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裏沒有很多吃的,上午第四節課是餓著聽課的,想著中午能吃到什麽,至於老師說什麽已不重要了,而第四堂課總是那麽漫長。那時候,物質沒有現在這麽豐富,冰箱也是後來才普及的。印象中父母中午和晚上都得趕回家現做飯。所以放學後還要等一會才能吃到。每到這個時候,孩子們聞著小平房裏各家飄出的菜香味,咽著口水,平時一般也都是普通的炒菜,雞鴨魚肉一般都得等到周末或節假日。那時候總是感到餓,胃口很好,母親也常說我們是餓狼下山,能把家吃窮了。
記憶中還用了一段時間的糧票,父母總是想辦法能多攢點糧票,以備不時之需或用糧票換有營養的食物象雞蛋,麥乳精之類的。後來,糧票作廢了,父母很是懊惱,說早知道就不存了,給我們多買些好吃的。印象中父母很節儉,任何東西都能物盡其用,任何食物都不浪費。象工廠燒過的炭可以再燒省煤錢,廠子裏用過的紗頭洗幹淨做拖把,肥肉煉過油後油渣加鹽給我們做零食吃或煮湯等等,自己種菜、挖野菜更不用多說了。
生活一天一天地好起來了,廠裏開始每年發水果了,一發好幾箱。那是他們最繁忙的時候,一個一個地包裹好,收藏起來。然後每天再拿出來,一個一個地檢查,把快壞的撿出來看著我們吃。做這些時,他們臉上掛滿著笑容,說現在生活太好了,同時忍不住憶苦思甜。水果總是放不了多久的,扔壞水果是最糾結的,那時才看他們敞開了吃。我心想我將來一定要先吃最好的,壞的直接扔掉,大家都不吃壞的。
青春期時一直不認可父母的這種節儉生活方式,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工作掙錢,我想如果有錢了他們就不會這樣刻薄自己。另外一點就是他們永遠都在擔心和操心,也太囉嗦了。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操心之前把重要的做完,當年我自己填的大學誌願,他們是扔廢紙簍看到的,隻告訴他們不用管,我如願所償去了我的第一誌願和專業。中間怎麽都擋不住他們送禮托人上第二誌願,說是為了穩妥。我的每個階段,無論我怎麽說他們都是會瞎操心。我畢業沒多久就出國了,當時非常興奮,象五指山下出來的孫悟空,沒有緊箍咒,沒有唐僧念。心裏隻有一個願意將來做個開明不囉嗦的父母。
直到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我才真正理解我的父母。雖然知道人生在於體驗,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但總想分享自己所有的經驗教訓,就象打遊戲一樣總想能提前告訴打的人這一關有什麽關卡。當我的孩子給我看他的成績,說:“告訴你不要擔心”,或“我將來會上好大學的,不要管”。這些話是那麽的相似,我曾經說過。其實父母隻是想刷個存在感而已,無所謂決定,我們都知道一代會比一代過得更好。有了孩子後,總想他們喜歡吃什麽,原來愛一個人最幸福的事就是看著他吃。現在每次回國,我母親會提前三個月準備食材,然後笑眯眯地看著我吃。有些小時候養成的習慣,很難改變,加上人在異鄉的不安全感,雖然不如父母那麽儉省,但從未浪費。看來這省吃儉用瞎操心能遺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