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筆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馬登高第,隻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個人資料
正文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長城非好漢。

(2024-07-11 08:40:09) 下一個

“不到黃河心不死”是句俗話、諺語,也是一個成語,比喻不到完全絕望,決不肯認輸放棄。據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不到黃河心不死”最初的版本是諺語:“不到烏江心不死”,出自於《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後世演變成「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烏江不肯休」、「不到烏江不盡頭」。

而“不到黃河心不死”,則最早見諸於清朝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1903年)第十七回的一段對話:“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在晚清小說《掃迷帚》(1905年)第五回中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

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經過考證,則認為不到黃河心不死應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

相傳,古時有個男人不顧妻子的勸阻,執意要渡河,結果溺水而亡。為此,時人賦詩以感歎: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注:古時黃河 ”通常稱為 ”)

而據坊間傳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是從不犯橫禍心不死演變而來的。其中的黃河”則橫禍的誤寫。

毛澤東博覽群書,善翻古人之意為己詩句,譬如“風卷紅旗過大關”應該是翻自唐·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之句:“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而其詩句“不到長城非好漢”應該是翻自“不到黃河心不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