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患頸椎腫瘤的杭州林先生在杭州及上海幾家大醫院骨科就診,均被告知需要手術治療,並且手術風險高、效果差,腫瘤切不幹淨,很快會複發。而在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經過5分鍾的簡單穿刺活檢之後,認為不需要手術,放療效果更好。一年之後,林先生對恢複情況非常滿意,說明美國醫院的建議非常正確,不愧是美國總統的禦用醫院。為什麽二者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是中國醫療水平確實不夠?是骨科與神經外科之間的不同?還是其他原因?
在剛剛閉幕的笫五屆中國脊柱神經外科大會及首屆中美脊柱內固定學習班上,受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CCNS)邀請、美國神經外科學會(AANS)派遣,與國內眾多神經外科專家共同討論分享了決策過程。
美國專家同意中國骨科專家的意見,林先生的頸椎腫瘤有可能需要手術,注意是有可能,但手術肯定難以全麵切除腫瘤。中國骨科專家認為腫瘤為骨巨細胞可能性大,但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認為骨髓瘤也叫漿細胞瘤,也不能除外,骨髓瘤通過放療是可以達到很好效果的,甚至破壞的椎骨也能恢複得很好。當然脊柱腫瘤種類很多,但都相對少見,單純從片子上很難判斷是哪一種。因此,在不能確定腫瘤性質的情況下,穿刺活檢,通過病理檢查明確性質十分必要。
另外,林先生當時隻有頸部疼痛,偶有雙手麻木,雙腿走路完全正常,這說明盡管X線、CT及MR片上看十分嚴重,但病人的神經及脊髓功能基本沒有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是骨髓瘤或者是其他放療敏感腫瘤的話,隻要合理治療,病人有足夠的時間在症狀加重前有效控製腫瘤。
穿刺活檢證實L先生確實是骨髓瘤。經過放療,現場的L先生告訴我們,原來症狀完全緩解,複查的X線、CT及MR也告訴我們,頸椎高度恢複正常,神經脊髓的壓迫完全解除。相對於中國骨科醫生建議直接手術而言,看得出來,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的分析更加全麵,正確的決策為病人避免了一場高風險的大手術。
中國外科醫生看重手術技術,尤其能體現技術水平的外科手術,像穿剌活檢這種算不上手術的操作,願意做的人很少,對於大專家來說,如果讓他做一個穿刺活檢,簡直就是侮辱。所以經常聽到有的外科醫生說“高質量病人”、“病人沒質量”這些說法,即指能否體現外科醫生手術水平和有無科研學術價值的疾病和病人。很顯然,像穿刺活檢這種既不能體現技術水平,又耽誤時間,當然更無經濟效益的操作自然屬於“沒質量”的。所以,中國外科醫生更多的是“手術匠”,很少有真正的“醫學專家”。這也體現我國許多外科手術水準還是相當高的,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大醫院。
其次,許多中國醫生更多依賴各種檢查,而不是根據病人的表現作決策,是名符其實的“片子”醫生,即不看病人,不檢查病人就作出診斷及治療。再次,在我國大醫院有名的專科檢查的病人確實太多,再加上為了完成各種管理指標的要求,醫護人員長期超負荷運轉,對待病人雖不能說像流水線,但有時確有快了蘿卜不洗泥的感覺。人文關懷的缺失也是一方麵,冷漠也好,責任心不強也好,但個人認為許多都是體製下的無奈,大多數中國醫生給病人更多的是看不見的無私的愛和幫助,浙大兒童醫院手術室裏醫生與小患兒之間的溫馨一幕就是最好體現。
最後,再多說幾句關於骨科、神經外科治療脊柱疾病的話題。脊柱外科是一個交叉學科,骨科和神經外科都在做脊柱手術,但側重點有所區別,骨科更注重脊柱力學與穩定性,神經外科更注重神經功能的保護和修複。這就像一座即將或已經倒塌的房子,骨科醫生更關注房子本身,而神經外科醫生更關注房子裏的人。因為多數脊柱疾病都表現為神經功能障礙,所以在美國,2/3的脊柱外科手術是神經外科醫生做的,但在中國,神經外科起步較晚,尤其脊柱手術,近幾年才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規模還不大,這就是為什麽L先生在國內看骨科,而在美國看神經外科的原因。相信再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脊柱神經外科也會像美國一樣,為廣大病人所了解,中國神經外科醫生也願意承擔起這一重任,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