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營級戰鬥群”之尷尬
——俄烏實戰給我軍的啟示
八米外——原名:外交座談會」
前言:這是一篇頗為專業的軍事學術文章,敬請讀者不要帶有政治立場來評說。
按語:探討“俄合成營改革檢視”——俄烏實戰中俄軍“營級戰鬥群”的優劣得失:實戰條件下,合成營綜合作戰能力、生存能力和接續能力,著實需要我軍剛剛起步的合成營能力生成實踐提供寶貴的實戰借鑒……
一、合成營基本概念
合成營,是指有多個兵種所組成的營級作戰單位,中國的合成營中包含有坦克、步兵、炮兵、工兵分隊,幾乎囊括了陸軍的所有基礎兵種,在營一級上就解決了步坦協同、步炮協同、破障開路等問題。合成營在其它國家軍隊僅有法軍的機械化步兵團(法軍的團相當於營)對步兵和坦克分隊進行了簡單合成。
我軍合成營全麵改革在“軍以下規模結構與力量編成”改革階段逐步落實,除吸收借鑒美、俄等主流合成營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還根據我軍特點和未來聯合作戰需要,在合成營能力目標設計上,還加強了與陸航、空軍、特戰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的聯係,即未來將通過北鬥終端、數字化移動網絡設備的裝備,合成營可以及時呼叫陸航武裝直升機、空軍戰鬥轟炸機對敵發動空襲,電子對抗部隊對敵方地域實施通訊幹擾壓製。而合成營本身的偵察分隊也裝備了無人機等先進偵察設備。可以說,合成營在偵察能力、數字化通訊能力及呼叫空地支援方麵較比傳統營級戰鬥分隊有了質的提升。在遠程火炮、火箭炮、遠程戰術導彈、戰術彈道導彈、空地火力等遠程打擊手段日漸豐富的今天,地麵作戰部隊更多的將是充當"地麵上的眼睛",通過呼叫火力打擊來消滅敵軍。小規模的合成化地麵部隊將更適合未來戰爭,我軍合成營很好地迎合了這一趨勢。2020年3月20日,《解放軍報》在頭版刊登題為《合成營成為陸軍機動作戰基本單元》的文章指出,經過幾年探索研練,合成部隊成為陸軍主要作戰力量,重型、輕型、空突、山地、兩棲等多類新型合成營模塊化嵌入陸軍作戰體係,實現了作戰指揮多源感知、作戰要素高度融合,作戰空間向多維拓展,推動陸軍部隊機動作戰、立體攻防能力大幅躍升,合成部隊已經成為我軍陸軍主要作戰力量,重型、輕型、空突、山地、兩棲等多類新型合成營模塊化嵌入陸軍作戰體係,實現了作戰指揮多源感知、作戰要素高度融合,作戰空間向多維拓展,推動陸軍部隊機動作戰、立體攻防能力大幅躍升。
從目前的公開資料上可以看出,合成營不是固定的,而是模塊化,轉變化,多兵種技種化,多領域化,多專業化的強大戰鬥力集成單位,未來可能還會轉變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研究思考:
作戰編成:每個合成旅下轄若幹合成營,以重型合成營為例,一般描述為“六連製”或“八連製”不等,即步兵、裝甲、炮兵,偵查、防空、通訊、工程防化、反坦克、衛勤保障等等。
作戰環境:通常是全域作戰,如山地(輕型合成營),搶灘(陸戰合成營),草原(重型合成營),城市(中型合成營),不同的作戰環境適合不同的合成化部隊,但是重型合成營就不能上青藏高原了?不盡然吧,隻是15式新輕坦貌似更符合高原山地,所以中國合成營分輕(輕量化步戰車)中(輪式裝甲單位為主)重(履帶裝甲單位為主)。
模塊化建設:合成營的編製不是固定的,比如旅級單位可以給合成營加強運輸,後勤編製,可以臨時下放炮連,可以臨時下放多個坦克連隊,或者上交若幹連隊以供配屬給其他營,那麽合成營這種行政和訓練單位,戰時通過合成編組,形成臨時的突擊群,以加強某一方麵或者弱化某一方麵能力的情況。
多域化:多域化也就是多個領域的集成化,前麵說了,軍改前的營,可能下轄三個坦克連或者機步連或者摩步連,編製是單一的,然後頂多增加一個武器排,什麽通用機槍啊,便攜反坦克啊,迫擊炮啊,等等,運輸,衛生單位頂多了。指揮班子也比較單薄,什麽都得請示團級單位。而合成單位的話,除了運輸,衛生意外,還要有參謀,維修,保養,設障排障,埋雷排雷,水源保障,食物保障,物品管理和下發,炮術,防空,出庫入庫,反坦克,特殊駕駛等各個門類,而且軍改後要求所有帶兵軍官,要懂自己所領導的人員和所有裝備,各個單位各個裝備都要輪一遍,就算不會修車但最起碼不會下錯命令,多領域無疑給指揮員帶來很多“麻煩”。
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目前世界各國關於合成營的實踐和探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兵種專業混雜、混編訓練難、戰法編成舊、合成化指揮能力不足等等,我軍在合成營改革建設的第5個年頭裏,同樣始終在這些共性問題破解中不斷摸索,部分方向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二、以炮兵為核心的俄軍“營級合成戰鬥群”的實戰表現
和其他國家的合成營不同,俄軍的“營級戰鬥群”具備非常明顯的“以炮兵為核心”的色彩。一個俄軍的“營級戰鬥群”,一般擁有3個機械化步兵連/摩步連、1個坦克連、1個火箭炮連、1-2個身管火炮連以及防空、偵查、通信等作戰分隊。“營級戰鬥群”是俄軍旅級作戰單位下屬的“拳頭力量”,相關的裝備、人員都是從全旅抽調而來,匯集了約大半個旅的戰鬥力。
俄軍的“營級戰鬥群”並不是取消團級指揮機構,然後由旅級指揮機構指揮多個合成營展開作戰。而是直接將一個旅的戰鬥力“濃縮成精華”。所以,一般俄軍的一個旅級作戰單位,旗下一般隻有一個“營級戰鬥群”,即使是人員和裝備都充裕,也隻有2個“營級戰鬥群”。
在此次俄烏開戰前,俄軍在“俄-烏”邊境擺出了數量十分龐大的地麵部隊。而在開戰後,俄軍充分發揮了“大縱深”作戰理念,對烏克蘭政府軍進行快速穿插,想要通過對烏克蘭政府軍的快速分割包圍,最終快速結束戰鬥。但俄軍在戰鬥中的實際表現,卻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雖然俄軍多股部隊確實行動迅速。但是俄軍並沒有打下一個堅實的“後方”。無論是烏克蘭政府軍還是亞速營,都在不斷攻擊俄軍的後勤運輸線。而即使是不計算俄軍後勤運輸線遇襲的損失,俄軍地麵部隊在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大量自行火炮、主戰坦克、防空戰車都落入了烏克蘭的手中,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根據俄軍營級戰鬥群的合成化構成就可以看出不少實戰中可能“露怯”的不少端倪:首先,因為“營級戰鬥群”中火炮的占比很高。3個連級步兵作戰單位,可以擁有非常充沛的火力支援。在此前東烏地區的小範圍作戰中,俄軍基層步兵分隊在戰鬥中能夠得到充沛的炮火支援。除非敵人已經完全掌控了製空權或者是數量遠遠多於己方,不然麵對同等級對手時優勢就很明顯。
三、對俄軍合成營實戰情況的反思
俄軍在俄烏戰事中的這番表現,也讓不少人將注意力集中到了俄軍的“營級戰鬥群”,也就是BTG的身上。俄軍的“營級戰鬥群”既是俄軍軍改的產物,也是俄軍一直引以為傲的營級合成化部隊。但從此次俄烏戰爭中俄軍“營級戰鬥群”的表現來看,俄軍的合成營改革是值得反思的。俄軍的“營級戰鬥群”如果是一對一式的作戰,確實比其他國家的合成營級別作戰單位厲害,但如果戰鬥規模擴大,俄軍的“營級戰鬥群”就暴露出了大量的致命問題。
首先,俄軍的“營級戰鬥群”保障力量不足。俄軍的“營級戰鬥群”缺乏能夠跟進作戰的後勤保障單位,大量的自行火炮和裝甲作戰車輛並沒有得到能夠與之匹配的後勤保障支持。這就導致俄軍的“營級戰鬥群”在此次的快速推進中,一旦遭遇主戰坦克、防空戰車、步兵戰車發生小規模故障或者是油料不足時,隻能夠被迫選擇拋棄,缺乏長時間高強度持續作戰能力。
其次,是偵察力量不足。俄軍“營級戰鬥群”下屬的火炮部隊,主要依賴作戰部隊和偵察部隊提供情報支援。在東烏地區作戰時,因為有東烏地區的民意支持,展開作戰的問題不大。但一深入烏克蘭境內後,“營級戰鬥群”本身缺乏獨立偵查力量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這導致俄軍的“營級戰鬥群”在麵對小規模烏克蘭政府軍的襲擊時,空有一大堆的火炮,卻有力無處使。
最後,是戰鬥兵員不足,一旦遭遇城市戰很難快速打開局麵。為了避免造成大量平民被誤傷,俄軍此次嚴格限製在烏克蘭城市中大量使用重火力。這導致俄軍的“營級戰鬥群”一旦遭遇城市戰,其炮兵火力優勢完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整個“營級戰鬥群”中的地麵戰鬥主力,就是1個坦克連和3個機械化步兵連/摩步連。表麵上來看勉強夠用,但俄軍“營級戰鬥群”中的自行火炮單位、防空單位本身的自衛力量並不算強,需要再抽調一些作戰力量來保護其戰場安全,能夠投入城市戰的戰鬥兵力就更少了。
說白了,俄軍的“營級戰鬥群”就是一個渾身肌肉的壯漢。如果要讓其搞一對一的單挑,並且放開限製,確實戰鬥力驚人。但如果要像其他部隊一樣搞長途奔襲,要麽體力跟不上,要麽就有力沒處使,合成化改革中最強調的戰場適應能力方麵,是不合格的,俄軍的合成營改革是失敗的。
四、對我軍合成營建設改革的借鑒
俄軍的“營級戰鬥群”給我們提供了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訓,首先,合成營之間的配合遠比單幹更加重要。俄軍的“營級戰鬥群”能夠真正使用的合成營也就1-2個,雖然將全旅的作戰精華都集中了起來,但是這也導致了“營級戰鬥群”之外的其他部隊,不僅戰鬥力較差,而且也沒有辦法為“營級戰鬥群”提供有力的支援。
以此次俄烏戰事為例,俄軍很快就發現了自己的“營級戰鬥群”在推進過程中被迫大量拋棄重裝備,但其他作戰單位根本就沒辦法及時跟上“營級戰鬥群”的推進速度,無法及時接收前線部隊拋棄的這些重裝備,導致不少己方重裝備落到了烏克蘭方麵的手上。
如果俄軍的合成營改革沒有這麽“長短腳”,旅級指揮機構下還有戰鬥力夠用的支援單位,俄軍“營級戰鬥群”在推進過程中拋棄的大量重裝備,也能夠回收和挽救回來不少。其次,全麵發展比隻強調一點更重要。本來合成營改革就是為了讓部隊指揮更加順暢,戰場適應能力更強。結果俄軍的“營級戰鬥群”被改成了機械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加強版的炮兵突擊集團,在遭遇重炮使用受限的情況時,應對能力就很差了。
如果適當加強坦克和步兵的數量,那麽應對各種複雜情況時的應對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改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為合成營的改革投入足夠的經費支持。俄軍的用“濃縮精華”的方式搞出的“營級戰鬥群”。說白了還是俄軍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搞中美這樣的合成營改革,隻能夠把錢花在刀刃上,搞這種“費徹底”的合成化集群改革,可能既丟了芝麻、又折了西瓜。因此,對我軍而言,合成營建設的建設發展首個重點就應該放在指揮-控製模塊上。我軍傳統的營隻是一個高級戰術編隊單位。美蘇兩國的營更加複雜一些,具備一定的獨立C²能力(指揮-控製C²係統),但是要想指揮複雜的兵種合成戰鬥,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美軍是將陸軍作戰和支援單位編製成一個個模塊化單元。其中,作為基本戰鬥模塊的聯兵營,其營部配備了信息化指揮通信設施,並且組建了參謀模塊和保障模塊,從而構成了一個袖珍式的司令部。同時,營部連負責向營部提供必要的勤務支援,包括通信、情報、偵察等。很顯然,美軍的合成營改革意味著指揮權力的下放和部隊戰鬥責任空間的擴充。現役陸軍部隊必須比過去關注更深的戰術縱深和更寬的戰術正麵。因此,未來我軍合成營的指揮-控製能力將會是建設發展形成突破或者營級合成化戰鬥力生成的關鍵,包括數字化、網絡化的通信指揮設施和高素質的參謀指揮人員,等等。其次,合成營建設還應持續強化火力合成模塊。營的火力主要以直瞄武器為基礎,屬於近戰火力。隨著營合成戰鬥縱深的加大,開始出現對間瞄火力的需求。營隊屬迫榴炮射程可達10千米,這已經超過了直瞄火控係統的通視範圍,必須由前沿觀通所、偵察無人機提供必要的情報支援和射擊引導校準。其縱深打擊火力已經接近二戰時師屬炮兵群的威力了。同時從俄軍的實戰教訓來看,間瞄重火力單元應該控製好加入整個合成營戰鬥群力量編成的合理配比,不然“尾大不掉”的問題確實在實戰中會很難看。因此,合成營具備執行綜合的火力對抗戰鬥能力,要求合成營指揮部增設火力協同中心(單元),以便在保證營級作戰分隊機動性和衝擊力的同時,能夠在伴隨活力保障的情況下,逐步拓展到聯合旅屬或軍屬兵火力、航空兵火力的戰鬥。再次,合成營建設應始終聚焦人才隊伍建設。合成軍隊對參謀指揮人員的要求,對專業士官的需求都是非常旺盛的。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難以吸引足夠多的優秀人才來填補數百個合成營的編製空間。原本隻是為師團機關準備的配置,現在要下放到營級,人事成本將會呈指數增長。總的來說,合成營建設勢必要求更加精細的兵種建設。但是如果兵種裝備發展緩慢,人員培訓質量不高,指揮-控製模段搭建不起來,那麽合成營就無法兌現其潛力了。更何況,作為一個“千人百車”的最末端基層單位,合成營指揮勢必不是輕鬆的工作,可能需要幾代甚至十幾代合成營人孜孜以求、破立並舉、不斷探索、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