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Jess

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個人資料
正文

愛所能做的

(2020-03-23 14:09:14) 下一個

  羅馬書13章8-10節: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

  已故的著名精神病學家卡爾·門寧格博士(Dr. Karl Menninger) 說:“愛能醫治有病的世界。”“愛,可以治愈世人的內心。它可以治愈那些去愛與被愛的人。”他用這種方式總結他的治療方法。

  愛,確實是良藥。據說英語中最有力的一句話,就是“我愛你”。多年前,我曾聽過一個小故事:

  那天,當我回到辦公室時,我注意到電話的語音信箱指示燈已點亮。信息來自外州的一位朋友。他留言與我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困難,以及他如何處理這些困難的經曆。同時,他提到曾向一位導師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過去所做的惡事。當他的導師聽完後,隻給他簡單的回答:“我隻想讓你知道我愛你。”然後那位朋友說:“雷牧師,導師知道我的惡行。當我聽到他對我說‘我愛你’時,我實在無法表達這三個字對我的意義有多深。”

  這就是愛的力量。現時的社會風氣,人們時常將愛、性、金錢、禮物互相混淆。許多人不了解什麽是愛,甚至害怕去愛或被愛,因為他們不曉得愛的真諦。即使我們的愛常有虛假、有誤解,甚至有人以愛為藉口侵害別人,這些情況卻不能否認一個事實: 世界需要愛,那真心甜蜜的愛。我們不僅需要有“愛”這個字,還需要有實質的,真正的愛。我們需要在生活中看到愛,聽到愛,去感受和體驗它,並且與別人分享這愛。

愛人如己,就是律法的總綱。

  保羅在羅馬書13章8-10節中三次提到我們需要愛別人。他是引用《聖經》中最熟悉的經文之一:“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未記19章18節)。保羅提醒我們“愛人如己,就是律法的總綱。”我們要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愛人如己”可譯作“愛鄰如己”。讓我們思考以下三個關於愛的真正意義。

  一、愛是未償的債務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第8節上)。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這使我們想到保羅在第7節中所說的話:“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基督徒必須償還債務,無論這些債務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借債?不是。《聖經》從未禁止我們借貸,但是,它確實警告我們,欠債者將會成為債主的仆人。“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仆人。”(箴言22章7節),並且它一再提醒我們,過多的債務會帶來羞恥,甚而導致犯罪。

  在這方麵,我們應遵循以下兩個規則:

  1. 我們借債,不要超過能夠償還的額度。
  2. 我們欠債,一定要還錢。

  例如,我們每月要按時繳交各類的賬單,就是遵守《聖經》的教導。但是,許多基督徒經常遲繳交賬單,失去見證。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這教導。我知道有些基督徒向許多人和弟兄姐妹借債而不還錢。有一位弟兄在禱告會上口若懸河,說:“主,賜我們趕鬼的信心。”同組的一位弟兄回應:“阿們。主,賜我們償還債務的信心!”有時,我們擺脫債務,就能夠榮耀神。這代表我們是誠實的,會履行財務責任的人。基督徒違反這命令,會傷害自己,並導致其他人不尊重福音。我們不要成為別人的絆腳石。

  隻有一種債,是我們永遠無法償還的,那就是在彼此相愛的事上。“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我們的確彼此虧欠,因為與上帝的大愛相比,我們一切的努力都變得微不足道。最低限度,我們所能做的、實際上也是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奉主耶穌的名,愛我們的同胞。保羅提醒我們不僅要愛基督徒,乃是要愛全人類。每天起床時,我們都要想:“今天,我會遇到許多人,他們都需要神的愛。”當我們走在街上時,要提醒自己:“我是被神差派作祂的福音使者,向別人彰顯祂的愛。”每天我們在工作地方、學校或所到之處,要向其他人傳遞神的愛。

  還有另一種更明確的說法。即使麵對困難的情況,我們不應為自己開脫:“我對這個人的愛已經夠了,不需要繼續愛他。”要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中,人們往往表現出煩躁不安、壞心眼、易怒、令人討厭、可恨、沮喪、執拗、不合理、或貪婪的各樣心態行為。有時候別人會說出一些愚蠢的話或做一些事情來故意激怒我們。事實上,有些人的確令我們很難去愛他們。有些人似乎特別擅長惹人生氣,使人緊張不安、叫人受不了,甚至覺得沮喪難過。這些人有可能就是我們的同事、朋友、同學、配偶。保羅的意思是說:“那些叫你受不了的人,你不要放棄他們。那些在你周圍,態度惡劣的人,你還是要以基督的愛去對待他們。你不要因為覺得愛別人是行不通的,就放棄走開。”

  然而神的愛不是縱容的愛。正因為罪人各有自己的意誌,自己的叛逆,即使我們有心當別人的救主,當我們靠自己施舍的同情,或出於人的愛心智慧時,往往不見果效。隻有神的聖靈能使人真正地看見自己的罪,看見神的聖潔和公義,來悔改求赦免,來接受主耶穌的新生命。這能力出於基督救主。

當我們靠自己施舍的同情,或出於人的愛心智慧時,往往不見果效…這能力出於基督救主。

  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基督的愛不輕易放棄。如果我們憑自己的熱情去愛別人,常常會失敗或氣餒,因為人們不見得會感激,更不一定願意改變。我們服侍人,是為了愛主耶穌的緣故。我們唯有認識那位被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才能明白愛的真諦。罪人惟有認識主,才會經曆祂聖潔的愛和救贖的大能,才有聖靈內住,他們的生命才能不斷更新改變。我們要為世人不斷禱告,把基督帶給他們。

  神的愛,我們可以這樣描述:

  神對我們的大愛和救贖之恩,是我們無法報答的。
  神借著耶穌基督,將祂的愛厚厚的賜給我們。
  神呼召我們去愛世上那些不可愛的人。
  因為神愛我們,所以我們要愛別人,總以為虧欠。
  這虧欠是我們無法償還的。

  二、愛是完全了律法

  “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第8節下-第9節)。

  為了避免流於理論化,保羅繼續闡述愛是完全了律法。當我們真正愛神所愛時,我們就會遵守祂的十誡。人們有時會回避律法,好像這與神的恩典互相抵觸。但是,正確的理解是,恩典將我們帶領到十誡背後的偉大原則:誠實、忠誠、真實、知足和良善。

  最終,所有的“不可”都是源於愛。如果我們愛人如己,就不會與別人的配偶通奸。如果我們愛人如己,就不會殺人。如果我們愛人如己,就不會偷竊別人的錢財或聲譽。而且,如果我們愛人如己,就不會因別人比自己成功而嫉妒或生氣。律法隻是闡明愛的具體情況。

  有時,愛人如己這種主張被人們扭曲為“自由的愛”和“新道德”,從而完全摒棄了神的命令。有人以為如果我們愛人如己,則不必擔心神吩咐我們的命令。但這不是事實。 愛本身可以將我們引向某些危險的方向。我認識過為通奸辯護的基督徒,他們的論點是:因為“我們彼此相愛,所以神必希望我們在一起。”但這無非是濫用神學為借口來掩蓋自己的罪惡。 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的正確分析如下:

  事實上,若沒有客觀的道德指南針,愛就無法自理。這就是保羅為什麽教導我們愛“是完全了律法”而不是“律法的終結”的原因,因為愛與律法是相輔相成的。律法為愛作指引,愛為律法作默示。(羅馬書,第349-350頁)。

  從這種意義上講,愛將我們帶回到《聖經》中的黃金法則:“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章12 節)。人若遵行這教訓去愛人,讓被愛者受益,就是完全了神的律法。與中國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較,可以看出這條金律的積極利他精神。

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三、愛是不傷害別人

  “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第10節)。
  “愛是不做傷害人的事,所以愛就滿足了上帝律法的要求。”(新普及譯本)。這節經文解釋了第9節所列的誡命:
  不可奸淫。
  不可殺人。
  不可偷盜。
  不可貪婪。
  我們千萬不要忽略這句話——“或有別的誡命。”

  保羅不是反對遵從律法,反而提倡:“沒有法規來拘束,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相反的,他的意思是借著為律法奠基的真理,向我們表明愛的真正意義。

  我們很容易落入隻為自己而活,而對四周陷入罪惡之中的人卻不關心。然而,如果我們了解律法與愛之間的關係,當我們看到鄰舍遭受痛苦時,我們就不會袖手旁觀。那麽,你可能會問:“誰是我的鄰舍?”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回想一下那個撒瑪利亞人對陌路人施憐憫的感人故事。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麽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麽?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路加福音10章25-37節)。

  在地理上,耶路撒冷位於高地,與耶利哥城的地勢相差1000 公尺,兩者的路程僅有35公裏。可想而知,那條路是多麽的險要和迂回曲折,它亦是強盜最喜歡出沒的地方。如果旅客有別的選擇,沒人願意獨自走過那條路。猶太人甚至稱它為“血腥的隘路。”

  如果…他們就會停下來

  祭司是管理聖殿的神職人員。利未人是專責協助祭司進行宗教儀式的。這兩種人都接受過舊約律法的訓練。我需要補充的,他們不是故意不行善。如果摩西律法有列明:當看到一個垂死的人躺在路邊時,你應該停下來並幫助他。我相信這兩個人會為遵守律法而停下來。然而,由於沒有這些律法,他們就沒有義務要停下來幫助人。

  祭司、利未人先後走過,然後出現了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與外邦人通婚,他們不是純血統的猶太人。我們很難完全理解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鄙視程度。虔誠的猶太人不僅不會與撒瑪利亞人說話,甚至不屑談論他們。這就是為什麽在故事中,當主耶穌問律法師哪個人是真正的鄰舍時,試探主耶穌的律法師便原形畢露,被迫回答真話:“是憐憫他的。”他仍然不願意開口說“撒瑪利亞人”這名稱!

  隻有撒瑪利亞人願意停下來為那人包紮傷口,送他到旅店療傷。第二天,他給客店老板兩枚銀幣,並吩咐老板要照顧那個人,直到他回來。 他甚至答應支付任何額外費用。

  現在的社會,我們喜歡談論“好撒瑪利亞人”,甚至一些醫院或賑災扶危機構是以這名字來命名。北美有好撒瑪利亞人法,在美國和加拿大是給自願向傷者、病人救助的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律,目的在使見義勇為者做好事時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因過失造成傷亡而遭到追究,從而鼓勵旁觀者對傷、病人士施以幫助。

  “碰巧”

  那個撒瑪利亞人對於傷者的背景是一無所知,他隻知對方可能是個猶太人。他曉得若易地而處,受傷的是他的話,那麽,眼前這個猶太人是不會幫助他的。似乎這個躺在路上的人 “並不配得到”幫助,但他確實需要幫助。這個撒瑪利亞人沒有欠傷者任何東西。但他還是停下來幫助那人。這就是愛心的表現。

  主耶穌講這個故事時,祂強調說,三個人都路過那裏。祭司和利未人見那人躺在路上,就視若無睹,從那邊過去了。沒有人能預料會碰見有人被劫的事。沒有人會問自己:“我想知道今天是否有機會讓我行善。”這是偶然發生的。在我們的人生路上,總會碰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沒有人能夠預計意外的發生,我們隻是碰巧的路過那裏。

  若是碰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會有什麽表現? 我們會像那撒瑪利亞人一樣,向別人施憐憫嗎?

  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都先後路過那裏。 那個最不可能向傷者伸出援手的撒瑪利亞人反而願意停下來,幫助一個有需要的猶太人。

  “你去照樣行罷”

  請注意主耶穌對這位好奇的律法師的最後一句話:“你去照樣行罷”(路加福音10章37節)。愛,要求我們以行動回應。愛,不僅僅是對受傷害的人充滿同情的感受而已。愛是對他人生活的一種勞心勞力,耗時的投入。愛就是在黑暗的房間裏點燃的蠟燭。讓我們回到律法師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根據這個故事,我可以這樣回答: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是我們的鄰舍。因此,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何時會遇到鄰舍。每天我們都會遇到鄰舍。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喜歡說:“世界是我服事的地方。”耶穌通過這個故事教導我們:“世人是我的鄰舍。”

世界是我服事的地方。世人是我的鄰舍。

  真正的問題不是“誰是我的鄰舍?”而是“我是個什麽樣的鄰舍?”

  我們的心態可能是:當我懂得更多道以後,就會伸出援手。其實我們懂得夠多了,我們需要的是,抓緊機會幫忙別人,那麽神的祝福必然臨到。“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章35節)。我們幫忙別人是不分年齡、性別、學曆、職業、家境、宗教、種族和外貌的。基督徒要知行合一。“隻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章22節)。

  “你的弟兄被埋在那兒”

  讓我舉個例子:有一個人站在工地上。當時工人正挖掘地基,突然附近的圍牆大幅倒下,工人們爭相走避。很快地有救援人員趕到與工人們盡力搶救被埋的人,但這人卻絲毫不動。突然有個女人從附近的房子裏喊道:“小張,你的哥哥被埋在那兒!”他就立刻脫下外套,開始拚命地往下挖掘。為什麽這人突然快速的行動?因為他的哥哥有危險,他必須要救他。誰是我們的弟兄、鄰舍呢?就是那些正遇上危險、有需要、受痛苦、有麻煩的人 。他們也許是病了、快死去、也許是失業、無家可歸、灰心喪誌、他們也許被打傷、或是還未認識主耶穌。我們不要像那祭司和利未人一樣,從那邊過去了,見死不救。

  自從人類的先祖在伊甸園犯罪後,世人與神的關係越來越疏離,意謂著人類一直在遠離耶路撒冷的旅途中。我們不斷犯罪,從道德的高地漸漸走向低穀,就像一直走到耶利哥城。我們遭到撒但的襲擊,屬靈的生命已死。撒但奪走了我們的尊嚴,剝奪了我們的義。 好撒瑪利亞人的到來,就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祂包紮了我們罪的傷口,祂使我們與神和好,祂一次還清了我們的罪債,並保證我們將來有永生。當我們被遺棄在路邊時,主耶穌向我們施憐憫。耶穌基督是好撒瑪利亞人。這是給那些仍躺在路邊、受傷、流血,被遺忘和遺棄的人的信息。朋友,你正感到絕望和無助,被罪捆綁嗎? 耶穌來尋找你、祂要幫助你。你是否願意打開心門接受祂?你是否愛祂、倚靠祂、服事祂?你是否全然相信祂,接受祂做你個人的主和救主?

朋友,你正感到絕望和無助,被罪捆綁嗎? 耶穌來尋找你、祂要幫助你。你是否願意打開心門接受祂?

  愛,是神為世界提供的靈藥。基督的愛是神治愈我們罪孽的方法。基督徒是神的使者,幫助有需要的人,彰顯祂的愛,是人們“心靈的醫生”。這看起來不可能嗎? 幫助人,是否讓我們付出太多? 我們是否願意伸手,將那跌落汙水中的人拉出來,還是害怕弄髒雙手呢? 答案是:

  沒有主耶穌的愛,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
  沒有主耶穌的愛,我們將永遠無法擺脫自私。
  沒有主耶穌的愛,我們就像祭司和利未人一樣,“從那邊過去了”。

愛,是神為世界提供的靈藥。基督的愛是神治愈我們罪孽的方法。

  是的,愛將花費我們的一切。是的,我們會去自己不想去的地方。是的,我們的手會變髒,因為這是幫助受傷人的唯一方法。但是不要絕望。仰望我們的主,回想祂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主耶穌為救贖我們的罪,祂放棄天上的榮華,甘願謙卑自己,降生世上。請記住,當我們被罪壓傷,所有人都從“那邊過去了”,唯有耶穌基督停下來救我們。我們要靠著祂的聖名、祂的大能,遵照祂的吩咐照應行,歸榮耀與祂。 耶和華必與我們同在。 阿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