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筆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馬登高第,隻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個人資料
正文

記憶中的漢字簡化

(2024-02-22 11:05:11) 下一個

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主張推行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號上,教育家陸費逵發表的著名論文——《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中首次提出的。
1920年國學大師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1922年錢玄同他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獲得通過。1935年春,《太白》半月刊主編陳望道聯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組織手頭字推行委員會,選定第一批手頭字300個,開始在《太白》《論語》《讀書生活》等刊物上使用。手頭字就是簡體字。1935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表內有324個簡體字,並在《各省市教育行政機構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中規定“凡小學、短期小學、民眾學校各課本,兒童及民眾讀物,均應采用部頒簡體字”。這是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簡化字。在1936年2月,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屈從於保守勢力的壓力,訓令教育部“簡體字應暫緩推行”,推行簡體字這項利國利民的工作不幸中途夭折。

共產黨執政後,有關部門就著手進行漢字的簡化,並於1951年由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擬出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初稿)》,收簡體字555個。其後經過幾次修改,於1956年1月28日,在國務院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國務院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漢字簡化正式開始實施。同年11月教育部正式發文《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漢字簡化進入教學領域。

漢字簡化影響許多行業,但是就經濟影響,有兩個行業最大——印刷和打印。當時,這兩個行業都使用鉛字,因此都須要定製簡化字的鉛字。從另一個方麵講,鉛字製作行業則是小發了一筆。

教育領域也有些麻煩。至今還記得識字時的兩件事。

月字旁與肉字旁

這個印象最深,因為被老師剋了幾次。當然,語文作業也為此多次被語文老師扣分。還好不是鶴立雞群,有好多陪綁的。老師講解了幾次後,總算明白,月字旁裏麵是兩橫,如朋、期、朝等;肉字旁裏麵是一點一挑,如肚、胖、肥,及與肉有關字。幸好到了三、四年紀時,語文老師不再糾結此事,了了此一麻煩。

黃字公案

還好,這個公案雖然是因我們學生寫字引起,但是爭執是在老師們之間,焦點是字頭——廿、草、共,Which one?

【附錄】

國務院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956年)
(1956年1月28日)

  漢字簡化方案,1955年1月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草案,經全國文字學家、各省市學校的語文教師以及部隊、工會的文教工作者約20萬人參加討論,提供意見,再經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並由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完畢。

  漢字簡化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漢字簡化第一表所列簡化漢字共230個,已經由大部分報紙雜誌試用,應該從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國印刷的和書寫的文件上一律通用;除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以外,原來的繁體字應該在印刷物上停止使用。第二部分即漢字簡化第二表所列簡化漢字285個和第三部分即漢字偏旁簡化表所列簡化偏旁54個,也都已經經過有關各方詳細討論,認為適當。現在為慎重起見,特先行公布試用,並責成各省市人民委員會負責邀集本省市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征求意見,在3月底以前報告國務院,以便根據多數意見再作某些必要的修正,然後正式分批推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大洋彼岸洋插隊 回複 悄悄話 漢字簡化,勢在必行!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閣下居然記著1909年的事情。佩服。
hagerty 回複 悄悄話 韓國人索性不用漢字了。韓國人變笨了嗎。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漢字簡化已經徹底結束了。中文拚音化也難以實現。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Matador:三點中同意第二點。美感與習慣有關。比如欣賞傳統書法都是繁體,便把美感與繁體聯係起來。其實簡體也一樣能藝術化,兩者的基本構件並無不同。

簡體最大的好處是字形可辨識性強,對閱讀者來說可減輕眼睛負擔,減少學子們近視比例。台灣近視人口比例全球最高,繁體字“功不可沒”。
Matador 回複 悄悄話 漢字簡化運動,是由於在當時,拚音文字可以用電報傳送,使漢字望塵莫及,所以提倡全盤西化,最終改用漢字拚音,而在過渡時期,則用簡體字。誰也沒料到未來的網路,電腦屏幕及指觸書寫等,使漢字在電訊傳達上,不但起死回生,甚至在二度空間上佔量少,超越了拚音文字。簡字在電腦儲存上,所佔的記憶元與正體字一樣,撈不到好處,但失去(1)藝術美感,(2)失去造字邏輯,且(3)讓頭腦簡單變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