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怎麽過聖誕你沒看錯,唐朝時基督教已經傳入中國,叫景教,當然會有聖誕節。據陝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皇帝“每於降誕之辰,賜天香以 告成功,頒禦饌以光景眾”。皇帝於聖誕節給景教賜香賜宴。下圖一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局部,一為敦煌發現的唐代景教畫像(耶穌?)複原圖。”吳鉤補充 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於唐德宗年間,上麵碑文稱“神天宣慶,室女誕聖”。可見唐朝人就已經過“誕聖”了。所以,在古代,“聖誕”是皇帝的生日,這 兩者是不一樣的。
大 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國碑由景淨撰,呂秀岩(呂洞賓)書並題額。高 279厘米,寬99厘米。是指初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羅人伊斯(或景淨)受唐政府資助在國都長安義寧坊大秦寺修建的一塊記述景教在唐朝流傳情況的碑 刻。它記述了當時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表現了唐政府當時包容、自由、寬鬆的思想政治環境,對研究我國古代的宗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 館。
唐代景教畫像,可能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耶穌畫像?
傳教士曾想給康熙受洗
北 京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博士、政治學博士後衛金桂說:”基督教進入中國最早是在唐朝,開始是在被稱為景教,但多由少數民族所信奉。在漢族主政為主和人口居多的 中國大陸,景教沒有形成引人注目的勢力。到了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基督教(到中國後被翻譯為天主教)才在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當時的官員是信息和事實上最早 接觸到傳教士的群體,因為他們有管理之責,而且科舉製下的官員,對知識具有遠較普通民眾為上的鑒別能力和賞識度,因而也容易接受這批‘科學傳教’的遠方客 人。因此,傳教士在中國官員群體中有了最早、關係最為密切的朋友,早期的中國教徒也基本是官員。”實際上,西方的先進科技如天文學、幾何學,還有鍾表、眼 鏡等等先進玩意兒,通過傳教士都在中國的上層階級中得到了傳播。康熙帝時,歐洲傳教士和中國上層的關係到了融洽交流的新高度。“傳教士們覺得康熙非常開明 寬容,將給康熙受洗入教提上日程。他們紛紛寫信給歐洲讚美康熙,希望派更多傳教士來,樂觀地認為中國的基督教化指日可待。從他們寫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人:康熙大帝》一書中,就以大量事實反映出了這位皇帝與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到康熙末年,各省教徒已達三十多萬,擁有教堂三百座以上。”
2002 年4月15日,馬紹爾群島郵政發行一枚《中國藝術畫作上的馬》小型張,小型張上的郵票選用了Giuseppe Castiglione神父(他的中文文字大家更熟悉:朗世寧)的《乾隆皇帝出巡》。畫作本身中西方風格結合。落款是“海西臣郎世寧恭寫”。為了更好傳教 而融入中國上層社會,郎世寧可謂用心良苦。
康熙皇帝的書寫,被很多人認為是接受基督教文化的一種象征
不讓中國信徒祭天祭祖,羅馬教廷和康熙帝起衝突
但 衛金桂介紹,在利瑪竇死後,龍華民接任北京會督,這種融洽親密關係發生逆轉。龍華民向羅馬寫信,要求針對“腳踏兩隻船”的中國信徒做出裁決。1715年, 羅馬教皇發布禁約,嚴禁中國教徒尊孔祭天,康熙也針鋒相對地頒發內務府信票,隻準承認中國禮儀的教士留在中國。1773年,羅馬宣布解散耶穌會,重要的理 由在於:他們無法容忍耶穌會“因在亞洲傳播知識而忘記了傳福音、過於適應當地習俗”。後來恢複的耶穌會已經完全不是早期的精英隊伍和傳教方式。因為中國的 上層不可能不遵守禮法,不可能不祭天不祭祖,隻能與天主教分道揚鑣。雖然中國民間的天主教信仰並沒被禁止,但教徒由上層的高雅徹底轉到了下層民眾中,混飯 和尋求教會幫助成為入教的基本動因,即所謂“吃教”。沉迷於道教的雍正,越來越懷疑外國傳教士的政治動機,於是在1724年收回了康熙準許傳教的敕令。中 國基督徒被勒令放棄信仰;外國傳教士除任職於北京欽天監以外都被驅逐出境;天主教財產要麽被沒收要麽充作非宗教用途。接下來120年間,基督教被官方定為 危險的異端。
《雍正王朝》裏戴著眼鏡的雍正皇帝
雍正:“怪我咯?但我用玳瑁圈茶眼鏡哦,傳教士帶來的。”
今 天看似微不足道的禮儀問題等一係列的“水土不服”,對東西方關係發生了根本性影響。與中國相反,明治時代的日本基督徒占總人口的比例不但大大高於中國,且 多數是“上等人”,其中30%是武士出身。武士在日本是貴族的標誌。中國基督教信徒主體是“下等人”,他們人數不多,是貧苦的農民市民、犯罪分子和其它聲 名狼藉者、以及通商口岸上貧無立錐之地的人,直到今天,在偏遠的山區,依然能找到當初西方傳教士傳教的遺跡。但有教養的教徒人數則寥若晨星。隨著恥辱地被 迫打開國門,被迫允許西方傳教士進入國內腹地,平民主流上升為敵視排斥基督教的主要力量。讀過四書五經的知識分子——士紳階級則擔當了仇視基督教的領導角 色。而傳教士販賣鴉片等劣跡也讓矛盾激化。衛金桂博士認為,如果當時能順利融入中國本土文化,西方先進技術進入中國等近代化過程一定會容易很多。但異質文 化在遭遇本已根深蒂固的獨尊儒術的中國傳統文化時,矛盾不可避免甚至不可調和。
基督教的本土化:耶穌坐在蓮花座上
之 後的太平天國、民國時期等等就不贅述了。當年的曆史煙雲飄散,隻留下一些痕跡,光在北京,即便是偏遠的郊區也留下教堂、碑文、傳教士墓地等等。以及中西方 方交融、鬥爭的時代痕跡。山西大學哲學係教授安希孟表示,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匯”,不是指基督教被儒學及中國習俗同化,而應是基督教文化被中國信教群 眾接受、理解,在中國生長紮根,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構成要素,居於合法地位,而仍不失其信仰特質。下麵這張圖在現在的朝陽門的朝內大街頭條203號,現在 的文化部宿舍,創辦於1918年的北平美國學校,新中國最早的文化部,西頭第一棟小樓長期由茅盾住,後麵兩幢住過周揚和陽翰笙。現存的三座南樓、東樓、西 樓中,主樓為丁字形,正麵朝南丁字一豎朝北,後麵兩座3層配樓東西相擁,樓底門旁有愛奧尼式石柱,樓外連接地下室的石柱上則是非常典型的基督教中國本土化 的見證。非常有意思的是——耶穌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是飛翔著的丘比特。
北京朝內大街頭條203號,前文化部宿舍,原來的北平美國學校。耶穌坐在蓮花座上,旁邊還有丘比特在飛。這是典型的基督教本土化的見證。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