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靠移民立國,靠移民富強。各色不同的族裔移民,各有所長,各有所好(第四聲,音“號”)。當年,洛杉磯黑人暴亂,區內各族裔商家皆為保命,躲避唯恐不及。華裔當然要“留得青山在”,墨裔選擇“走為上”,隻有韓裔一根筋,持長短槍支,站在房頂堅持不退。究竟保住了多少財產,不得而知。但電視轉播中那處處烽火襯映的強悍身影,令人難忘。然而,在矽穀認識的韓國同事中,我卻從未查覺絲毫的強悍。應是“少見多怪”,或是“交情未到”,或兩者皆有吧。
(1)K.
K身材不高,國字臉,短粗的眉毛下麵,彎彎的細眯眼,加上幾乎不會跟人紅臉跳腳,給人永遠在笑的感覺。從小長在美國,英語沒有口音。K講話不快,做事也很沉穩。我進一家頗具規模的公司,K是六位麵試官之一。後來知道,我“入夥”的第一要務,就是接他的“班”。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裏,我跟K差點就是“朝夕相處”了。全力熟悉他負責的主要項目,各自的技術要點,遺留問題,以及還在他手上未完成的工作。之後,K就轉去了應用部門(Application)。
那段時間雖然不長,但對K的印象很好。文件,圖紙管理得有條不紊,程序寫得很有邏輯,清楚易懂。我的任何問題,不論深淺,是否靠譜(make sense),他都認真回答,十分耐心。一個笑著教,一個拚命學,很有效率。K走得高興,老板也很滿意。(一個不討喜的假設,如果不好好教,他走不了;如果不好好學,走的就會是我)。因為是同一公司的不同部門,K走後不久,有什麽事,還請教過他一兩次。K依舊笑臉相迎,笑臉相送。再後來,漸漸少了聯係。幾年後,聽說K離職去了別處。
光陰似箭。又過了幾年,我也“轉移”(從雇主的角度看,是“跳槽”),去了一家規模略小的公司。這事原本與K沒有關係,不料事後一看,又好像與K還真有關係。難怪不少人靠“看手相,解命盤”謀生發財,應該不全是混吃混喝的吧。
言歸正傳。小公司人少,雜事多,略顯忙碌。一天,老板跟我說,公司要來一位新的主管,也在我混過的那間頗具規模的公司呆過,叫K。真的嗎?太巧了,應該不會同名同姓吧。歡迎會上,果然又見到那張熟悉的“笑臉”。會後過去打招呼,因為沒有思想準備,K大吃一驚,卻笑得益發燦爛了。
中文裏有不少形容“重逢”的說法。“不是冤家不聚首”,“有緣千裏來相會”,等等。想必這事自古就有,常會發生。咱的英文造詣不夠,不知道英文中是否也有類似的講法。但是,真在老美那兒聽到過一種“理論”,大致是說,任何社交場合裏的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最多“拐6個彎”(即經過6次中間人,好像走6步跳棋,打6次水漂,趕在七大姑,八大姨之前)就能找到共同認識或有關係的人。我對這類“理論”,總是半信半疑。首先,它勉強可以稱作“感覺”,既無法界定適用範圍,又沒有定義“共同認識或有關係”之程度。其次,言之鑿鑿的“6”就更令人生疑。為什麽不是“5”或“7”?八成是把“貓有9條命”裏的“9”,顛倒一下,交差了事。罷了,不跟民間“理論”較勁,善意的理解一下,它是強調人們之間的關係,可以是很近的。是的,稍有些閱曆的朋友,都會有同感。何況,矽穀就這“一畝三分地”,人們“低頭不見抬頭見”可不是危言聳聽。我跟K的“重逢”就是一例。
K曾經是我的師傅,又成了我的老板(準確地講,是我老板的老板)。K待人和善,也很能聊。跟我私下在一起時,還常“八卦”以前的同事,回憶快樂時光。原來,K離開那間頗具規模的公司後,換了幾家公司,一直在美國,韓國間奔波打拚。現在,父母年事已高,身體不好,他想穩定一下,多陪陪家人。K的太太在南灣著名大街(El Camino Real)的韓國城(Korea Town)附近經營一家服裝店,已經很多年了。
幾年後,公司生意不好,小公司尤其經不起折騰。人們見勢不妙,紛紛“轉移”。我和K又再次分開。聽說他後來也撤了。這裏,謹祝K的事業有成,家人健康,夫人的小店生意紅火。咱們後會有期。
(2)A.
A是從韓國分部調來總部的。中等偏高的身材,眼睛眯得不如K到位,但同樣的國字臉。剛來上班時,慣了韓國那邊的作派,衣著光鮮,跟周圍同事們T恤衫,牛仔褲,運動鞋叫板的意味十足。然而,“近墨者黑”,一個禮拜下來,A就墮落得和大家一個德行了。有一年夏天,竟然趿拉著拖鞋來上班。可能語言因素,A總是埋頭工作,很少與人閑聊。他的工作間(Cubicle),就在我的斜對麵,常見他在那兒吃自帶的午餐。
A在技術上很強,尤其在應用方麵,更是熟悉。這對於產品開發,設計很有幫助。當時,我的一個項目剛好跟他有點關聯,問了他幾次,感覺受益匪淺。A碰到技術問題,話一點都不少。一支鉛筆一張紙,或者站在“白板”前,連比劃帶說,能聊半天。
一來二去,A 跟我就熟了,也常來我的工作間做客,問東問西。A雖然來過美國幾次,但都是工作出差。這回拉家帶口來定居,要學要問的就不是一星半點的了。對於A想了解的事項,我是知無不言,傾力相助。
A一家四口,兒子剛上高中,女兒在小學,太太在韓國是小學教師。公司提供一個月的免費住房。A說是一室一廳,兩口子睡大床,兒子把沙發讓給妹妹,自己睡地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剛好,我家的折疊鋼絲床(folding bed)一直閑著沒用。跟A說可以給他用。可A死活聽不懂我說的是什麽。隻好上網找個圖片show給他,這才明白。第二天帶去,還幫他裝上車。A連聲稱謝。
A要在這段時間,搞定租房。第一考量是“學區”,第二是遠近,第三才是房子條件和租金。那年矽穀的房租,還沒有像現在一樣瘋漲,所以A並不太在意。順著“學區”找住家的重要在於,有規定學生要按區就近入學,住家地址就決定了孩子要上的學校。難怪不同(好壞)學區的房子,即使條件相同,租金,房價也可以是“冰火兩重天”。對此,咱隻能提供信息,還陪他去看過一次房子,最後主意要他自己拿。終於,A選中Saratoga 一處公寓,搬了過去。
一天,A非要拉我去吃韓國餐。本來,在“中華美食,環球老大”的熏陶下,什麽異族番邦的餐飲能入法眼?但A盛情難卻,就豁出去了。再三聲明“無辣”(Non-spicy),可轉眼嘩啦上來一桌小菜,多數都有辣椒。A見我正審慎評估哪些小碟可食,說“都不辣的”。並解釋道,辣椒經過蔥蒜的醃製,不會辣的。想吃辣,要自加辣椒醬。食過方知,A所言不虛。從此,對這些“表裏不一”,“隻紅不辣”的韓國美食有了認識。現在,隔三岔五就會光顧韓國餐館。那裏環境幹淨,菜式清淡,不辣不膩,應該是中餐館可以借鑒之處。
後來,聽A講他太太覺得在美國找適合的工作不易,不想放棄在韓國很受尊敬(收入想來也不錯)的教師職業。目前可能要和小女兒呆在韓國,假期(教師有的是假期)來美。A則督著兒子在美念高中,待兒子考入大學,再做打算。我覺得也隻能如此,反正兩三年的時間一晃就過去了。
(3)其它
亞裔在美國是少數族裔,韓裔又是這少數中的少數。與華裔有著類似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他們崇尚家庭,族裔抱團,母國在科技上的成功,對他們是有感召力的。說到韓國的成功,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大概就剩這一條還沾點“小龍”的邊。
過去的十幾年,韓國車在美國(至少在加州)攻城掠寨,品牌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造型越來越酷,可我怎麽就瞧那扭捏著向右歪的標牌(Logo)別扭。家電市場上,從電視到冰箱,早就把日本貨欺負得不成樣子。高科技業界就更明顯了,能和蘋果纏鬥不止的,唯“三星”(Samsung)莫屬。看看剛剛落成在聖荷西(San Jose),霸氣外露的“三星”矽穀總部,遠遠瞄著建設中的蘋果總部“太空飛船”(Spaceship)。“方圓之爭”的架勢,不正是“水火不容”的戰書嗎。
回到正題。韓裔同事的禮貌謙和,對家庭,傳統,事業的執著;韓國企業的成功;“韓流”的彌漫神州;“長白山是韓國的”標語;。。。跟洛杉磯暴亂中持槍自保的強悍,不是一脈相承的韓民族性格嗎?南北韓會否統一,何時統一?
中國攤上這樣的鄰居,就是命嗬。
有機會請樓主喝酒
回複 '匡吉 ' 的評論 : 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