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賬冊根本看不過來,放到一邊,不看了。我問她,那你的房子呢,誰賠你?波蘭人吞沒你們的房產和店鋪,她指著賬冊說,當然是德國賠我們啊。我問那這些帳冊還繼續保存? 她說到時捐出去給博物館, 留給後代也沒有意思了。
我們開始聊天, 也算是采訪。老人指著她護照上名字說, 德國人規定猶太人凡是女性,必須在名和姓之間加 進“Sarah,男性加上Isreal。這可以從姓名上將猶太人和德國人加以區別。因為事實上,在德國的猶太人經過幾百年的生息繁衍,他們已經和很德國化了,很多人都用了德國的姓和名。所以,今天在美國,你看到很多像是德國人的姓名,其實很多是猶太人,比如Kaufman, Rosenberg, 和以 Stein結尾的。她指著護照上那個鬥大的紅色“J”是德語JUDE (猶太人)的縮寫。我說今天猶太人在美國的地位遠遠高於當年戰前猶太人在德國的地位,你是怎麽看的?
老人說,猶太人今天的地位和當年猶太人來美國時的地位也不能相比。我說明白了,但我還有幾個問題要問,你們後來為什麽要離開上海,這又是什麽原因促使你們要離開呢?老人停了一下,說原因很多,每人都有自己的原因,但基本都是相同的,第一是以色利國建立了,猶太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從過去慘痛的曆史覺得,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德國是不想再回去了,波蘭那就更不能去了,去了被人打死。還有就是你們國家在打仗,共產黨軍隊馬上要打到上海了,共產黨要來了,在上海的猶太人不想步俄國猶太人在俄國革命後遭遇的後塵。
我指著桌子上那些賬冊,問她,那你們離開上海時,有沒有像當初離開德國時做過這樣賬冊?你們家在上海也有家業和產業啊,是不是有一天可能問中國政府去要?老人立刻打斷我的話說,這是我們自己離開的,財產處理好走了,早走的還賣了好價錢呢。至於大的財產,比如猶太教堂,大的猶太地產商的房產,那就不是她所知道的了。說完,加了句,有些現在不是又變成猶太人展覽館了麽。老人看到二個孩子索然無味陪著我們,我說這些曆史應該讓他們知道,所以,上海方麵指定要找中學生來做, 我隻是載他們來,並趁機和你聊聊。
我說看到他們,我又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十幾歲的時候在中國生活過幾年,多少了解中國人或者說上海人,你的後代,剛才我們進門來看到你的幾個女兒和她們的後代,你的女兒和我差不多年齡,她們是否知道你的這段經曆。她們,我說是父母輩在上海呆過的猶太人後代,她們怎麽看今天的中國。比如你的孩子,她們怎麽看中國,對中國感情如何? 老人說她喜歡中國,她們也喜歡,但她們隻是喜歡去看,去旅遊吧,說對中國有什麽特殊感情,我看沒有。等我們這代人走了,她們和其他美國人沒有什麽不同,這對她們來說畢竟是太遙遠了。老人問,咖啡還要不要加? 我說不用了,今天占用了您那麽多時間,非常感謝您。您是教師,我想聽一下您的看法,想和您探討一下,就是我剛才說的,在中國居住過的猶太人的後代對中國的觀感和認識,你剛才說的,印證了我的看法,但我還看到更深的層次原因,老人說,我明白你說的,她也知道這個問題,這需要時間。比如現在,你們正在做的這些事。我說,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可能會冒犯您,老人很和氣的說,沒有問題,你說吧。我說這個問題與今天采訪無關,但是和猶太人有關。
我說,我現在經常聽到,也看到一些猶太商人,他們和中國人做生意時,並非那麽誠實和遵守合同,我說中美貿易,特別是民間的貿易,吃虧的一方往往是中國人,猶太人善於經商,但是,不遵守合同的,我看到猶太人多於中國人。您怎麽看。老人說,這個我知道,做生意,合同文本最重要,你們中國最缺的就是這些。而商人就最喜歡利用對方的漏洞,商人就是為了賺錢,怎麽賺?全憑運氣,對方的精明如何和環境。我說明白了,看來中國的民間商人正是這方麵最欠缺。
最後,我和老人說,您現在對中國,對上海還懷有一種很好的情感,您也在這方麵貢獻了很多,我代為上海方麵對你的感謝, 他們說你過去也提供了很多實物,前後也去了上海幾趟。您是證人和親曆者。我想,這是源於您十幾歲時在上海的經曆, 給你留下很好的印象, 如果你們一家逃到上海, 發現上海的生活更糟糕,您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感想,也不會坐下來和我們談論這些。人們一般不會對遭受苦難的地方留有好的印象,也不願過多地談及過去苦難的生活。比如,您說您是不會再回德國的, 即使德國同意和歡迎您回去。老人笑了說,你說的沒有錯, 就是如此。
我們和老人告別,這是我見過的最和氣和對中國人最友好的猶太人。在回程的路上,我問這二個中學生,今天學到了什麽,有什麽體會?特別是看到了那本厚厚的賬冊了麽?他們回答不出,其中一個回答我, Crazy! 我隻能長歎一聲。
我繼續問他們,你們各自有多少財產? 從有幾支筆到幾張遊戲卡,到有幾雙鞋,凡是你的東西,我給你們筆和紙,你能把它們全部,沒有遺漏的寫下來嗎?你是否知道,你的每件東西值多少錢,哪怕是隻值一美分。我說你們看到也聽到,這本賬冊大部分是這位老人做的,什麽時候,什麽年齡?和你們現在一樣的年齡,她從德國到上海時就是十五六歲。我說,你們不行,我也不行,中國人都不行! 我們向日本要求賠償,如果,每家每戶都能像這位德國老人一樣,清點財產,從縫衣針開始計算,服裝從鞋帶開始計算,廚房從抹布開始計算。我對那二位中學生說,那時沒有Tissue和Napkin ,否則,要從這些東西,舊的還有剩餘幾張開始計算。
老毛曾經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但我認為共產黨在錢財方麵最不認真,對錢財的數目最沒有感覺和麻痹, 貪官要貪到幾個億後,才會被發現抓住。你看人家猶太人,在錢財方麵最認真,少了根縫衣針,都了然於胸。這時題外話了。
回去把錄音和錄像磁帶連同他們的筆記一起整理好後,正好有人回上海,就托人帶走。以後,又看到其它采訪的記錄,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但資料最完整,最有價值的還是我這一組。
按照他們的要求,我必須寫份觀感或報告, 說明一下這次采訪事項進行的如何,寫著寫著,我覺得我理不出什麽頭緒,我想起那位猶太老人和我說話時的神態,你們中國人比我們更苦,日本人可以隨意在街上抓人殺人。當時的上海,這到底是個什麽地方啊,猶太人不離開德國就會被送進集中營,可他們到了上海一看,中國人在中國的日子比她們在中國的日子更苦。
上海,中國的上海,可是在那個歲月裏,是什麽樣的上海啊,殺人放火的強盜可以打進來,為了躲避殺人放火的強盜的迫害也要逃進來。而這塊土地上真正的主人,卻過著任人宰割和欺淩的日子。什麽人都可以來,殺人的,逃命的,想發財的,來了想住多久就多久,來了想幹什麽,就可以幹什麽。沒有,也不需要簽證,來了就是外僑。說是要有簽證,可我翻遍那位老人,當時還是還是十五六歲的小女孩的護照,就是沒有看到有任何簽證章。我想有簽證章的人,大都已經離世了,能活著,護照未必會保存下來。說句老實話,簽證章可能有,但我至今沒有見過這簽證章是長的什麽樣子的,可能是附件或者是附條夾在護照裏。
明明是采訪曾經在上海居住過的猶太人,卻引起我那麽多感慨和憤滿。等我平靜下來後,我寫了份報告,從中美,中以人民友好出發,從我所看到的和接觸到那些父母輩在上海呆過猶太人的後代對中國的觀感和認識,談了我的看法。寫完發給他們,不久收到回複,說是準備轉給以色列相關部門,要我翻成英文。我對這些已經毫無興趣了,擱在一邊不理它。
這次采訪結束了,該做的我也做了,完了之後, 也不再去想這件事, 盡管看到報章雜誌和網上有許多這樣的報道, 但這些和我看到的,我接觸過的和 我采訪過的相比較,我也不想說些什麽。
時間又過去了四年,這方麵的內容早就淡出我的視線和關心。 今年三月,我又收到上海朋友發來的征集信,見下麵。他們要我再去探訪這些猶太老人,最好能有些實物,還特別提到有酬謝。可我已經不想再有這樣的經曆,一次就夠了,還酬謝呢, 這簡直是在侮辱人。他們反複催我好幾次,說上次好是好,但有些不宜公開展出(大概是賬冊) 我回複他們,我很忙, 沒有時間。
一個在自己土地上毫無主權可言的時代,一個殺人強盜可以隨便進來,躲避殺人強盜的人也逃命而來的地方。而這土地上主人被異族統治著,過著任人宰割和欺淩的日子。中國人,自己當初都活不下去了,現在紀念當初是怎麽幫別人,讓別人可以生存下來,難道中國人隻有善良和仁慈這些本性?也許這就是民間的感受和現在的宣傳上的差別。
“猶太難民在上海期間,與當地居民友好相處、共度時艱的資料及其引發的故事? ”
我可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故事, 還共度時艱呢,好像太一廂情願了。我知道, 能逃到上海的都是猶太人中的有產階級,至少不是窮人。他們在上海的身份是外僑,不是難民!
和平、友善、包容——“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故事”
及各類史料征集啟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猶太人在歐洲慘遭納粹分子的瘋狂屠殺,約有25000多名猶太人從歐洲各地來上海避難。為了紀念這段曆史,上海在猶太摩西會堂原址設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十多年來,有80多個國家、數萬國內外友人包括世界各國政要及原居住上海的猶太人和他們的後代都前往參觀。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上海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上海市虹口區政協、《新民晚報》社、上海公共外交協會、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聯合發起主題為:和平、友善、包容——征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故事”係列活動。
征集內容:1933年以來,猶太難民在上海期間有關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其他方麵的各類用品和實物;猶太難民在上海期間,與當地居民友好相處、共度時艱的資料及其引發的故事;二戰後,在上海生活過的猶太難民及後代生活延續的各類資料、圖片、文稿和實物。
征集期限:即日起至2015年7月15日,所征集文稿、物品一經錄用,均發證書並予酬謝。
征集單位及聯係方法:
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860號綜合樓703室
聯係人:陳怡華
聯係方式:021-23188538 021-23188536 021-23188537
傳真:021-62580787
郵箱:chenyihua929@hotmail.com
網址:http://www.spd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