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抗炎熱,我們發明了空調;為了減少車禍,我們安裝了紅綠燈。那麽,下麵這些本來可以避免災難,又可以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災難一:泰坦尼克號沉沒
泰坦尼克號
拜詹姆斯.卡梅隆和種種都市怪談所賜,泰坦尼克號不僅是和平時期死傷人數最慘重的海難之一,而且是知名度最高的,長期雄踞各大災難榜榜首。
泰坦尼克號屬於奧林匹克級遊輪,是當時豪華遊輪的代表。全船設有16個密封艙,通過電開關統一控製各艙的水密門,具備良好的防水性能,因此號稱“永不沉沒”。然而,在1912年的處女航中,泰坦尼克號因撞擊冰山沉沒,最終奪去了1514名乘客的生命。
泰坦尼克號沉船
泰 坦尼克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一方麵,它暴露出的船員瀆職和疏散混亂,迫使人們在一年後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對冰山監測、無線電通訊、救生 艇數目等做出了詳細規定;另一方麵,科學家運用圖像分析、材料測試等手段,詳細研究了泰坦尼克號在製造上所犯下的錯誤。【1】冶金專家提姆-費克曾表示, 泰坦尼克號的鉚釘中含有過量的礦渣,使其變得脆弱,可能是其沉沒的真正原因。這就使得,人們在船隻選材上,更加慎重。
災難二:興登堡飛艇失事
興登堡號飛艇著火瞬間
如果說,泰坦尼克號作為反麵教材,對遠洋航行尚有貢獻的話,那麽,興登堡號飛艇的失事,則幾乎毀了這種交通工具。
飛艇,是人類曆史上第一種真正能夠飛行的航空器。它由氣囊提供升力,依靠吊籃載人或載貨,依靠推進裝置實現空中運輸。和飛機這種新晉小弟比起來,飛艇本身比空氣輕,滯空時間不受燃料的限製,在經濟和環保的原理上占優。因此,二十世紀初,天空是屬於飛艇的。
興登堡號飛艇是個體積龐大的家夥
興 登堡號飛艇由齊柏林公司設計和建造,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大的飛艇。最初,因為惰性氣體的理化性質比較穩定,所以,飛艇的氣囊以填充氦氣為主。但是,當時氦 氣非常稀有,極其昂貴,且氫氣比氦氣更輕,體積相同的情況下,氫氣可以提供更大的浮力,因而,在建造興登堡號時,設計師們選擇了氫氣,這為後來的災難埋下 了伏筆。
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在距離地麵三百英尺的空中起火。因為氫氣易燃,火勢迅速蔓延。僅僅34秒後,這一人類航空史上的傑作就化為灰燼,並帶走了36名乘客的生命。
事故的原因,至今尚未有定論。但是由於媒體的大肆渲染,這一事件極大地摧毀了人們對飛艇的信心,轉而選擇在當時性價比更差的飛機。飛艇也從此一蹶不振,淡出了人類的視野。
這無疑提示我們,對於公共事件的報道,應該格外謹慎。
災難三:切爾諾貝利事件
多年後,曾經繁華的城市已成鬼蜮
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國際核能事件分為七級,分級之間存在對數關係,即,每增加一級代表事故比前一級的事故更嚴重約10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七級事故,也是2011年之前,唯一的一次七級事故。
1986 年4月26日淩晨1點23分,切爾諾貝利核能電廠四號機組發生爆炸。爆炸不僅引起了大火,而且將大量高輻射物質推送到空氣中,導致了嚴重的核泄漏,超過 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離。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該事件共導致56人死亡,在高度輻射線物質下暴露的大約60萬人中,將額外有4000人將死於癌症。 【2】
事故的起因有操作員操作不當和核電站設計缺陷兩種說法,實際上,二者可能是相互促進的,設計缺陷導致了爆炸,操作不當又擴大了爆炸的影響。
切爾諾貝利的廢墟
核 電廠中存在控製棒,這是一種用來控製核裂變速率的設備,其原理,是運用特殊合金,吸收核裂變過程中產生的中子,從而達到減緩核裂變的目的。切爾諾貝利核電 廠使用的控製棒,其有效部位由碳化硼製成,用以吸收中子,但其尾端,卻由石墨構成,石墨能夠吸收的中子比沸騰的輕水少。因此,當操作員插入控製棒試圖降低 反應器輸出功率時,因為裂變加速,其輸出功率反而會增加,導致悲劇。
這次事故使人們對核能發電產生了安全上的顧慮,延緩了一係列核工程的建設。
災難四: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解體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大約73秒後發生解體
1986 年1月28日上午11時39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約73秒後發生解體,機上7名工作人員全部遇難。這次事故,以及因媒體報道所產生的輿論壓力,導致 美國的航天飛機飛行計劃被凍結了32個月,也迫使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下令組織一個特別委員會——羅傑斯委員會,負責此次事故的調查工作。
委 員會最終認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組織文化與決策過程中的缺陷與錯誤,是事故發生的關鍵因素。委員會認為,位於航天飛機右側的固體火箭推進器的O型環密 封圈在低溫中失效,導致固體火箭推進器內的高壓高熱氣體泄漏,進而影響到臨近的外儲箱,最終使得航天飛機解體。而NASA的管理層,事先已經知道承包商莫 頓-塞奧科公司所設計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在O型環處存在潛在缺陷,但卻未曾提出過改進意見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對此次事故負有重要責任。
有鑒於此,羅傑斯委員會向NASA提出了9項建議,並要求NASA在繼續航天飛機飛行計劃前貫徹這些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哥倫比亞號災難之後,NASA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很多人認為,NASA並未能從挑戰者的事故中學到足夠多的教訓,以至悲劇不斷發生。
2010年,隨著奧巴馬所倡議的一係列法案被議會通過,成為法律,包括獵戶座飛船在內的“星座計劃”宣告終結,美國航天飛機時代悵然落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災難五:火星氣候探測者失聯
火星氣候探測者
前麵所講述的災難,都是由設計、管理等多方麵的原因引起的,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的失聯,則完全是科學家們的錯。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屬於環繞衛星,其主要目的是確定火星水資源的分布,記錄火星表麵由於風電及其他大氣影響所產生的變化等。NASA為此支付了將近3.3億美元,其中,1.9億美元用來研發,9170萬美元用來發射,4000萬美元用來進行探測任務。
1999年,衛星成功發射,但在9月23日,衛星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了聯絡,導致任務失敗。
事故的原因則讓人哭笑不得。衛星的飛行係統所使用的單位是公製單位,如牛頓等,計算推進器動力。地麵的操作人在輸入方向校正量等參數時,卻采用了英製單位,如磅力。這一疏忽使得探測器進入大氣層的高度有誤,最終瓦解碎裂。
3. 3億美元,真是昂貴的一課。
災難六:四乙基鉛和鉛中毒
小托馬斯•米基利(右),四乙基鉛和氟利昂的發明者
上麵所說的災難裏,科學家們雖然要負有一定責任,但大多是無心之失,或者受客觀認知規律限製;而在四乙基鉛所導致的鉛中毒事件中,部分科學家則幹脆成為了金錢的幫凶。
早在羅馬時期,人們就學會了運用鉛。【3】這種金屬是如此完美,以至於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從未想過會將它與中毒聯係在一起。
二十世紀初,汽車工業被汽油在引擎內燃燒時產生的爆震深深困擾。1921年,米基利發現了四乙基鉛。這種物質合成容易,價格便宜,而且隻要往汽油中加入很少的量,就能顯著提高汽油的抗爆性能。因此,它一麵市,就受到石油公司和汽車公司的熱烈歡迎。
美國地質學家克萊爾.卡梅倫.帕特森(Clair Cameron Patterson)在研究地球年齡的過程中,發現鉛工業是大氣和人體內的鉛含量急劇上升的原因。本著對公眾健康負責的態度,他呼籲在汽油中禁用四乙基鉛。
克萊爾.卡梅倫.帕特森
但資本家們不肯放棄巨大的利益,石油公司、汽車公司不僅直接切斷了帕特森的研究經費,而且運用他們巨大的影響力,迫使很多研究機構拒絕與帕特森合作,他們甚至直接收買了一批科學家,宣傳“鉛無害”。
一直到1973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才表示,要逐步減少汽油中的鉛含量。這期間受四乙基鉛影響的民眾,恐怕永遠難以統計。
這場曠日持久的爭執,嚴重地影響了科學家們的公信力,有鑒於此,現在科學家們在發表論文時,必須就利益衝突作出說明。如果作者或其單位與其他人或機構具有經濟或個人關係,就有存在利益衝突的可能,從而使得不適當的影響(偏倚)的出現。
災難七:印度博帕爾事件
1984年12月3日淩晨,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設在印度博帕爾市的化工廠發生40噸有毒氣體泄漏,除直接中毒致死的1萬餘人外,另有至少55.5萬人陸續死於肺癌、腎衰竭、肝病等和中毒相關的疾病。
這 場世界曆史上最大的工業災難裏的有毒氣體如今還在影響著博帕爾居民,許多博帕爾居民因為事故而永久殘廢,現在當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兒童夭折率,仍然因這次災 難而遠遠高於印度其他城市比例。這場災難對健康的影響不斷顯現出來,不僅通過那些受害者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還有因藥水殘留而造成的嚴重環境汙染。
2009年11月28日,這些廢棄的化學瓶仍然堆在廢棄的聯合碳化物工廠的地上
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因水滲入載有異氰酸甲酯的儲藏罐內,令罐內產生極大的壓力,最終導致罐體破裂,大量氰化物泄漏。氰化物進入人體後,會迅速引起細胞缺氧,屬於劇毒物質。瞬間死亡人數就達到了兩千餘人。
災難八:韓國三豐百貨店倒塌
三豐集團在建造和運營過程中,對該建築進行了一係列不規範、不安全的操作,1995年6月29日下午5點52分,正常營業中的百貨大樓開始自動倒塌,20秒內,5層百貨大樓層層塌陷進地下4層內,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傷。
災難九:塔科馬海峽大橋坍塌
塔科馬海峽吊橋
塔 科馬海峽吊橋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始建於1938年。由於建築師的設計失誤,通車不到五個月後便倒塌。美國空氣動力學家西奧多.馮。卡門經過試驗推斷,塔科 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的元凶,是卡門渦街引起吊橋共振。這場事故也因此成了建築史上典型的反麵教材。此後,新的吊橋設計必須經過風洞模型實驗。
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在安全上,絕沒有什麽小事。些許疏忽就可以能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這也提示我們,在對待科研和生產,一定要有謹慎的態度和求真的精神,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為了利益罔顧道德。
參考文獻
1.Hooper J J, Foecke T, Graham L, et al. The metallurgical analysis of wrought iron from the RMS Titanic[J].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14(9): 1556.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 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EGH). Working draft[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05.
3.Gilfillan S C. Lead poisoning and the fall of Rome[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1965, 7(2): 53-60.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