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冊》的照片文字比例大概是六四開,而“主編”的“燈油”花費,則近乎四六開。花在文字上的精力要多許多。
一字千鈞
文字當然馬虎不得。拿人名來說,上了紀念冊,白紙黑字,寫錯名字,沒有誰會高興。可偏偏中文的特色之一是同音不同義的字特多,思與斯,凡與繁,小與曉,弘與洪,……有些同學當年自己也混著用,還有與時俱進的。年代一久,本人不出麵,別人還真有點含糊。《紀念冊》卻不能含糊。還是“討論會”管用,眾人拾柴,沒有搞不定的。加上保持前後一致,通篇統一,也算盡了“慎重”之職吧。(中文的另一特色是形似而音義不同的字也不少。像鴻鵠(hu)之誌,而非鴻皓(hao)之誌,…… 。不少名人大腕不“慎重”,必會露怯。抱歉,扯遠了。)
來稿踴躍。考慮篇幅和平衡,長的要精簡,短的要充實。文字文章的編輯雖然花時間,但“讀書如行路”也是極好的學習過程。老夫平時喜歡讀書,偶爾手癢也動動筆。可真要“動”別人的文字,還是有點怵。像是初上陣的“理發師”,“化妝師”。先要繞著不說話的“客人”轉上幾圈,反複端詳修哪裏,描哪裏;細心琢磨怎麽修,怎麽描;然後慎重下手。幸虧“客人”沒脾氣,禁折騰。一次不行,從頭再來。總要把“客人” 捯飭得更精神,更漂亮,而且一看仍然還得是本人。
當然,除了折騰“客人”(來稿),也沒少折騰自己(的文字)。可能比折騰“客人”下筆更狠些。雖然還狠不過古人吟詩作對時“煉字”或“一字千鈞”的造詣,但老夫“字斟句酌”的過程還是有的。不瞞您說,老夫還挺享受為找一個合適的字而折騰的過程,成功的感覺挺爽的。
中國速度
國慶節前北京的“誓師聚會”如在昨日,美酒佳肴依舊口齒留香。然而,光陰似箭,一晃五六個月過去了。各種節假日玎玲當啷,一個趕一個。國慶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元旦,春節,元宵節,複活節。《紀念冊》的編輯工作,搶在清明節前,終於殺青了。之前,同學們比較了中美兩地的印刷廠,及各種條件,決定在北京印。於是,老夫將整冊的文件(FILE),分開一一電郵給在京接應的Z同學(北京某“211”重點高校,XXX學院院長)。令老夫印象深刻的,是印刷廠的速度和服務水平,幾乎全麵碾壓美國同行。Z同學謂之曰“中國速度”,但老夫隱隱感到,除了資金到位外,其中絕離不開Z同學的人脈和影響。
“熬鷹”時刻
原本以為,殺青交稿,接下來應該是高枕無憂了。不料,老夫一腳踏進了“熬鷹”時刻。
“熬鷹”,很小時就聽說過,但從未見過真的。百度如是說:熬鷹,老北京話,訓練獵鷹的方式之一。就是不讓捕獲的野鷹睡覺,熬著它,使它困乏,一連幾天,鷹的野性被消磨。如此調馴成為獵鷹,協助捕獲獵物。熬鷹並不容易。熬鷹也是遊牧民族狩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猛禽均是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熬鷹是違法行為。老夫此次“熬鷹”,無涉“國家級保護動物”的鷹,因此怎麽“熬”也不違法。
前麵提了北京的印刷廠十分給力。老夫交稿後第三天,收到院長同學的微信,說有電郵。下班回家打開電郵,嚇了一跳。一頁一照,洋洋灑灑四五十幅照片。原來是《紀念冊》的小樣!老夫驚喜之餘,掐指一算。扣掉時差,印刷廠應該是在36小時內拿出了小樣一(簡稱小一)。速度好像跟中美兩國的高鐵建設成正比。草草吃了晚餐,沐浴更衣。端坐在27吋的顯示屏前,仔細審閱小一。因是手機拍攝,邊角處的圖像字體略有變形。好在清晰度夠好,屏幕夠大。對照原件,仔細校對。因為稿子太熟了,快了是看不出毛病的。而且,有時要近看,有時要遠看,就差沒倒著看了。字體大小,標點符號,空格空行,…… 隨手將意見記下, 回頭還要再確認。不覺夜裏兩點多了,隻搞了一小半。想到早上公司還有會,趕緊鳴金收兵。
第二天準時準點,擺下陣勢,接著校對。太太見老夫又是一動不動,目不轉睛的跟顯示屏上的照片較勁,甩了一句:又熬。熬什麽呢?答到:是,熬呢,“熬熬熬......鷹”。一連三晚,終於完成了小一的校對複核。將勘誤修正意見列表寄回。大約又是兩天後,小二出現,而且是專業相機在專業台麵所攝。這回毛病少又清晰。兩晚就做完了。隻列了4條意見。到了小三,近乎完美,一舉拿下。最後是樣書,依舊完美,水到渠成。
想想挺有意思。小時候就聽過的“熬鷹”傳說,如今竟有幸在鮮有人知的異國他鄉,自編自導自演了兩周時間的“真人秀”。唯獨不知誰是其中的“鷹”,老夫?小樣?抑或兩者皆是。看來,老夫已經被熬暈了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