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筆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馬登高第,隻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個人資料
正文

【文摘】毛澤東保健護士長吳旭君與國共兩軍的醫學院。

(2023-11-16 16:14:29) 下一個

1949年,毛澤東保健護士長吳旭君畢業於當時在上海的國民革命軍國防醫學院護理科。畢業後在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任護士長。1953年至1974年任毛澤東保健護士長。

1950年10月,中央軍委命令,將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命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上海軍醫大學。1951年7月9日,中央軍委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國防醫學院】
國防醫學院,簡稱國醫,是中華民國最高層級、曆史最悠久的軍醫學校,前身為1902年由袁世凱創立於天津的北洋軍醫學堂,曆經九次遷校。1949年該校部分師生轉進台灣,雖幾經變遷,一直保留國防醫學院的名稱。其現址位於台灣台北市內湖區,與其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等中華民國國軍軍醫機關合稱國防醫學中心;留在大陸上海江灣校園區的師生和校舍則演變為今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國防醫學院的曆史可以上溯到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時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於天津東門外海運局創立的北洋軍醫學堂。
1906年,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
1908年,招收藥科學生,創立中國藥學教育先河。
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改為陸軍軍醫學校。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學校改隸國民政府軍政部
1929年,時任任校長戴棣齡將醫科期限由四年改為五年,增加一年為醫院臨床實習,藥科由三年增加為四年。
1933年,遷往南京,仍沿用“陸軍軍醫學校”之名,學區由前陸軍第三軍醫院院舍(簡稱北校)與前江蘇省立工業學校為校址(簡稱南校)組成,並指定低年級在南校上課,高年級在北校上課。
1936年11月24日,因畢業之人員分發至陸海空軍,故更名為軍醫學校。
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親自兼任校長。同年,淞滬會戰失利,軍醫學校遷往廣州。
1938年,日軍於惠州登陸,校本部與醫科遷往廣西大墟作為駐地,藥科駐地為桂林,新並入的軍醫預備團以陽朔為駐地,以廣西省立柳州醫院為教學實習醫院。
1939年,全校遷往貴州安順,由聯勤總部軍醫署第十二重傷醫院為教學醫院,並於西安、雲南設立分校。
1946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於上海江灣在上海市立醫院及抗戰時期之日本軍醫院為校址,占地150萬平方公尺,與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及軍醫預備團合並複校。
1947年6月1日,更名為國防醫學院,隸屬於國民革命軍聯勤總部軍醫署,下設醫學係、牙醫學係、藥學係、護理學係、生物型態學係、生物物理學係、生物化學係、醫學生物形態學係、物理醫學係、內科學係、外科學係、社會醫學係、衛生勤務學係、醫事技術學係等十四個係,官佐、學員、學生、士兵共計8194員。另為重視軍醫學校之傳統,各科期別仍沿用軍醫學校原期別銜接編排,仍以軍醫學校成立日期11月24日為院慶,雖然為軍醫學校的延伸,但實際上大部份的官職與教職來自協和醫學院體係的衛生勤務訓練所。
1949年,國防醫學院第八次遷校,該校師生、儀器分成三批(2月16日、3月16日、5月4日分別抵台)乘坐安達輪轉進台灣。上海江灣遺留下來的校舍演變為今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國防醫學院轉進台灣後,部分教職員生曾入駐台北縣新店鎮清風園(來台初期曾作為入伍生營舍與衛勤訓練班訓練場所)、陸軍802總醫院等地,最後選擇於台北水道水源地原日本陸軍炮兵聯隊營舍複校,當時與日本係統的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是台灣僅有的兩所醫學院,雖然衛生部曾有將此兩醫學院合並的想法,受到後者時任醫學院院長杜聰明拒絕。
1999年,國防醫學院進行第九次遷校,自公館水源校地遷至台北市內湖區。

【第二軍醫大學】
1947年2月,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在山東省沂源縣曹莊成立,教師是從部隊選調的接受過高等醫學教育並具備實踐經驗的醫務幹部以及從國統區來參加革命的醫學專家。當時有學員61人,大多是從上海市、南京市、江蘇省、山東省等地來到解放區的知識青年。學院成立後,隨軍輾轉山東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
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後,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黨委決定招生辦學。
1949年3月。由第三野戰軍前方衛生部和華東醫學院抽調幹部組成了招生組,在江蘇省揚州市設華東醫務幹部學校,不久更名為華東醫學院,共招收800餘名新生。
1949年6月,學院遷到江蘇省蘇州市滄浪亭[1]。
1949年5月,上海戰役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製委員會軍事接管委員會派員進駐上海江灣五角場的原國防醫學院,接管國防醫學院校舍及聯勤第二總醫院的全部設備和院長等工作人員475人。華東軍區後勤衛生部隨即奉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的指示,派向進等人組成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籌備處,通知招收未隨國防醫學院赴台灣的國防醫學院教師和醫生,並從地方招聘了一批專家,組成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的師資隊伍。同時將聯勤第二總醫院改編成附屬醫院。1949年8月,華東醫學院全體師生員工自蘇州遷至上海,與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籌備處、華東軍區後勤衛生部醫務幹部輪訓隊、華東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幹部及學員合並。
1949年9月12日,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正式成立並舉辦開學典禮,隸屬於華東軍區後勤部。
1950年10月,中央軍委命令,將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命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上海軍醫大學,隸屬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校名由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題寫[1]。
參見: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
1951年7月9日,中央軍委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