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學探源

(2022-08-22 06:07:16) 下一個

* 美國南方出版社讓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      

            

——道學、儒學、佛學所揭示的變化原理和存在本質

 

作者劉應兵教授運用現代科學原理對三學進行繼承性詮釋,並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我們所處宇宙的變化原理和存在本質。在先賢認識基礎上,作者依據現有科學發現發展出以下認識: 

 

1. 在道學章節,作者證實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不足以直接、全麵觀察到我們現存宇宙規律(即老子所說:"有生於無"),邏輯思維是認識發展的必要途徑。 

 

2. 在儒學章節,作者認識到,道學和儒學是相輔相成的係統學問,隻有站在係統學問的高度,才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歸依。二者沒有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是因為人腦工作原理的局限所致。

 

3. 在佛學章節,作者在釋迦摩尼對人類認識途徑是間接的和局部的正確觀察基礎上,依據現有科學發現證實,人類認識能力有諸多局限和缺陷,這導致了人類認識容易受到幹擾和誤導,因而並不一定能反映我們所處的浩瀚宇宙的本質,我們目前所認識到的宇宙本質應該重新定位和歸類。 

 

4. 綜合先賢大格局的認識,人類所謂的"無",是相對人類十分有限的"有"而言;人類所謂的"複雜",是相對人類自身過度的"簡單"而言;人類所謂的"巨大",是相對人類自身的"渺小"而言。所以,人類目前麵臨著舊思路、舊材料、舊方法和新思路、新材料、新方法的抉擇。

 

 

作者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堅持研讀道學、儒學和中傳佛學典籍,今已三十餘年。隨著閱讀的深入,自以為得三學的精髓。然而,數年前開始總結成文時,卻發現一些基本思考還不夠深入、全麵,遂邊寫邊思考完善。等到第一稿完成,將三學納入統一的思考係統時,再次發現運用係統思維研讀三學,又有不少新的認識和發現,二稿中,不少段落都是新加入的,思考也在升華。至三稿完成,感到雖可以認為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但思考體係所新揭示的未知也更多了,誠所謂學無止境!每每於反思和感歎中,清人鄭板橋先生論畫二則之一的文字便出現在腦海裏,這便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

畫竹題記二則(清)鄭燮(一):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雲乎哉!

 

創立三學的著作都是用古漢語記載的。要研究三學,不可能不引用原文作為論據。但由於古漢語和現代中文在語法和語義上有不小的差異,本文在引用原文的前或後,加了現代中文解釋,對平時少有接觸古漢語的朋友,直接跳過原文也能把握文章表達,因此,為方便閱讀,原文就用了小號字體寫出。同樣地,文中所引用的英文,也作類似處理。

 

先賢們都強調“時異勢殊”,這是因為時代變了,社會、意識構成也會產生相應改變,因此,適合於彼時的認識和措施就不一定適合此時了。比如,孔子當時倡導的維持社會秩序的“禮”,在孔子時代本身就是有取舍的,孔子比較了夏、商、周朝的禮儀設置而采用了周朝的禮儀(“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中庸》第二十七章)。同樣道理,二千多年以後,如果硬要用孔子當時所推崇的周禮來規範當今社會秩序,就難免落入了“刻舟求劍”的套路(子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七章)

 

社會行為的具體準則與規範如禮,猶如維持大樹正常生命活動的枝葉;而衍生枝葉的根幹就相當於衍生準則與規範的思想基礎和基本原理了。枝葉時常更新,乃一時之用;基礎或原理才是根本,是發展變化的源泉。孔子用禮來規範和維持社會秩序“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大學》;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卷十二,其目的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用現在的話說,禮要使人知道各種身份或各行各業的起止範疇,才能靜下心來,各安其本、各盡其用。這樣的思想是考慮到業術有專精,社會有分工,人各安於本分,既有利於發揮個人能力,又有利於社會穩定。這就是製禮的思想基礎和基本考量。依據上述基本原理,能使現代人靜下心來鑽研本職工作,貢獻聰明才智,使社會穩定發展的措施與規範,就應根據當今個人、社會的具體情形來製定,而不應生搬硬套兩千多年前孔子所倡導的具體的禮。

 

所以,本書的基本寫作考量,就是探索三學的源頭,考察其過時表象,求得其合理的本質,再根據現代認識發揚光大,盡繼承發揚之本分

 

秦以前的書籍主要是寫在竹/木片上,然後用繩穿在一起而形成的。寫在帛絹上的著作,是成書很久以後的事了。例如,《道德經》是在漢初以後才享受到這樣的待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道德經》是公認最早的本子(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而漢初距老子年代,已經過了五百多年了。因此,以竹/木片為載體的書籍傳下來,錯簡,漏簡難免;再加上古之傳承主要靠口傳手抄,偽誤,脫字,衍文常見;同時,古漢語文字過簡,一詞多義,假借詞普遍;先秦文字也不分標點符號,不分章節。

 

依據上述認識,分句標點都是後人在個人理解基礎上標注出的,後人對先秦以前的著作的傳承與整理因而帶有濃厚的個人特色。比如,《道德經》目前比較通用的版本是晉人王弼版。但即使是王弼所分出的章節,也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道德經》的段落排序有差別(見上參考書目)。據此,本書將以現存各家學說的通行版本所分章節作為公共參照,但在敘述和分析順序上,則按各著作的中心思想來排列而不依照書中的章節順序,以求能夠反映相關著作在思想上的連貫。個人體會,對於先秦典籍,不宜逐字逐句去讀,以免拘泥於一隅出不來,應該在通讀全篇基礎上,把握中心思想,一以貫之讀去。

 

本書對三學的參照版本分別是:

1. 《道德經》: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

2.  莊子《內篇:【逍遙遊】,【齊物論】》,維基文庫莊子文獻版本,2016。

3. 《四書五經》:宋元人注,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

4. 《佛教十三經》: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

原文引用則是以上述版本作為文字標準,取網絡版本以方便摘錄,標點符號僅作語音停頓看待。

 

作者簡介 

 

作者劉應兵教授係1978級四川醫學院醫學係學生,1985級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原華西醫科大學生理學教授,現定居美國從事數據處理和分析工作。

 

 

美國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圖書通過自己的網站(http://www.dwpcbooks.com),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Noble),以及亞馬遜(Amazon)等網上和實體書店在全球範圍內發行。美國國會及各大地方圖書館均有收藏,美國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紛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