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第二部 冤殺韓複榘 第四章 第5戰區 第四節 濟南夜話 2
2026 第二部 冤殺韓複榘 第四章 第5戰區 第四節 濟南夜話 2 |
場景回放。兩人還是商談這一宿,到最後天也亮了,韓複榘當著李宗仁的麵,部署部隊撤退!命令部隊撤往周家口、郾城,眷屬和物資撤往豫西南陽。
李宗仁當時說這話,是為了說明韓複榘不聽他的命令。一般來講,違抗命令那是要藏著掖著的,是要百般找理由搪塞的。而這次呢,韓複榘你不聽命令好了,為啥要當麵部署撤退呢?為啥非要當麵給上級長官這個難堪呢?
這說明這一宿的談話並不像《李宗仁回憶錄》裏寫的那樣,韓複榘最後服了李長官的思想工作,恰恰相反,而是徹底談崩了!而且是鬧得非要當場分個高下不可!韓複榘撩下這個態度就是說明,俺韓複榘,是絕對不聽你這個李宗仁的了!
為啥不聽?當然是韓複榘認為李宗仁說的不對,大大的不對!而且,俺推斷,談了一宿到了早上,韓複榘已經對李宗仁得出了結論:李宗仁是個草包,而且是個沒安好心的草包。
咱們先看一看現在第5戰區的形勢。北線,日軍已到黃河北岸,所謂的黃河防線根本就靠不住。南線的淮河防線隻有一個桂係新編成的第31軍,此時日軍已經兵臨南京城下,南京失守是早晚的事兒。南京一旦失守,日軍就可以右旋,立刻北上,突破淮河。東麵是大海,日軍也可登陸。西麵,日軍已經占領河北大名,形成半遮蓋。第5戰區是三麵受敵,甚至四麵受敵。第5戰區現在隻有韓複榘的第12軍、第55軍,桂係第31軍,東北軍第51軍、第57軍,龐炳勳的5個團。其中最有戰鬥力的就是韓複榘的第12軍、第55軍,桂係第31軍新成,總要打點兒折扣,東北軍第51軍還好,第57軍就差點兒了,其他雜牌更是靠不住。北線日軍是第2軍,下轄第5師團、第10師團,可謂硬手,還有第109師團。南路日軍不知是啥打算,如果從最壞處著想的話,幾個圍攻南京的師團一起北上,第5戰區就靠現在這些兵力,那是啥也幹不了的。日軍南北對進,第5戰區不可支持。
怎麽辦?
全力南線作戰,放棄山東,全戰區集中力量支援南京?意義不大。
全力北線作戰,把第5戰區所有部隊都調上來,韓複榘的第3集團軍、桂係的第31軍、於學忠的第51軍、龐炳勳的5個團等等,都集中到北線,狠狠搞一下當麵的第10師團和第109師團,率先打破北線的威脅,在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可以的。不過,俺估計韓複榘現在不是太願意這樣搞。要是放在半個月前,李宗仁剛到徐州就開始準備這樣幹,有限出擊一下,韓複榘倒是有可能支持的。問題是半個月的時間白白過去了,李司令長官隻是在徐州忙著“經濟建設”,軍事部署一點兒動靜都沒有。現在軍情變化了,這個方案現在實施恐怕不行了。
第5戰區是在8月20日成立的,其作戰任務為,“本戰區作戰之特性,為對敵強行登陸之作戰,故以立於主動地位,確占先製之利,根本打破敵軍登陸之企圖,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一要義。縱使敵軍一部先行登陸,務必迅速圍攻而殲滅之,不使後續兵團借此以為安全登陸之掩護。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二要義。必要時,在指定地區之範圍內扼要固守,絕對限製敵軍之進展,運用機動部隊而殲滅之,以確保我國軍南、北兩戰場作戰聯係之中樞。”
軍令部給第5戰區的這個任務,基本上是妄想,而且也沒有足夠的部隊去布置,更談不到完成。所以,最高當局也很快發現自己的不切實際了,改正的很快也很徹底,發布建立第5戰區的命令當日,就幹脆痛快地撤銷了第5戰區。10月16日又重建第5戰區,此前設立的第6戰區與此相同都是因人設事,新設第6戰區是為了安排馮玉祥,此時重設第5戰區是為了安排李宗仁,此中詳情後文再交代。這個時候並未發布第5戰區新的作戰任務,自然應該以前麵發布的為準。南京失陷後,就是在12月13日,重新發布第5戰區作戰任務,“保衛徐州,確保津浦、隴海兩線樞紐,鞏固武漢東北戰線。”
11月28日,兩位戰區的正、付司令長官籌劃軍事,此時戰區新的作戰任務還沒下達,就應該以原有的戰區作戰任務展開討論,這一點是不應該有所懷疑的。二位如有不同意見,也是建立在完成戰區任務上的基礎上的分歧。
“本戰區作戰之特性,為對敵強行登陸之作戰,故以立於主動地位,確占先製之利,根本打破敵軍登陸之企圖,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一要義。”
抗登陸是第一要義,問題是現實情況是日軍陳兵黃河北岸,這是太明顯的進攻了,反倒是抗登陸還暫時看不見。
第二要義是消滅登陸日軍,其實是第一要義的延續,其實是一回事兒。
作戰任務中反倒是沒有點明的第三要義,“必要時,在指定地區之範圍內扼要固守,絕對限製敵軍之進展,運用機動部隊而殲滅之,以確保我國軍南、北兩戰場作戰聯係之中樞。”倒是符合現在的戰區情況。
韓複榘是有能力可以深刻理解這一任務的。因為他有對日作戰經驗,有很好的地理掌握,有著很高的軍事指揮素養,這個從前文所分析的黃河防線部署就可以看出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是白崇禧也沒有達到韓複榘的軍事指揮水平。
就在1個月前的淞滬戰場上,10月21日,桂係第48軍以6個步兵團,向蘊藻浜南岸的日軍發起衝擊,企圖一鼓作氣擊潰當麵日軍。這次戰鬥雖是薛嶽指揮的,不過白崇禧也對第48軍很有信心,也是認為第48軍的戰力是可以達到這次戰鬥的目標的。
結果很慘很慘。21日19時6個步兵團全線開始衝擊,徹夜激戰,各路均有有限進展。不過天亮之後日軍立刻發動反擊,桂係全線各部是步步後退,到了23日,第48軍損失慘重,反倒失去出發陣地。第48軍第170師第510旅旅長龐漢禎、第171師第511旅旅長秦霖以及團長廖雄、謝鼎新、諸兆同陣亡。一次出擊就搞成這個樣子,實實在在是大大出乎白崇禧的預料!白崇禧對於桂係犧牲如此慘重之戰深以為恥,在回憶錄中是絕口不提。可見這個時候,白崇禧對日軍的戰力和中日兩軍作戰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自然就談不到正確的指揮了。這個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以後,白崇禧對待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就是一個思路,“開放戰場,後退決戰。”沒別的辦法,隻有這一個辦法。
俺推斷在這個時候,韓複榘已經形成了這個“開放戰場,後退決戰。”的思路,因為在前一陣子的德縣,韓複榘手裏掌握5個團,就在德縣後邊幾十裏的地方,愣愣等了宋哲元三天,眼看著自己的一個團被殲滅,他是一點兒都沒有衝上去和日本人拚個你死我活的想法。
“小諸葛亮”白崇禧都不行,那“李猛仔”差的就更遠了,無論從對日作戰經驗、山東地理、人情,軍事指揮素養上來看,這幾點完全不能和韓複榘相提並論,就是從判斷戰場情況、理解上級命令的層麵來講,李宗仁恐怕感到也會很困難的。這個並不奇怪,“李猛仔”的文字水平也許就是“讓秘書寫成大字版來講一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