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2016-01-07 09:23:16) 下一個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家人團圓,祭告祖先,高高興興吃上一餐年夜飯,是普通人家的基本願望。舊曆十二月三十晚上,在萬家燈火裏,盛宴同時開啟。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舊時過舊年,“暖鍋”是標配

1910 年春節,宣統二年,末代皇帝溥儀那年四歲。按照慣例,皇室會在太和殿舉行國宴,招待王公貴族和外國使節,皇帝隻會出於禮節親臨,而不進食。宴會菜品極盡奢 靡,據記載:“太和殿大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事實上,四歲的溥儀也沒有吃什麽東西,因為他還太小。那一年的上海,已經流露出關於春節 的某些洋派的氣質。春節當天(2月10日)出版的《申報》上有一篇雜談:“新年各處同也,而上海之新年特別者:門上懸鬆柏,西例也;賀歲穿貂褂,京式也; 體麵商人元旦必手籠箭袖,仿宮派也;地方紳董初三日穿補褂拜年,忘忌辰也。”春節之食,即便在動蕩的帝國之末,也未曾改變其麵貌。闔家、祭祖、團圓、互道 新禧,都是必然的路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美食是奢望,能夠吃一頓飽飯已經是安慰。

兩年後的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 布改用公曆。那也是一個一切求新的年代,舊的、傳統的,皆要廢除,包括舊曆中的新年。原指農曆歲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來指公曆1月1日,農曆歲首則叫“春 節”。政府發出告示:“凡各地人民應將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紮彩、貼春聯等一律移 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1935年,一位作家寫下一段關於中國人與食物的文字。他說:“人世間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將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 問,而是‘吃’。”這個人是林語堂。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文豪的新年

同 樣是在1935年,林語堂寫下了一篇文章——《記元旦》“我再想到我兒時新年的快樂,因而想到春聯,紅燭,鞭炮,燈籠,走馬燈等。在陽曆新年,我想買,然 而春聯走馬燈之類是買不到的。我有使小孩失了這種快樂的權利嗎?我於是決定到城隍廟一走,我對理智說,我不預備過新年,我不過要買春聯及走馬燈而已。”

還 是1 9 3 5 年,魯迅也寫了一篇文章——《過年》:“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 僅有的高興。”從1912年開始,魯迅就沒有過過舊曆年,過年對他來說,無所謂節日,更無所謂年夜飯,隻是年紀大了,喜歡和孩子們一起放鞭炮。在之後的 1936年春節,那也是魯迅生命中最後一個春節,他在日記裏寫道:“陰曆丙子元旦。雨。無事。晚雨雪。”魯迅不是一個喜歡過年的人,但他的著名小說《祝 福》是以過年為開頭的:“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 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裏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裏 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 的卻隻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在某種程度上,春節屬於童年。

梁 實秋寫過一篇文章——《北平年景》:“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咽。一鍋燉肉, 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醃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夠,初一不動刀,初五以前不 開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結果是年菜等於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後已。”餃子也是必需品,梁實秋寫道:“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裏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 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脹。這種疲勞填充的方法頗有道理,可以使你長期的不敢再對煮餑餑妄動 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後明年再說。

除夕宵夜的那一頓,還有考究,其中一隻要放進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隻主交好運。家裏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 老人家幸運的一口咬到。誰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腳,誰都心裏有數。”那時的年飯標配是暖鍋,就是梁實秋說的一鍋燉肉,加上蘑菇、粉絲、山藥,一碗又一碗的,上 海稱作“全家福”,到了安徽,則是胡適家的“一品鍋”,據梁實秋撰文回憶:“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有二尺,熱騰騰地端了上桌,裏麵還在滾沸,一層雞,一 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卜青菜,味道好極。”到了廣東的客家,則是盆菜,各種食材分門別類,層層堆積,裏麵的內容沒有一定 之規,一般會有蘿卜、皮、魷魚、冬菇、雞肉、炆豬肉,上層總會是精貴的食材,下麵是吸收湯汁最佳的食材,一層層地團圓著吃。

蔣介石吃了這餐年夜飯,就再沒能回故鄉

有一年的春節,蔣經國記了一輩子

那 是1949年1月28日,農曆除夕。這一天,蔣介石回到了浙江奉化溪口老家,“全家在報本堂團聚度歲,飲屠蘇酒,吃辭年飯,猶有古風”。吃過年夜飯後,蔣 介石還從溪口請了幾位京劇名流來唱堂會。1月29日大年初一一早,蔣氏父子便去寧波城內蔣家宋朝祖基金紫廟祭祖,接著又回溪口宗祠及大、二、三、四房祖堂 祭祖。大年初一下午,蔣介石獨自“在慈庵讀書散步”,晚上“溪口五十裏內鄉人,紛紛組織燈會,鑼鼓徹天,龍燈漫舞”。蔣經國在日記裏寫道:“自民國二年以 來,三十六年間,父親在家度歲,此為第一次??我們能於此良辰佳節,得慶團圓之樂,殊為難得。”這是蔣介石在大陸過的最後一個春節。年底,他飛赴台灣,此 生未返。

▌摘自《舌尖上的新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狸貓的爸 回複 悄悄話 老蔣沒大智慧,看不到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跑到台灣後才學共產黨搞土改. 若早在大陸搞土改,共產黨怎會崛起?
zd3y 回複 悄悄話 這是皇帝, 王爺家裏的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