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這個就很有意思了,估計很出乎大家意料吧。就是啊,教育、文化、吏治、禁毒、修路、金融、剿匪啥的,夠忙活了吧,而且都幹得很不錯,直到抗戰爆發,韓複榘的軍隊也算比較少的,公務員的編製控製的也很好,離1:18差得還遠著呢,這樣百姓負擔輕,生活質量比較高,30年代韓複榘治理山東時的農民生活水平,後來的半個世紀也難以追及。
該歇一歇啦,好好當自己的“軍閥”吧。韓複榘不介,搞改革!
“軍隊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也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的……”這種見識,嘿嘿,真是讓俺佩服得緊啊!
還不是喊喊口號、說說而已,韓複榘是要來真的.
早在1922年,梁漱溟曾應邀到北京南苑馮玉祥部,給部隊官佐講學,宣傳自己的主張。當時,韓複榘聽了梁漱溟的講學後,對他的道德學問很是仰慕。現在有條件了,韓複榘立刻把梁漱溟先生請來,對梁漱溟畢恭畢敬,以師禮待之,“我不會改革,請梁先生幫我們改革吧!”
韓複榘還真是可以的,不搞摸著石頭過河自己走,直接來體製外的。
??
梁 漱 溟?
這樣從1931年6月開始,由鄒平縣開始推行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計劃”。
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計劃”,這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得的大事。對此,當事人韓複榘是這樣說的,“中國紊亂至此,非從農村整理入手不可……我學識淺陋,而有學識的即是‘鄉村建設研究院’。”
這個見識的基點,就基本等同於《湖南農民******》了,都認為中國的基本力量在農村,當然二者對於農村力量的發展和使用方向是不同的。一個是要把農民發動起來鬧革命,一個是要促生產。後來的口號“抓革命、促生產”,不知道是不是由此兩方麵綜合而來的?
“鄉村建設計劃”主要工作有三個方麵,1、經濟上,謀求技術改進和經濟改進,組織形式是合作自治體(50年代的合作社?);2、建立自治組織,由經濟合作引入政治自治(80年代的村民自治委員會?);3、文化上,主要是進行全民教育,包括學校教育、鄉間禮俗興革、禁除積弊、樹立文明風尚等等(現在的新農村建設?)
俺對農村不了解,所以無法多說,也許解釋的不對。另外一個事情就是,現在北京有一個“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是由“香港社區夥伴”支持的,正在開展一個“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網絡計劃”,有誌於農村的青年們可以去問問,地點在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
梁先生在山東的“鄉村建設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31年6月至1933年6月,成立‘鄉村建設研究院’,主要是培養人才和搞一些基礎工作。再一個,鄒平作為第一個試驗區開始運作。
由於成果不錯,於是接著開展第二階段,時間是從1933年7月至1937年10月山東開始戰事結束,“鄉村建設計劃”擴大到菏澤、濟寧等魯西南19個縣。
這個改革還真不是裝樣子的,也不是“為治本爭取時間”的,而是說幹就幹!不搞那些搞完經濟體製再搞政治體製那些分步走、穩中求進的“漸進式”摸著石頭就是過不了河的把戲,直接從政治體製入手。試驗區所有專員、縣長和保安司令都由“鄉村建設研究院”派人士擔任。“鄉村建設研究院”由於掌握了地方政務大權,當時人們稱其為“第二省政府”。
在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韓複榘作為一個地方“軍閥”,能有這樣的胸襟和雅量,說十分難得,都不夠。
提筆能寫,出口成章;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再加上有改革意識,這種人物在曆史上也不多見,真是令人思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