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開完會。剛坐下品了一口茶,桌上電話響了。公司外麵打進來的不明號碼。
“XXX嗎?”印度口音的英文,男的。
“是,您哪位?”老夫挺奇怪。
“我這兒有您的包裹,就在樓下大廳。您能否出來接一下?”
我們這幢樓,有街道地址,公司徽標,但主要是設計,工程,應用等部門,基本不對外,也不設門衛和前台。沒有門卡的訪客,隻能在大廳的沙發上等待。具有前台接待來訪,“進出貨(Shipping/Receiving)”等功能部門,在旁邊的樓。
大概是讓最近冒充“中領館”的詐騙電話鬧的。聽到“包裹”二字,剛才那口茶馬上成了“二鍋頭”,一下衝上了頭,渾身熱血沸騰。我靠!居然知道名字,還摸到老根兒上來了。簡直就是詐騙2.0, 3.0, …… 升級換代夠神速呀!無數的念頭飛快地閃過。…… 可那“印度口音的英文”又讓我不解。這是什麽招兒?“中領館”的詐騙電話一慣是標準的中文普通話,犯得上繞那麽大的彎嗎?難不成他們是跨國集團?分段包幹?……
“Hello?”咱這兒轉念頭的功夫,電話那頭等不及了。好吧。老夫就會會你。搞不好,生擒個把現行,肯定立功,露臉什麽的。老夫興奮得有些微微顫抖,直接找回了很久以前第一次上台簡報(Presentation)時的感覺。
“馬上來。”老夫一把抓起手機(這年頭,手機的威力有時不比手槍小)。電梯太慢,直接走樓梯。三步並兩步,下到一樓。老夫在美國混了這麽久,當然知道什麽叫“取證”。進大廳前,先通過大門上的觀察窗,遠景近景,將那廝拍了個夠。這下你是跑不了了。然後,深吸一口氣。一把拉開大門,勇敢地迎向了挑戰。那一刻,老夫竟有一絲莫名的悲壯。
身著T恤的小哥,皮膚微黑,獨自半坐在大廳的沙發上。一手拿著包裹,一手捏著手機。見有人來,馬上彈了起來。沒容老夫反映,包裹已在眼前。Amaxxx的包裹, 我的姓名地址電話,赫然印在簽單上。猛然記起前幾天確實網購了一些組裏用的小工具。開會工作一忙,居然全忘了。之前的滿腔鬥誌,幾套應對“劇本”,瞬間消失。好險!幾乎重現“一個箭步上前,高喊繳槍不殺”之類“好人抓壞人”的鏡頭,該是何等尷尬!
小哥一臉微笑,交了東西,轉身要走。老夫內疚之餘,還是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麽失手的。一邊送他出門,一邊繼續盤問。“你是Amaxxx的送貨工?為何不去那邊進出貨部(Shipping/Receiving)?”小哥答道,“我是為Amaxxx送貨的合同工。第一次來這裏送貨,不熟。看地址對就進來了。真找不到,會去Shipping/Receiving的。” 麵對老夫的囉嗦,他的耐心真誠而專業。想到小哥的車裏,可能還有好幾單貨要送,老夫隻能用一句由衷的“Good Luck!”送他揚長而去。
拿著包裹一路琢磨著“合同工”回到座位,不禁想起了跟Amaxxx送貨有關的另外兩次經曆。
大約半年前,家裏的門鈴響,馬上開門出去。一個紙箱在門口,我們訂的東西。周圍沒人,也沒有常見的咖啡色(Uxx)或白色(Fxx)的送貨卡車。隻有一輛私家車,幾秒鍾就開走了。當時太太說,可能送貨公司送錯了,人家又給咱轉送來的吧。感慨了半天“世上還是好人多。”
第二次是兩個多月前,Amaxxx電郵通知,貨已送到,還附了貨箱放在側院門前的照片。如此,送貨人要多走~30英尺,舍近求遠,令人不解。那天太太下班早,按圖索驥未見貨箱。老夫下班天色已暗,再細找前院花叢樹後,毫無蹤影。心有不甘,當晚致電Amaxxx的客服反映。 不料,心情不好的客人,碰上了心情大好的客服。三言兩語,客服答應(1)先贈10元Credit到客人賬戶;(2)立即開始內部調查;(3)36小時如無結果,可全額退款。當晚,據說客人睡覺鼾聲如雷。
第二天,老夫正吃早飯。太太從後院捧了個Amaxxx的貨箱進來,說是側院門內撿的。正是前晚眾裏尋她千百度的寶貝。案情大白了。想必是送貨人照相存證後,仍不放心。既然不是“易碎品”,丟進牆內最保險。如此為客人貨物的安全打算,花時間,費心機。開咖啡色或白色送貨卡車的老司機們,才做不出來呢。老夫馬上致電Amaxxx的客服消案,同時表示對送貨服務十分滿意,雲雲。……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無奇不有。老夫孤陋寡聞,早被什麽網上點餐,送貨快遞,物流倉儲, Airbnb,Uber,Lyft,滴滴打車,共享單車,共享XX,共享YY,區塊鏈,去中心,…… 搞得暈頭轉向了。自從經曆了跟Amaxxx“合同工”,事不過三的美好遭遇,終於相信:互聯網經濟已如朝陽東起,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無所不能。所謂“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令人心喜,亦令人心寒。如何自保?眼下,手中那些老牌送貨公司的股票,大概留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