編成新編第13師——這是一支半數官兵為苗族同胞的部隊,其實獨立第34旅就是這樣的苗族部隊,淞滬會戰時獲得了一個神兵旅的綽號。

7月,第13軍補充旅調回,新編第13師與第82師並編,新編第13師撤銷,羅啟疆任第82師師長,張剛任第98軍軍長。

半壁山原為第18師守備,不過實際情況從來是和原計劃是不一樣的,戰鬥一打響第18師就往前頂到富池口,第98師隻能向前填防,守備地段為半壁山(含)至黃石。

半壁山是田家鎮要塞的三點之一,自然是重中之重。軍長張剛命令第193師第385旅配屬第186旅一個團,再由軍部增撥一個補充營,再配屬炮10團第2營6門150mm榴彈炮、4門75mm高射炮組成半壁山守備隊,總兵力達到7200人。

半壁山守備隊中的炮10團是國軍的心尖寶貝疙瘩,其前身是中央陸軍炮兵學校西營房重炮教導隊。隨著炮校的建設發展,西營房重炮教導隊組建為炮兵第1團,隨之東營房山炮教導隊組建為炮兵第5團。兩團成軍之後從炮校分離出去,直轄於軍委會。

炮1團下轄三營,裝備為明治三八式150mm馬挽炮,最大射程不到6000米。明治三十八年就是1905年,那個時候定型的火炮到了現在實在是太過時了。1934年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國民政府準備建立機械化重炮部隊,當然是以對日作戰需要為目的,基本要求是口徑150mm,最大射程是15公裏,配備榴彈和穿甲彈,榴彈作為殺傷和破壞地麵目標之用,穿甲彈可以擊穿軍艦的裝甲,並能作為移動的要塞炮用。

招標一出,三家來投標,捷克的司科達公司,德國的克魯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廠。克魯伯公司是德國陸軍的軍火供應者,而且在中國很有基礎。其為德國陸軍生產的現役SFH 18榴彈炮為150mm口徑30倍身管,射程為13公裏,沒有達到中方要求。

萊茵金屬廠提出可按中方要求定製,於是國民政府將合同交給萊茵金屬廠,但是提出要派人到德國去駐廠監造並驗收,實際上也是想借機學習造炮技術。

萊茵金屬廠設計敲定後,中方於是組織了11人的監造、驗收小組赴德工作,全是學有專長的機械、火藥專業人員,而且基本上精通德語。

中方小組坐船就用了23天才抵達德國,而萊茵金屬廠早已急不可耐,所需原料都已準備就位,單等中方小組驗收之後才可投料。

驗收標準都是根據德國陸軍的炮兵兵器條例及德國工業法規進行。從鑄造、鍛造毛坯開始,先作材料試驗,每個驗收員都有一個專用小鋼印,合格的毛坯加打鋼印後才許發到加工工段進行加工,最後加工完成的部件必須有驗收員原來蓋的鋼印者才能提請成品驗收,驗收合格後再加蓋一個鋼印才算正式成品。隻有符合上述手續的正式成品才允許進行組裝,手續極為嚴格。

從1934年5月開始製造到9月第--批火炮4門組裝完成,隨即進行射擊試驗,每門炮都要進行強裝藥射擊和精度射擊。除此之外還要進行拖行試驗。特選定一段坎坷不平的公路,以每小時30公裏的速度拖炮120公裏。兩種試驗作完之後,將炮運回萊茵金屬廠,折卸開來對各部進行檢查,結果真還發現有些部件出現了變形。廠方立刻修改設計,有問題的部件全部換新,再作試驗,舊問題全部解決、新問題沒有出現才算最後定型、開始量產。

這個訂單的火炮數量為24門,從1934年5月開始生產,到1935年5月生產完畢,但是由於凡爾賽和約明確禁止德國軍火輸出,希特勒隻好暫不交貨,一直拖到1936年夏,24門重榴炮才運往中國。

這24門炮全部裝備炮1團,而此時軍事委員會也重新編造炮兵部隊,成立了正式編製的炮兵第1旅、炮兵第2旅、炮兵第6旅、炮兵第8旅等炮兵部隊,同時也成了一些軍委會直轄的獨立炮兵部隊,炮1團由於其特殊的曆史和現在重要的裝備,改為機械化重炮團,1936年12月改為獨立炮兵第10團。

炮10團為全機械化,炮手乘坐牽引車,指揮官以及其餘隨炮人員分別乘坐不同種類的專用汽車,全團共有車輛480輛。每門炮連同附屬車輛價值87萬銀元,全團裝備價值超過2000萬銀元。當時100銀元相當於1兩黃金,2000萬元就是20萬兩黃金,也就是6250公斤!實在是黃金大炮!而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為120000萬元,這一個炮10團的裝備就花掉了六十分之一,實在是血汗大炮!

150mm重炮在德軍中僅僅是師屬炮兵團常規火力,現在國軍的炮10團,確實是國軍的心尖寶貝疙瘩。

炮10團第—任團長是彭孟緝,團下編有3個營,每營有兩個連,每連配備重炮4門。這位彭孟緝團長,與鄒作華、黃國書並稱為國軍的“炮兵三傑”。彭孟緝黃埔5期,曾赴日本野戰炮兵學校進修,而鄒作華、黃國書都出身於日本士官學校炮兵科,此時彭孟緝為炮10團團長、黃國書為炮9團團長,而鄒作華更是炮兵總監。

抗戰爆發之後,炮10團第1營調往江陰要塞,第2、3營參加淞滬會戰。不過實在是由於過於寶貝,而且日軍航空火力和艦炮威力太大,炮10團隻能布置於步兵、步炮、師屬炮兵營之後的第四線,幾乎就在極限射程的邊緣,所以不能對日軍縱深進行打擊,而且這部署於第四線、直接歸於委員長指揮的炮10團,不可能與第一線的步兵有作戰配合,隻能搞一些“遊擊”任務,戰果實在有限,其中比較好的戰果有炮擊日軍跑馬場野戰機場,摧毀幾架日機;擊沉日艦一艘及炸毀岸上設施等。

11月初日軍在金山衛登陸之後,炮10團奉命撤退至蘇州,參戰的兩個營分別撤退全部安全抵達集中地,第1營也從江陰要塞撤出歸建,11月下旬全團調往武漢。

有人回憶曾“親眼”見到炮10團在撤退路上,被已經埋設地雷的公路橋所阻,彭孟緝“痛哭失聲”,命令將大炮全部推到河裏。

說實話,炮10團的炮不是一般概念的一門炮,每門炮還有20輛輔助車輛,彭團長光命令把大炮推進河裏有什麽用?不過如果連帶每門炮的20輛車全推到河裏,這16門炮就是320輛車,撤退路上方家窯還真沒有這麽大的河。如果真能把320輛車和16門炮推進方家窯的河裏,彭孟緝絕不會“痛哭失聲”就拉倒,百分百會自殺,這個沒有二話可說。

因為橋上埋了地雷,炮10團就把大炮全部推到河裏,這個說法也很無聊,自己埋的地雷、自己再起出來,這不算什麽事兒,真不用一邊兒哭、一邊兒往河裏推大炮,有這功夫、炮10團兩個營一千多人早把地雷挖出來了、是不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