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愚醫

若愚,胸無大誌,童心龜欲
個人資料
北美愚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AI 與醫學

(2023-12-29 16:17:06) 下一個

人工智能,即AI, 在醫護這個事業,包括了多個層麵的內容。可以肯定,在不遠的將來,將會幫助,甚至部分取代目前醫護人員的工作。但我認為,取代並不是讓醫務人員失業,而是讓他們做更有效的醫療服務。

第一,也最迫切的,就是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比如機器人幫助病人/年長者翻身,換床,換體位,飲食喂飼等方麵。從技術角度來說,已經不是問題。當然,病人能接受哪一個層次的機器人護理,政策,保險……這些都是技術層麵以外的因素。

第二,是疾病的診斷將會更有效快捷,甚至精準。尤其是形態特征,諸如影像學(CT,MRI, PET,眼底影像....)讀片,病理學讀片。大數據的收集,分類,分析,找出最特征性和排除不可能性,都應該比單一醫生讀片(那怕最有經驗)更強更快更準。而且AI的自我學習更新能力非常強大。還有分子學,遺傳學,細胞傳導信息等等的微觀診斷,更是插翅飛翔地發展。

第三,藥物的設計。AI 從多角度分子數據分析後,將會更精準地找出至病(原)的分子結構,分子間的作用關係,靶向藥物和病灶(分子)的親合力,特異性,藥效,代謝清除,器官影響等等。我覺得這一方麵大有突破的潛能。

另外,醫患交流,也將是一大項目。傳統的醫患一對一的回答,可以用人/機器人的對話,在對話的同時,將對話的內容精準,整理,分析,係統化,而有效的把信息交給醫生綜合評價處理。提高診治效率。當然,病人能接受多深層次的對話,又是要討論的問題。

至於掛號,轉診,出入院手續,那是管理人員的AI內容了。

麵對AI的挑戰,醫生的"腦袋”放在哪一個位置?我不作直接回答。隻想舉兩個例子自己過去的例子:

一例是以前報道過的(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489/201710/31340.html)。護士用機器量病人心率>150/分鍾,而我用手摸脈搏就70左右,均勻平整,病人好好的。

還有一例是出於”直覺”。一個年約80多的女病人,機器量血壓脈搏都沒有發現令人警惕的問題。當我摸她腕脈時,發現她的脈律不齊,快慢不整,強弱不均,而且總覺得有些”燥動”,不平靜。她主訴當時心肺沒有什麽不適。心律失常是肯定的,但屬於什麽性質?嚴重性?出於安全考慮,我開了EKG. 出乎我意料的,心髒科醫生閱讀後,竟然直接把她收進了急診室!可惜當時很忙,沒有時間精力追蹤她究竟患有什麽嚴重的心律失常,或其他器質性心髒病?

在AI麵前,我們每個人將要麵對的挑戰,值得大家思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北美愚醫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大家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動腦的最先被取代。動手的最後被取代。靠經驗的肯定幹不過大數據。而機械技術遠遠不如人手。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好醫生是任何AI,任何無比發達的智能機器都無法取代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