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壯山河-抗戰第一書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血壯山河》之2028 戰區作戰計劃

(2016-05-19 05:38:09) 下一個

2028 第二部 冤殺韓複榘 第五章 日軍進攻 第一節 戰區作戰計劃 

倆人在濟南分開後,第5戰區也了無戰事,不過韓複榘終於等來了戰區的作戰命令。

最高統帥部是在12月13日重新發布第5戰區作戰任務,“保衛徐州,確保津浦、隴海兩線樞紐,鞏固武漢東北戰線”

可是檔案表明,12月7日第5戰區根據自己的“作戰計劃”下了作戰命令。這就有點兒意思了,到底是誰指揮誰?不過誰指揮誰搞不清楚、這也沒有關係,反正作戰目標一樣,誰先誰後那就無所謂了,但是這也說明此時國軍的指揮係統比較混亂。最重要的是,從這個顛倒可以看出,最高統帥部對第5戰區是比較忽視的,對全國整體抗戰也是沒有計劃的。此時最高統帥部從南京狼狽逃出,到了武漢又得找辦公室、又得給家屬找房子……各個方麵肯定很混亂,哪裏顧得上什麽第5戰區啊?至於黃河防線那就更想不到了,這大概就是指揮倒置的原因吧。

不過無論如何,總算有個可以參照執行的的東西了,咱們當大兵的隻管執行好了。

這個第5戰區的作戰計劃還是很客觀、實際的,因為人家開頭就說了,是“遵循統帥部的意圖,結合本戰區當時的敵情、地形及任務。”看看,即領會了上級上級意圖、又結合了本部門的實際情況搞出來的計劃,這還能不好?對頭,看看開頭咱們就已經知道了,這肯定是個好計劃,肯定是個讓日本鬼子大吃苦頭的好計劃。大家一定要仔細體會,根據戰區作戰計劃搞好本部門工作,一定讓小鬼子有來無回!另外強調一點啊,注意保密!

整個作戰計劃分三期執行,分別是第1時期、第2時期和第3時期。大家看這樣的作戰順序好不好?

第1時期作戰的目的是阻止敵之侵入。

一是守備黃河南岸之第一線兵團,直接守備黃河兩岸,置重點於濟南及其以西地區,分置有力之預備隊於濟南、泰安附近,並於黃河固守河岸,不得已時應確保直後方各要點,勿使敵擴大區域或威脅我主力之側背。

二是守備海岸之第一線兵團,連接守備海岸各要點,阻止敵之登陸,並置有力之預備隊於諸城、日照、東海間地區,以機動策應海岸直接守備部隊,挫折敵登陸企圖。敵已登陸時,亦須固守既設工事線,竭力阻止敵之發展。

三是第二線兵團位於徐州附近,添築徐州附近國防工事,並準備利用津浦、隴海兩線,應援第一線兵團之作戰。

這是一個想極力撐開、撐大作戰區域的企圖,戰役的設計思想來自於下雨天給女士撐開雨傘的動作。北線幻想黃河防線能頂住,東線幻想日軍海上艦隊不好好支持登陸。第二線兵團控製在徐州附近,要是沒事的話就挖土修工事,要是有事的話,那就扔下鏟子拿起槍,坐火車去支援第一線兵團去。日軍如果攻擊黃河防線,那就坐上火車沿津浦線直奔600裏外的濟南;日軍如果想要登陸,那就坐上火車沿隴海線直奔450裏外的連雲港;如果日軍既想攻擊黃河防線又想登陸,那第5戰區長官部就得負責找兩列火車。

這個“作戰計劃”“第2時期”的設想確實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大無畏”精神,確實是胡扯得厲害,第一、二線兵團相距5、600百裏路,完全無視日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幻想著自己能坐火車隨便跑。說實話,這個胡扯的“作戰計劃”就是放在十年前的內戰時期,也是靠不住的。當然如果是放在蒸汽機發明前的冷兵器時代,倒是可以勉強對付的。

第5戰區參謀部(其實到徐州會戰打完了也沒有組建這個機構)也知道這個空心湯團是無論如何也靠不住的,製定這個計劃的人對於這一點、其實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也就“多算勝、少算不勝”,趕緊準備“第2時期”的作戰——這可才是真的啊。

第2時期(兗州附近之會戰)

一是黃河守備兵團,如受敵由長清及其以東正麵壓迫時,可向萊蕪、泰安、肥城及新泰、大汶口地區逐次撤退,占領要點;並在該地區以北留置多數小部隊,施行遊擊,遲滯敵之南進。

前節之目的業已達成,或敵由長清西北側麵壓迫時,則平陰、東阿方麵應竭力支持,掩護該兵團主力向南陽湖以北運河之線撤退,整頓態勢,置重點於濟寧附近,準備會戰,同時對壽張、範縣方麵應予警戒。

二是濟南以東之一部,不及向津浦路以西撤退者,可逐次向博山、泰安及新泰、泗水南北一帶山地撤退,協助主力之會戰,並向敵側擊。

三是日軍主力於海岸上陸,或黃河守備兵團向泰安以南撤退時,海岸守備兵團之主力應逐次向日照、莒縣、沂水之線撤退,左翼與新泰、泗水附近之友軍連係,掩護戰區右翼。其一部,當麵如無敵情,仍固守東海附近海岸。

四是第一線兵團後撤時,第二線兵團即應以有力部隊推進至鄒縣附近,間接支援黃河守備兵團之退卻,直接阻止敵沿津浦線南下。餘部仍控置於徐州附近。

五是兗州附近之會戰,我以鄒縣、濟寧兩兵團及泗水、新泰附近之遊擊部隊相互策應,以外線態勢,保持重點於左,對南進之敵施以猛力反攻。

這個“第2時期”是“第1時期”的作戰失敗後的敗中取勝之計!儂知道吧,敗中取勝之計可是很厲害的呦,關老爺就是常用滴。兵法上是有的,具體到現在,那就是第一線兵團的黃河防線崩潰之後,其部隊有計劃地向南撤退,主力向西南轉移到濟寧,次要部隊向東南轉移到博山、泰安一帶,與此同時,徐州正在挖土的第二線兵團派出“有力部隊”,趕緊扔下鏟子拿起槍,坐火車前進到鄒縣。如此,南下日軍就進入了一個三麵被圍的口袋陣,葬身之地大概在兗州附近。

解釋一下這個第二線兵團的“有力部隊”,不是指挖土累的還有力氣的部隊,而是有戰鬥力的部隊啊,各級執行的時候要注意理解啊。

這個敗中取勝之計的“第2時期”作戰幻想基礎有三點,第一是第一線兵團在第一線給予日軍一定程度的打擊之後才能失敗;而且失敗之後竟然損失不是太大,必須保持一定的戰力;而且剩下的部隊跑得還很快、跑得還很整齊,迅速在設計位置上重新組織起了戰力;第二個幻想基礎是日軍必須隻有一路南下進攻,傻乎乎地順著鐵路線鑽進口袋陣等著下葬;第三個幻想基礎是口袋陣裏的日軍不會等到援軍。

有木有這麽便宜的事兒?

第5戰區參謀部給出的答案是,“就有這麽便宜的事兒!”當然“多算勝、少算不勝”,再多算一算也不是太費事兒,當然,前提是日軍不滿意兗州的墓地,那再給日軍準備一個墓地好了。

第三時期(徐州附近之會戰)

一是兗州附近之會戰,萬一不利,敵由運河之線突入南陽湖以西平地時,或敵由海岸向西強壓、越贛榆之線西進時,或敵由運河以西地區渡過黃河時,本戰區所屬各兵團應按如下行動:

運河沿線兵團,一部退至商丘固守,掩護戰區之左翼;主力集結於微山湖西側地區,準備向西南進出;

津浦路正麵兵團,退至徐州西南蕭縣與津浦路間地區,準備向西北及東北進出;

新泰、泗水附近部隊,退至嶧縣(今棗莊南)、費縣間山地;日照、莒縣、沂水附近部隊,退至臨沂附近;東海方麵部隊,退至隴海路以南沭陽、宿遷間地區,準備向北方進出。不得已時,可撤於運河西岸,阻敵之進出。

以控置於徐州一個師,配合地方軍警團隊,固守徐州城廓。

二是徐州之會戰,以極少數部隊據守核心,以戰區全力之大部,按上述行動,發揮遊擊戰之威力。

敵如由津浦南段北上時,則以新屬於本戰區之兵團,於浦口、滁縣、明光等處逐次抵抗,求得時間之餘裕,最後於臨淮關以西淮河之線竭力拒止該敵,俟北方之會戰成功後,再轉移兵力擊滅之。

按照第5戰區參謀部的“萬一不利”設想,假設打了1萬次的兗州會戰,日軍就已經被活埋了9999次了,基本上達到了DNA認定親生兒子的準確率,而這個“第3時期”的作戰計劃就是為了剩下的那一次準備的,“兗州附近之會戰,萬一不利”。

“第5戰區的各位長官,你們受委屈了!”

這樣看來,第5戰區參謀部委屈的還是很客觀的,因為“百戰百勝”這個傳說是聽說過的,“萬戰萬勝”這個詞兒還是沒有的,隻好客觀點兒、勉強做出這個“第3時期”計劃。這也是一個“敗中取勝再敗之後的取勝之計”,這個可是從古到今的兵法上都沒有的,現在第5戰區竟然給搞出來了,你看厲害不厲害?

說實話,就算是把白起、諸葛亮、成吉思汗、曼施坦因、林彪、粟裕,朱可夫等等古今中外這些數得著、想的起來的都叫到一起開個會,看看他們能不能搞出一個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把握的對日作戰計劃來?

“他們不行、俺們行!”第5戰區的各位長官很委屈,因為南下的日軍無論如何都已經在兗州被活埋了,這個“第3時期”實在是沒有什麽可打的仗好打了,隻好“發揮遊擊戰之威力”收場算了。

另外有意思的是,第5戰區隻是搞出了北線的作戰計劃,而對南線,也就是淮河一帶的戰事,根本沒有考慮。這就很有意思了,是已經料定日本人不會從南麵打,還是覺得這個方向攻占國府南京的日軍不值一打?

各位可以推想一下,韓複榘拿到這個作戰計劃會腫麽想?

俺都懶得想了,反正是罵娘是少不了的——“這是個什麽東西?!”

總的看這個作戰計劃不是個東西,而且這個不是東西的一個重要依靠、所謂現在應該在徐州挖土的“第二線兵團”在哪兒呢?空無一人啊!跟日本人玩兒諸葛亮的空城計?你猜猜日本人會不會上當?

果不其然,未等開仗,第5戰區率先撕毀自己製定的作戰計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