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49)
2020 (58)
2021 (46)
2022 (40)
2023 (44)
2024 (47)
2025 (3)
疫情仍沒有結束,不過疫苗的施打率世界範圍進展神速,讓大家感覺到了希望。電視上,美國總統拜登在媒體麵前已經不再捂著那個標誌性的黑色大口罩,這是一個很鼓舞人的大變化。
收到父親的微信,高興地告訴我他已經注射了第一針疫苗,很輕鬆,一點反應沒有,21天之後就能注射第二針,讓我放心。緊接著又說,國內現在已經有6億多人接種了第一針疫苗,人們都很自覺主動!
我感覺到了他使用“自覺主動”這個詞的分量,因為上星期我們通話,說著說著,又在這件事上產生了分歧。
我當時是提起來多倫多周末剛剛又發生了大規模的“反疫情封鎖”的遊行。遊行隊伍中沒有一個人戴口罩,很多人還帶著小孩,推著童車。他們喊出的口號是“反口罩、反封鎖、反疫苗”,認為新冠病毒隻不過是一種較嚴重的流感而已。有的人還舉著牌子,用肮髒的字眼咒罵總理,省長。警察站在一邊,除了觀察保證基本的安全秩序,和以往一樣,沒有任何的幹預。
我還說起上周去了千島湖附近的一個小鎮Gananoque,在主要街道的一個二層窗玻璃上,赫然貼著醒目的紅字,罵省長是Communist和法西斯, 說打疫苗是去送死。原本安靜優美的小鎮,使這兩條標語顯得尤其醒目刺眼。
不理解對如此肆虐的病毒,還有這麽多偏激的聲音。後來看網上發明了一個新詞專門稱呼這些人Covidiot,定義如下。欣慰大多數人的意見還是一致的。
我講述這些事實,是想讓父親了解一下這裏的言論自由,當然完全不出乎意料的是,這又引發了父親對社會主義體製的大大讚美,說唯有中國才能把疫情控製得這麽好!
確實,在整個世界都被這來自中國的病毒折騰得手忙腳亂的時候,國內卻早已恢複了往日的歌舞升平,人潮人海。
這件事我是不想跟父親有過多的爭論,隻是把事實擺在那裏讓他自己去看。腦子裏一輩子形成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又何必非爭得麵紅耳赤,影響了親情?隻要老人家活得健康安全就好。
這星期又看到親戚圈的幾位老年人積極轉發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說老實話對袁隆平不是很熟悉,小時候隻是隱隱約約在報紙上看到過他的名字,家裏也沒有記得議論過關於他老人家的事跡。這次怎麽這些老人都這麽激動地傳揚關於袁老的英雄事跡!又是新華社的文章,又是視頻,鋪天蓋地的。
正有點納悶,朋友圈有大學同學轉載了一篇標題為"袁隆平神話:是不是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文章,打開看了一下,倒是有些新意。文章很長,很學術的樣子,裏麵擺了大量的數據和事實,想要證明把袁隆平豎得那麽高是不太尊重事實的,因為他不是唯一對雜交水稻做出貢獻的人。我沒有耐心讀完,但覺得寫得還蠻有道理。裏麵絕對沒有象後來官方宣傳的那樣對袁隆平的侮辱和攻擊。誰知沒過半天,文章就被屏蔽了。
之後又看到美國一位同學轉發的象是國外某博客上的一篇小文,寫得很personal,說這幾天由於袁隆平的事,快要跟國內的父母鬧崩。作者本來對袁隆平是尊敬的,但是不喜歡這種要麽立標杆把人捧到天上,要麽豎靶子把人打入地獄的做法。誰知跟父母說了這個看法,引來父母的暴怒和一大通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寫得真實自然,下麵的評語很多也值得讀一讀。剛剛納悶這篇怎麽沒被關閉,等出去了一會兒,回來再點擊,赫然用中英文寫著這篇文章“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果然又是同樣的結局!
朋友圈的老人們緊接著更活躍了,紛紛轉載一篇來自微博管理員的告示,說近日發現有部分賬號誤報有關袁隆平院士的不實信息,在微博內發布傳播針對功勳英雄人物的謠言,侮辱攻擊等內容,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對此,一些賬號已經被處以關閉一年的懲罰,天津一名男子還受到了刑事強製措施。下麵的留言更是義憤填膺,對造謠汙蔑英雄,“吃飽了幹壞事”的行為表示堅決抵製,一致支持政府的英明決定!腦子裏立刻出現小時候電影上看到的天安門城樓前那種紅旗飄搖,齊聲歡呼的景象。媽呀,誰這時候要是膽敢在下麵留任何不同的意見,肯定會立刻被踐踏在萬眾人群的腳下!
這些老人們,轉發起統一文章時的那份激情,象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平日裏尊稱為大叔,阿姨,大伯,大姑的那位老人?中學課本裏學過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印象非常深。這些兩鬢蒼蒼的老人們不知對自由如何想?
想起去年疫情剛剛擴散過來,就收到國內在政府任職的一位同學的微信,向老同學表示問候和安慰。他說,不要擔心,有了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功先例,國外隻需抄抄作業就行了。這次通過幾天內發生的關於袁隆平的事,又觀摩了一課精彩的如何統一思想,統一言論的"教學"。十幾億的人在三兩天內口徑就能被統一得如此一致,小小的新冠病毒被控製住也就真不足為奇了!可我堅信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對這種所謂的“作業”是不屑的。
昨日開車出城透透氣,在Georgian Bay的一處鄉野,看到了一家特別的農場,裏麵不是平日常看到的馬,牛,或羊,而是寵物般地養了幾種平日較少見的動物。我老遠看到這隻Llama,讓LG停下車。這家夥好象知道似的,脫離它一起吃草的同伴,衝我們緩緩地走過來。這段小小的偶遇和問候讓我一天心裏都暖暖的。
不知我的同事,朋友和鄰居們什麽時候才能象它一樣,滿麵陽光地走過來,不戴口罩,不躲在兩米之外,和我握手,和我擁抱,回到那個我們都熟知的世界!
當年在長沙工作的長輩的帖
但如果熟悉人類社會發展史,和在西方生活時間足夠長,內容足夠多,不難發現中國這種文化和體製的意義和優勢。
社會組織性是社會效率的前提,自由與責任是相對立的,當自由超越資源可以承受的程度時(也就是沒有可以浪費的),意味社會無法維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曆史總結的經驗。
西方文明還是很初級的基於動物本能的文明。
教訓就是不要專注具體的事情,而要專注事情發生所基於的原因。樓下跟帖說不願意生活在壓抑的環境裏,問題在於你怎麽定義壓抑?
當年蘇聯的從搖籃到墳墓的模式在世界上流行,瑞典直到1974年才改變。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因為財政無法負擔。
而這種模式之所以吸引人(相對美國這種“自由”模式”),是因為為人類提供了最大的心理需求,a peace of mind。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追求的就是這個,哪怕是最淺薄的對財政自由的追求,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在有限資源環境下,你的自由意味整個社會的不自由,因為這是動物本能的範疇,不是人類文明。
這個概念意識不到,是世界觀問題。
傻有傻的快樂,聰明有聰明的苦惱,又不能改變生活的環境,就得喜歡那樣的環境,我自己是受不了,還有人喜歡生活在那樣的氛圍,壓抑,自由自在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