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壯山河-抗戰第一書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血壯山河》之3115 上當沒上當? 1

(2016-11-04 06:44:48) 下一個

 

     3114 第三部 徐州會戰 第十二章 上當沒上當? 1

 

     第一節

 

“150公裏大防線計劃”真是不容易啊,就如同三峽工程,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同學能玩兒的。好在第5戰區司令長官人才出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總算搞成了。

軍事委員會前前後後給第5戰區調來了60萬部隊,一開始李長官很不耐煩,“大半麇集於徐州附近地區,真有人滿之患”,這下子這個“150公裏大防線”就用去了40萬部隊,再有就是淮北、淮南、魯西都有一些部隊,徐州附近地區就空閑多了,李長官的心情也就舒暢起來了。

問題是大問題解決了、小問題總還有,就好比大工程驚天動地,那總要有點兒不算影響的小影響出現,就如同三峽這樣偉大的工程,出現點兒滑坡、旱象啥的,那還算個事兒?可就有人翻出這些小問題來嘰嘰喳喳,實在煩人。作戰廳廳長劉斐就是屬於這種抄著手說風涼話的不和諧分子,老是在後方武漢吵吵“要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啥的”,“笑話!集中兵力?你也不看看誰在第5戰區當家?集中兵力?機動作戰?俺也得會使才行啊。”

到了這會子蔣委員長也看出來了,李宗仁4月17日說的“在此一舉”基本上是靠不住了,再加上4月25日第5戰區第6號“作命”的破產,統帥部隻好更改“國軍作戰指導方針”,“國軍以阻止敵打通津浦路之目的,在魯南集結相當限度的兵力,行攻勢防禦。但敵如由國內大舉增援至兵力較我絕對優勢時,則應避免決戰,逐次抵抗,以消耗敵之戰力。同時在武漢及鄭州以西集結兵力,準備誘敵深入與之決戰。

這個修改過的“國軍作戰指導方針”還是錯誤的。第1,現在日本國內現在短時間內已經無兵可調了,這種戰略情報都不掌握、或者說不進行測算,統帥部可謂糊塗,這個避免決戰的前提不存在;第2,對敵情判斷錯誤;此時5月1日,日軍抽調華中派遣軍和華北方麵軍的大部分兵力進行徐州會戰,就是這些兵力,不用日本國內增兵也是抵擋不住的;第3,對敵軍作戰方案一無所知;這次徐州會戰日軍采取的是分進合擊、穿插包圍,著眼於殲滅野戰有生力量,“武力解決中國事變,促使蔣政權屈服投降,邁出決定性的一步。”第4,徐州逐次抵抗放棄後,還要在“武漢及鄭州以西集結兵力,準備誘敵深入與之決戰”,還是錯誤的決戰思路。

錯了也就錯了,反正這種指導性的綱領文件對李長官來說沒啥意義,是逐次抵抗還是撒腿就跑,到時候再說好了。可現在倒是有些技術問題要解決,部隊太多了,60萬了,李長官記不住這些人名,也不能再去訓話了。

部隊多了隻有韓信可以幹,除了此人之外,其他說的“多多益善”基本上都屬於吹牛,因為誰也不會有運氣一個人帶領60萬部隊,所以牛皮一般不會破,可是這次運氣偏偏落到了李長官的頭上!本來以為韓信“多多益善”是說著玩著搖著扇子的就辦了,可是事情到了自己頭上,這個“多多益善”腫麽成了“人滿為患”?看來“人民戰爭”也不是誰想搞就能搞得了的。沒辦法隻好根據魯南、淮北、淮南、蘇北4個作戰地區的情況,第5戰區在5月編成了5個兵團:

1、淮南兵團,司令李品仙,下轄楊森之第27集團軍,徐源泉之第26集團軍,李品仙之第11集團軍;兵團指揮部設於六安;

2、淮北兵團,司令廖磊,下轄廖磊之第21集團軍,馮治安之第19軍團,區壽年之左翼支隊;兵團指揮部設於宿縣;

3、魯南兵團,司令孫連仲,下轄孫連仲之第2集團軍,孫震之第22集團軍,於學忠之第51軍,盧漢之第60軍,樊崧甫之第46軍,譚道源之第22軍,周碞之第75軍,王長海之第132師,王文彥之第140師,張軫之第110師;

4、預備兵團(後改稱隴海兵團),司令湯恩伯,下轄湯恩伯之第20軍團,張自忠之第27軍團,李仙洲之第92軍,李延年之第2軍;

5、蘇北兵團,司令韓德勤,下轄韓德勤第24集團軍,石友三之第69軍;兵團指揮部設於淮陰。

一人一塊責任田,部隊來得多了隻好分家,第5戰區的計劃工作沒有搞好,水平甚至比不上計劃生育。編的也不是太合適,戰場情況複雜,瞬息萬變,您這在戰鬥中編組部隊可是個高難度,有的部隊到不了作戰地點,有的部隊就幹脆撤不下來。亂七八糟,互相穿插。

行啊,不管咋說反正是編成了。北線戰事陷於停滯,李長官“150公裏大防線”也就建成了。南線平靜,西線安靜,所有的爭議都不在表麵了,形勢大好而且穩定。李長官認為維持穩定就好,因為穩定可以壓倒一切,也包括日本人。

可是日本人不願意看到李長官的穩定成果,南線開始進攻!

 

本來華中派遣軍和華北方麵軍雙方約定是北線先動手,南線準備好了之後,4月24日開始進攻。華中派遣軍的準備工作並不十分順利,動手時間一再後推,最後到了5月5日才開始全麵進攻。此時中日雙方在北線越打越大,徐州的國軍越聚越多,第5戰區的大部分部隊都膠著於陣地戰,此時南線動手,客觀上就成了北線吸引敵軍主力,南線動手打穿插,包圍、殲滅的有利態勢。有的人就分析這是日軍的戰役設想,俺推測是不是有一定的偏差?日軍是設想殲滅國軍野戰主力,但是一開始不是這樣設想的,而是北線、南線都實施穿插突破,最後達成戰役目的。而現在南線動手更晚,李長官又讓部隊一心撲在北麵的陣地上,結果形成了這樣一個態勢,對日軍來看,也不錯。

這樣看來,如果是日軍一開始就有北線吸引國軍主力的戰役設想,那李長官的“150公裏大防線”就上了日本人的當了。如果是日軍戰場配合有誤,那李長官的“150公裏大防線”正好就幫了日本人的忙了。這到底是上沒上當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