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解讀中國文化史的詭異的波動曲線
氣候波動與藝術風格變遷(3)
——藝術史的另類解讀
在北京人民大學講座摘要2013.9.26
在談及歐洲藝術史上第三次斷層現象——羅馬帝國文化崩潰的時候,不能不提到來自中國人文學者的研究成果,特別是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傾其畢生所研究出的中國曆史氣候波動圖。
作為我國首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竺可楨先生先赴伊利諾伊州州立大學香檳分校就讀,後又再赴哈佛深造,歸國後潛心研究中國氣象學,為我國氣象學界一代宗師。
竺可楨先生傾其畢生精力撰寫出《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他根據中國各地物候方誌的詳細記錄,科學設計出中國曆史氣候波動圖。 這個圖表為舉世公認,看了讓人不得不佩服,幾乎可以作為學習研究中國曆史文化的輔助教材,是一把解讀中國曆史數千年發展的鑰匙。
特別在竺氏曲線中的兩處極為詭異的波動現象:
1) 從曲線波動來看,自東漢末年中原氣候向下(寒冷)波動,到了西晉末年310年至316年便達到了穀底,而這期間史學家都知道:這年正是“永嘉之亂”的年份,來自長城以北的周邊化外的匈奴人南下將西晉滅亡,北方進入所謂“五胡亂華”時代。
南北朝時期所謂“五胡亂華”,周邊蠻族湧入中原,華夏在中原幾盡亡種。 中原人南下,做客“客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呼的“客家人”來由。
2) 隋唐時期是處於氣候溫暖向上攀登時期,但到了五代以來開始向下(寒冷)波動,到了北宋末年終於下滑到穀底(約在1126-1127年為最低值),而這期間便是“靖康之恥”發生的年份,北宋首府開封為金人所破,北宋皇帝當了金人的俘虜!
中原華夏,曆史上多次被來自長城以北的周邊化外遊民部落所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乃在於這些馬背上的遊牧部落其本身遊動性強,特別當氣候寒冷幹燥的時候,草場喪失,生存無以為續,南下或西進都是為求其生存的目的。
嶽飛《滿江紅》詞中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嶽飛所提到的“胡”和“匈奴”都是明確地指出侵略是來自北方長城以北的遊牧部落。
中國人常說的“天災人禍”,對於天災——大自然這個在農耕文明中改變文明曆史進程的幕後操盤手,我們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隋唐山水春色暖
根據竺可楨的曆史氣候波動圖,在隋唐時代,中原氣候可以說是最溫暖的年代。(順麵說一下,隋代如果不是自己“作”,它其實不會到二世而亡的,且不說它花盡國力修建運河-象秦朝便是修築長城而亡,隋朝還舉兵東征高麗,,,嗬嗬,不說了)
中國物候-方誌中所記載表明:盛唐時期(618-906)河南地區“無冬 雪“記錄。”
公元8世紀時的唐宮長出梅花和柑桔,所以武則天命洛陽一夜百花開似乎 也有點“依據”。
在隋唐萬物迎春的形勢下,中國畫壇出現了最富盛名的“青綠水”畫 風。
讓我們先來看看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
我們再來瞧瞧盛唐大小李將軍(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
看到上麵的畫作,是不是感覺春意暖洋洋滴啊?
宋元山水有點寒
|
南宋詩人範成大寫到:“雪滿千山,風急寒盛,”
根據有關方誌所載:太湖在1111年全部冰封。柑桔全部凍死,杭州春節都降大雪。1110-78福州荔枝全被凍死。
藝術總會反射出藝術家對其生存的體驗和對其生活時代的反映。 在天氣變寒的年代,我們不難觀察到五代至宋元的中國山水“有點寒”。
至五代以來,中國畫家似乎展開了畫寒山的比賽,看看誰最能把山水畫的讓人感覺寒風瑟瑟、毛骨聳然。
下圖出自五代末至宋初的畫家李成,他一生專畫寒林,瞧,他把寒風中的樹枝畫滴象螃蟹腿似的:
北宋範寬的《雪景寒林圖》:
再看看一些南宋以來畫家的山水,大多冷不兮兮滴:
20世紀意大利學者克羅齊的一句名言:
“真正的曆史不同於編年史”。 編年史僅僅隻是敘述何年發生何事,由何人做的。 真正的曆史則要思慮:事件發生的理由何在? 曆史的邏輯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