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正文

一年一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時,最高獎怎麽空缺了?

(2016-01-09 03:56:13) 下一個

今天,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備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繼2004年之後,再一次出現空缺。

從2000年至今,已有25位科學家從國家最高領導人手中接到這沉甸甸的榮譽證書。國家最高科技獎再次空缺,不禁引發疑問:這個獎怎樣評出,為何空缺,該如何解讀?

“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是符合條例規定的正常現象,也體現了該獎項要求高、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空缺:“符合規定很正常”

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製度改革後增設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已是我國目前級別最高的科學技術獎勵。它的設置,突破了以往國家隻授予項目獎而不授予個人獎的限製。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或者在科 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授予人數每年不超過兩名,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頒獎。

“這就意味著,選出兩人、一人,或者空缺,都符合條例規定。”該負責人說。

回溯曆史沿革,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首次評審以來,除2004年和2015年空缺外,2002年、2006年、2014年也是1人獲獎。

這個獎是怎麽評出來的,評委都是什麽人、具有什麽資質?據介紹,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產生要經過推薦、受理、初評、考察、評審、審定、審核、批準等八個 步驟。首先由具有推薦資格的推薦單位或者最高獎獲獎人提名推薦,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形式審查合格受理後,產生當年有效候選人。然後,組織召開國 家最高科技獎初評會議,由專家投票進行差額初選,對初評通過者還將進行實地考察。接下來,召開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委員會會議,投票選出當年建議授獎的候選 人,再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會議進行審定後,經科技部審核,報國務院批準,最後由國家主席簽署並親自頒發證書。

據悉,最高科技獎評委主要由科技界德高望重、功勳卓越的資深科學家、當年候選人所從事專業學科或領域內的同行專家等構成。

“與其他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申報製不同,國家最高科技獎采取的是推薦製,雖然推薦渠道並不窄,包括單位和個人,但由於它的份量很重,推薦的人數本來就不多。此外,獲獎者需要獲得評審委員會2/3以上的選票,今年候選人均沒通過評審。”該工作人員說。

諾獎與最高獎沒有簡單可比性

有人不禁要問,榮獲2015年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沒獲過國家最高科技獎?“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就能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委看問題的視角不同,科 技創新服務對象不同,甚至連意識形態都會成為影響因素。”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吳愷從事科技獎勵製度研究多年。他說,屠呦呦的成果被國內學界認為屬 於集體成果,但諾貝爾獎評委則從其中挖掘出了她獨特的個人貢獻。

其實,青蒿素的發現及後續的係統性研究,得到了國內和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黨和國家對青蒿素相關研究給予了持續的支持與充分的肯定。據了解,屠呦呦 和青蒿素相關研究成果曾先後獲得多項國內外科技獎勵。1978年至今,屠呦呦共有8次獲得相關科技獎勵,分別是: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中醫藥科技 進步獎、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泰國瑪希頓皇子獎、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獎項。1979年 至今,青蒿素相關研究成果也先後獲得了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

吳愷表示,國家最高科技獎和諾貝爾獎在評審程序上有相似之處,比如都采用推薦製,而非申報製。但具體到操作過程,又有很多不同,存在明顯差別,諾獎主要實行同行評議,是社會獎項,而我國最高科技獎是政府獎。

“一個世紀前在瑞典誕生的諾貝爾獎,其自然科學獎的是聚焦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等幾個領域做出的原創性成果。”科技部原副秘書長段瑞春指出,最高獎與諾貝爾獎之間沒有簡單可比性,但它們均是達到國際水準的重要榮譽。

“國家最高科技獎有自己的評審程序和規範,並有明確的流程及時間節點,我們將嚴格按程序辦事。隻要符合推薦條件的候選人,我們都不會排斥。”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獎勵製度:在改革中完善

以1999年頒布實施《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為起點,國家科技獎勵製度已走過16個春秋,並將在改革中繼續完善。

段瑞春是當年製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參與者之一。他認為,國家科技獎勵服務重大需求,成為激勵人才第一資源、推進創新第一動力的強大杠杆, 鼓舞和帶動了各省市、各相關部門獎勵科技人才的積極性。段瑞春表示,國家科技獎勵獲得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做出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當然,在科技革命和產業更新的背景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洪流中,各項工作都會麵臨新問題、新挑戰,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做出必要調整,將使的我國 獎勵工作更上一層樓,以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的要求。”

“有學者統計,我國科技人員中,隻有15%曾獲得過科技獎勵,這說明我國科技獎勵覆蓋麵不廣,對普通科技人員缺乏一定的激勵作用。反之,如果盲目擴 大獎勵覆蓋麵,減少獎金量,又會影響國家科技獎勵的權威性。”吳愷認為,任何改革,都需要在一係列矛盾中保持一種綜合平衡。(科技日報)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設立,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獲獎者不超過兩名,獎金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4年,共有25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0年

吳文俊,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昆,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劉東生,地球環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永誌,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葉篤正,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孟超,肝膽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

李振聲,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征鎰,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誠,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光憲,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

穀超豪,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家棟,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

◎2010年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吳良鏞,建築與城市規劃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家麟,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

鄭哲敏,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雷達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張存浩,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

◎2014年

於敏,核物理學家,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