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流芳千古的才子佳人---明清瓷器上的《西廂記》

(2019-01-25 08:51:07) 下一個

對於古瓷《西廂記》紋飾的考察

中國古典戲曲名著《西廂記》自元代誕生以後,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喜愛;以它為藍本的各種地方戲曲久演不衰,傳播範圍甚廣,可謂家喻戶曉。有關《西廂記》的美術創作廣見於版刻書籍、年畫、瓷繪、雕刻等,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

在瓷器表麵描繪《西廂記》圖最早始於何時?有人說是明代,也有人說是元代。多年來,海內外不少古陶瓷研究專家認為: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元青花梅瓶(圖1)和某私人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罐(圖2)畫的都是《西廂記》圖。對此我不敢苟同,以下分別予以辨析。

圖1.元青花梅瓶(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圖2.元青花罐(私人藏)

先說那件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元青花梅瓶:粗粗一看,隻見畫麵左方一婦人正舉棍欲打,對麵一女子掩麵而哭,很像《西廂記》內老夫人拷紅的情節。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位婦人手裏的竹棍是沿著她的腰部向下延伸的。雖然竹棍下半截因被裙子遮住而完全看不見,但很容易判斷那根竹棍是斜抵在地上的,也就是說那位婦人是拄著一根高過頭頂的竹拐杖,而完全不是舉起一根短竹棍正準備打人。因此“拷紅”一說純屬誤斷。即使硬要把那根竹拐杖說成是打紅娘的棍子,“拷紅”一說也難以成立,理由如下:第一,《西廂記》內“拷紅”的發生地是堂上,也即室內,而非室外庭院中。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老夫人怎麽可能在室外叱問紅娘,讓女兒做的這種見不得人的事被外人聽到呢?第二,老夫人訓斥紅娘時,紅娘應該是跪在地上的。第三,麵對老夫人的責問,紅娘有勇有謀,機智伶俐,應對自若,從不曾掩麵哭泣。第四,作為堂堂相國夫人,親自操棍來打家中婢女,也不合情理。若真要打,自會吩咐下人來做。另據《西廂記》研究專家蔣星煜先生說:紅娘這一配角是隨著後人對《西廂記》的不斷改編而在劇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元代,紅娘在劇中的地位還相對較低,直到明代,《西廂記》才分出“堂前巧辯”一折,明末清初,又改稱“拷婢”(又稱“拷豔”、“拷紅”),紅娘的戲份逐漸愈來愈多。因此,在元代瓷器上不大可能出現“拷紅”畫麵。綜上所述便可以斷定:此梅瓶所繪圖案決非《西廂記》。那麽該梅瓶究竟所畫為何故事?有人說是馬致遠的《江州司馬青衫淚》雜劇,證據也不足。我將此梅瓶畫麵與日本著名收藏家阪本五郎舊藏元青花梅瓶(殘存中段)(圖3)、日本大阪萬野美術館藏元青花罐兩者所繪《百花亭》雜劇圖分別作了比對(圖4),發現三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左邊那位婦人都身穿格子花紋長裙,手拄一根竹拐杖,隻是手持姿勢、拐杖長短不同而已。甚至所繪樹木均相同,枝葉也相似。因此我覺得此梅瓶很有可能畫的也是《百花亭》一劇。限於主題,此處不予展開,留待另文作專門分析。

圖3.阪本五郎舊藏元青花《百花亭》圖梅瓶(殘存中段)

圖4

再說那個元青花罐,描摹一女子在庭院中焚香,卻不見月亮。鶯鶯焚香,《西廂記》裏明明寫著 “剔團圞明月如懸鏡”。畫工若真的畫崔鶯鶯,圓月肯定不會省略。退一步說,就算此圖是焚香拜月,這樣的場景在“貂蟬拜月”故事、戲劇《拜月亭記》等劇本中都曾出現過,根本無法確證焚香者一定是崔鶯鶯。再說女子焚香拜月以祈禱或許願,是古代民間風俗,一般仕女圖中也會出現,未必描繪的就是戲曲故事。典型的鶯鶯拜月畫麵應該是:紅娘陪鶯鶯焚香,張生在牆外偷聽她倆說話,當然天空圓月必不可少。僅憑有女子焚香形象便判斷所繪為《西廂記》,顯然缺乏足夠依據,難以讓人信服。

元代青花瓷上的繪畫以花卉動物紋為主,人物紋極少。人物紋的題材主要取自小說、曆史故事、雜劇以及神話傳說等。元代有名的雜劇很多,盡管《西廂記》在當時已經廣泛傳播,但其流行程度和地位遠不及後世。故元青花上不見《西廂記》圖也屬正常。按照一般規律,總是先有紙麵繪畫,再有瓷麵繪畫。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元代或更早的《西廂記》繪畫(包括版畫)傳世,故元代瓷器上出現《西廂記》圖畫的可能性不大。

瓷繪《西廂》始於明末

元代青花人物紋瓷繪宛如曇花一現,隨著元朝的覆亡而突然消失。明朝初年,瓷器紋飾多為植物,少量為動物,人物極為稀見。“空白期”(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以後,人物紋才逐漸增多,主要是庭院仕女、嬰戲、文人高士以及神仙圖(屬於道教者居多)。雖然也曾出現過以曆史故事、小說等為題材的人物紋飾,但為數極少,並不具有普遍性。

明代嘉靖、萬曆之際,江南一帶手工業快速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出版業的壯大。為迎合市民階層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各地書坊刊刻發行了大量帶有精美插圖的書籍,最多的當然是戲曲、小說(圖5—圖7)。而景德鎮離明代版畫出版中心之一的徽州距離較近,很容易受其影響。明末,窯廠畫工們為順應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開始嚐試在瓷器上臨摹插圖本戲曲、小說書籍中的人物故事圖案。這類瓷器推向市場後,大受歡迎。於是戲曲、小說人物故事紋飾越來越多,逐漸蔚為風尚。瓷繪《西廂記》圖案應該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的繪有《西廂記》圖案的瓷器燒造於崇禎朝(圖8)。在沒有見到更早的實物的情況下,我們隻能說,瓷繪《西廂記》紋飾始見於明朝末年。

圖5.明萬曆環翠堂本《西廂記》“聯吟”插圖

圖6.明萬曆環翠堂本《西廂記》“逾牆”插圖

圖7.明萬曆繼誌齋本《西廂記》“驚夢”插圖

有意思的是,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曾向中國訂製一批瓷器,圖案要求以人物仕女為主,有故事情節者更佳。於是景德鎮特意燒製了以《西廂記》故事為圖案的青花盤和瓶,結果運去後大受歡迎。誰也料想不到,中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的情愛故事竟然最早是通過瓷器為歐洲人所了解的。

圖8.明崇禎青花《西廂記》“送別”圖花觚

清代瓷器上的《西廂記》紋飾

清軍南下,肆意燒搶屠戮,景德鎮製瓷業遭到重創,直到清王朝建立後,才慢慢恢複元氣。幸運的是,明末形成的瓷器上描繪小說、戲曲故事圖的傳統被很好地延續下來,並得到了蓬勃發展。順治朝,瓷繪《西廂記》圖就很流行(圖9A、9B)。到了康熙時期,瓷繪《西廂記》紋飾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曆史上的巔峰。各種碗、盤、杯、瓶、罐、筆筒等都常見繪有《西廂記》圖。明晚期的瓷繪《西廂記》圖主要模仿刊本《西廂記》中的版畫插圖,雖然後來稍有變化,但終究未能脫盡版畫的模樣。而康熙時,窯廠畫工們大多對《西廂記》故事圖中的人物和場景作了重新創作,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生動傳神。即使描繪同一情節,不同器物上所繪畫麵也少有雷同。表現形式則更豐富,比如一件器物上既有描繪單幅《西廂記》圖的(以盤、碟為主),也有描繪一組《西廂記》不同場麵圖案的(以碗、瓶等立件為主),甚至還有同一套器物上每件描繪《西廂記》一個場景,件件不同,合成一套的(比如套杯、瓷磚等)。無論是單幅畫,還是組畫,大多與《西廂記》折子戲的名目相應。(圖10—圖22)

圖9A.清順治青花《西廂記》“奇逢”圖筒瓶

圖9B.清順治青花《西廂記》“奇逢”圖筒瓶(另一麵)

圖10.清康熙青花《西廂記》“假寓”圖大碗

圖11A 清康熙五彩《西廂記》“聯吟”圖筆筒

圖11B 清康熙五彩《西廂記》“聯吟”圖筆筒(另一麵)

圖12..清康熙青花《西廂記》孫飛虎搶鶯鶯圖(“解圍”一折)大碗

圖13.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惠明和尚討救兵圖(“解圍”一折)大筆筒

圖14A.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惠明和尚討救兵圖(“解圍”一折)觀音瓶

圖14B 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惠明和尚討救兵圖(“解圍”一折)觀音瓶(另一麵)

圖15.清康熙青花《西廂記》張生鶯鶯幽會圖(“佳期”一折,紅娘正將枕頭遞給張生)大碗

圖16A.清康熙青花《西廂記》“佳期”圖高足杯

圖16B清康熙青花《西廂記》“佳期”圖高足杯(另一麵)

圖17.清康熙五彩《西廂記》“佳期”圖大盤

圖18英國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釉裏紅《西廂記》“奇逢”圖盤

圖19英國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釉裏紅《西廂記》圖盤

圖20英國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西廂記》圖盤

圖21英國巴特勒家族藏清康熙青花《西廂記》圖盤

圖22清康熙五彩《西廂記》“奇逢”圖盤

晚明時期的瓷繪《西廂記》主要是青花,五彩罕見,而康熙時期則既有青花,也有五彩,各臻絕妙。若論其藝術水準,要高過當朝木刻版畫,可與明代版畫相頡頏,即使在中國人物畫史上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雍正時期,瓷繪《西廂記》仍沿襲前朝,然以粉彩為主,顏色鮮豔,繪畫水平有所下降(圖23—圖25)。所見外銷歐洲的帶有《西廂記》紋飾的瓷器多為康熙、雍正兩朝燒製,以盤類居多,小至數寸,大至50公分以上,應有盡有;青花、五彩、粉彩各展風采(圖26、圖27)。

圖23.雍正粉彩描金《西廂記》“巧辯(拷紅)”圖盤

圖24.清雍正粉彩描金《西廂記》“送別”圖盤

圖25.清雍正粉彩《西廂記》“驚夢”圖大盤

圖26.清康熙青花《西廂記》“送別”圖折沿盤(外銷瓷)

圖27.清雍正青花礬紅描金《西廂記》“逾牆”圖折沿盤(外銷瓷)

細心考察後會發現,到了乾隆朝,瓷器上的《西廂記》紋飾數量急劇下降。這與朝廷對《西廂記》的查禁有關。清朝初年,雖然也禁毀所謂“淫詞小說”,但稽查並不嚴厲。乾隆當政,文禁趨嚴,《西廂記》也在禁止之列。此時“文字獄” 盛行,稍有違礙,便會慘遭不測,甚而被誅滅九族,連掘墓開館、焚屍揚灰的事都有。窯廠畫工們自然不敢輕易犯禁。因此今天很少能見到乾隆朝瓷器上的《西廂記》圖。直到嘉慶以後,文網漸弛,瓷繪《西廂》才稍稍增多(圖28、圖29),然而已不成氣候,質量也大為下降,難望康雍時項背了。

圖28.清嘉慶粉彩《西廂記》“奇逢”圖方形筆筒

圖29.清道光粉彩《西廂記》“聽琴”圖碗一對

餘 話

通過以上考察,可知瓷繪《西廂記》的誕生、發展、繁榮和衰落既與陶瓷發展史相關,也與《西廂記》的傳播史關係密切。陶瓷是日用品,各時期瓷繪《西廂》數量的變化也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西廂記》在民間的傳播狀況。

明清瓷器上的《西廂記》畫麵,無論是單幅的,還是成組的,多與《西廂記》折子戲的名目相對應。比如古瓷上常見的《西廂記》圖畫有:佛殿奇逢(驚豔)、牆角聯吟、白馬解圍、鶯鶯聽琴、乘夜逾牆(跳牆)、月下佳期、堂前巧辯(拷紅)、長亭送別、草橋驚夢等。描繪頻率最高的要數奇逢(驚豔)和送別。也許因為愛情和離別之情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最能打動人,也易於設計場景、安排人物、營造氣氛,故最受大眾歡迎。

《西廂記》紋飾在明清兩代都隻出現在民窯瓷器上,官窯瓷器上根本看不到。這是因為上層統治階級一向認為戲曲、小說不登大雅之堂,《西廂記》更被視為誨淫之作,當然絕不可能讓工匠們用《西廂記》圖來裝飾宮廷和官府使用的器皿和陳設用品。有些專家認為康熙初年中和堂款的瓷器屬於官窯(參見圖12、圖18),但我持相反觀點:僅從它畫《西廂記》圖這一點來判斷,就不可能是官窯,而隻能是私家訂燒的民窯精品。

明清瓷器上描繪《西廂記》圖的很多。按理,與《西廂記》齊名的《牡丹亭》也應該時常出現在瓷器上,然而奇怪的是很難見到。多年來我隻見過英國巴特勒家族收藏的一件青花小盤繪有《牡丹亭》圖,柳夢梅的半身像占據了一大半盤麵(圖30)。究其原因,我以為一是《西廂記》的受眾麵更廣,也即各個階層的人都喜愛;而《牡丹亭》則相對來說更高雅,愛好者主要為知識階層。二是《西廂記》的故事性更強,易於用繪畫來表現。權衡下來,窯廠畫工當然更願意選擇《西廂記》。由此看來,瓷繪《西廂記》紋飾能夠長久流行,絕非偶然。

圖30

本文轉載自《收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高斯曼 回複 悄悄話 好!謝謝分享!
ttyz99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分享! 以前知道畫片出自西廂記, 但不知道具體對應哪個情節.
金玉屋 回複 悄悄話 真詳細,辛苦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