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朱元璋奪取南京後,采取謀臣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南京大興土木建造宮城、皇城、南京城。
數年後,新城竣工,朱元璋選了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率領諸子和文臣武將登上紫金山西峰天堡山,即今紫金山天文台所在的位置。朱元璋望著山下富麗堂皇的新建皇宮,蜿蜒迤邐的高牆堅城,左看右看,越看越感到滿意,轉頭看著隨行的眾人問道:此城造得如何?劉伯溫立即上前躬身答道:萬歲建萬年城,大明江山必會萬萬年。一眾文臣武將和皇子們立刻隨聲附和一片讚歎頌揚。朱元章聽在耳裏,喜在心中,兩眼笑得眯成了一條縫。
就在此時四皇子燕王朱棣卻開口說道:“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擊中紫金城。”
眾人聞言大驚失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並未龍顏大怒,反而不動聲色地親手剝了一個橘子,撕掉橘子瓣上的白色筋絡,賞給朱棣。朱棣不疑有他,接過橘子高興地吃了。
回到住處,朱棣見手下的第一謀士示意有事相述,便隨其來到一個僻靜之處,問道:有什麽事。
謀士環顧四周,確定無人後說道:“王爺危矣,可知今日鍾阜西峰,皇上暗露殺王爺之意。”
朱棣聞言心驚,問道:“此話怎講。”
謀士道:“王爺試想,橘子是如何吃的?”
“先剝去橘子皮,再剔除橘瓣上的白筋。”朱棣有些不解的說道。
謀士見狀正要開口,隻見朱棣猛地一驚道:“啊呀,明白了。快叫眾人趕緊收拾,速速離開此地。”
謀士趕緊說道:“王爺使不得。為今之計,王爺當速入後宮拜見娘娘,詳告之此事,娘娘必會代王爺向皇上求情。之後,王爺可出皇城北安門,從太平門出城,向東穿鍾阜,奔京口過江。在下這裏就安排人手秘密出城接應王爺。”
朱棣按照謀士之言,立即進宮求見母後馬娘娘,將一應事情詳詳細細地講述了一遍,並講了脫身的法子。馬娘娘聽罷立即叫來後宮總管太監,命他安排馬匹護送朱棣出城。
朱元璋千算萬算,封住了城南城西的要道和渡口,偏偏沒算到朱棣手下的謀士來了個反其道而行之,使得朱棣順利的從太平門出了城,沿著紫金山西麓往北,向著通往鎮江的官道行去。
朱棣這邊前腳剛走,馬娘娘那邊護子心切,趕著派人去見朱元璋,說是有要事求見。
那朱元璋是什麽人物啊,馬娘娘不說還好,這一說,他立馬想到一定是朱棣向馬娘娘說了今天在山上的事。於是朱元璋立即派出四隊人馬分赴皇城四門查問朱棣蹤跡,一旦發現,立即追捕,死活不論,不必回奏。
這邊朱棣出了太平門不遠,謀士安排的護衛就迎了上來,並按謀士的預設,一前一後探路殿後,兩個扮作路人左近相隨。
眼見去鎮江的官道在望,後麵的護衛匆匆趕了上來報告:追兵來了。眾人向後望去,果然一彪人馬踏塵疾馳而來。為首的護衛在馬上向著朱棣抱拳一躬道:王爺速去,我等拚死阻攔。說完便招呼一聲,幾人就返身向著追兵迎了上去。
不想追兵久經戰陣,不吃這套,隻分了一小隊人去應付幾個護衛,大隊人馬依然奔著朱棣追來。
情急中,朱棣錯了方向,沿著紫金山的東麓向南麵跑去。
後麵的追兵騎的是訓練有素、膘肥體壯的戰馬。而太監給朱棣的馬是從訓練戰陣中淘汰下來,拱宮中人員馭使得老弱病殘的馬。耐力速度都不如追兵的馬匹。
眼見追兵越來越近,胯下的馬兒卻越來越跑不動,急得朱棣在馬背上亂拜神佛,太上老君,如來佛祖,玉皇大帝,龍王菩薩,甚至耶穌安拉。
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有時卻還真有應驗。就在胯下的馬兒一瘸一拐的快要倒下時,邊上的小樹林中步出一匹神采奕奕壯實有力的黃驃馬。朱棣一見精神大長,就在馬背上施展開淩空飛渡的絕世神功,輕輕的落在黃驃馬背上,雙腿一磕,黃驃馬立即撒腿飛奔。
黃驃馬果然神駿,很快就將後麵的追兵拉下了。就在朱棣心中感到欣喜時,斜刺裏陡然飛出一陣亂箭。朱棣僥幸避開了箭矢,黃驃馬卻不幸中了幾箭,步子漸漸緩了下來。
朱棣見狀不由得又惶恐大急起來,心中再次拜神拜佛拜上帝安拉……
奇跡再次出現,一匹青驄馬跑了過來。然而,西邊南京城的方向也出現了一隊人馬。
朱棣隻好撥轉馬頭向東飛馳。後麵追兵一邊緊追不舍,一邊不時地射來幾箭,逼得朱棣左躲右閃,難以全速逃命。眼見追兵越來越近,不知打哪兒跑了過來一群馬,朱棣立即騎著青驄馬衝入馬群。追兵失去了目標,又無法攔截這一大群馬匹,隻好悻悻勒馬而回。
據說,南京話裏的“兩不過三”便是由此而來。
朱棣當上皇帝後,為了紀念此事,特地在遇到黃驃馬、青驄馬、馬群的地方築台以誌記念。由此,在紫金山東麓留下了黃馬台、青馬台、馬群的地名。
這個傳說是73年在酒桌上聊起南京一些地名時,聽一位土生土長的南京同事講的關於黃馬台、青馬台、馬群等地名由來的故事。如今,黃馬台和青馬台已經湮沒在變遷中,隻留下位於交通要道的馬群。
這個傳說在如今的網上是找不到了。可以查到的相關傳說,山上的部分相似,不同的是,朱棣時年隻有十幾歲,還沒有被封為燕王;個別的文字說,當時朱棣14歲;個別說,朱棣當時已是燕王。
至於幫助朱棣逃跑的人,有說是生母馬娘娘,有說是生母碽妃。逃跑路線是一樣的,都是出西安門,即今中山東路逸仙橋與龍盤中路相交處附近,西行至清涼山附近的清涼門出城,過一條河,登船脫身。為此,後人稱這條河為“燕王河”。也有說,朱棣是從燕王河通往城外的涵洞鑽出城的。
傳說畢竟是傳說,下麵是有關南京城建築,及朱棣的生長、分封的年表: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采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府。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采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府。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明南京城在六朝京師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囊括南京曆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10]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農曆八月(1366年9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是年朱棣六歲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祭告太廟,為自己渡江後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為“棣” [189] ,此時朱棣已經七周歲,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是年朱棣七歲
1368年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國號為明,年號為洪武。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宮中建成“大本堂”,廣集藏書、延請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勳貴子弟便開始在其中讀書學習。是年朱棣八歲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封十歲的朱棣為燕王,又設立大宗正院,即後來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 [130] 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諸王便是要讓藩王拱衛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治。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是年朱棣十三歲。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歲的朱棣與魏國公徐達長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後)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們了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自此之後,朱棣先後三次被派往鳳陽常駐,在練兵演武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史載朱棣在鳳陽時“民間細事,無不究知”,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幹預地方事務。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為大將軍,有時也要受到親王的節製。 [132]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棣北上燕邸就藩。是年朱棣二十二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門、三山門、通濟門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是年朱棣二十六歲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命朱棣擔任右宗正。是年朱棣二十九歲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製,以出征漠北。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準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麵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裏,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是年朱棣三十歲。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至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方始完工,曆時達28年公元。1366年到1386年,建築了規模宏大的 南京 城牆,前後共曆時21年,長達48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